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賞析大全

論語賞析大全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1 07:40:46

論語賞析大全?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論語賞析大全?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賞析大全(有情有義有人生2-1)1

論語賞析大全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共”,通假“拱”。“拱”的本義是抱拳,斂手。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恭敬。這裡是圍繞,環繞,含擁簇、擁護的意思。成語“北辰星拱”就是出自本章句《論語》,意思是北極星高懸不動,群星四面環繞。

夫子說:“(國君)以‘德’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安居其位,衆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我們來看經文,子曰:“為政以德。”

“政”是一個“正”字加上一個“攴”字。“正”的本義是匡正,“攴”的本義是輕輕地擊打。“政”從字面上來看,是統治者推行政策,如果有不執行的,也就是不“正”的行為,就用皮鞭來打,使民衆的一切思想與行為都“正”。“政”的本義是指政事、政務。《說文》給出的解釋是:“政,正也。”孔子在《論語・顔淵篇》說:“政者,正也。”一個人有不“正”的地方,通過一定的方式,你把他“正”過來了,這叫“為政”。說白了,“為政”就是使人的一切思想與行為由“不正”向“正”轉變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治”。推而廣之,“政”不僅指管理一個團體或組織,甚至是一個國家。

孔子所說的“正”有兩方面的含義:“正”人和“正”名。“正”人,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正”自己;第二,是正”别人。一個人自己行的“正”了,這是根本,隻有這樣,你才能影響其他人,進而“正”其他人的行徑,這就是“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篇》)(孔子說:“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這對于從政有什麼難的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那怎麼能要求他人正起來呢?”)“為政”就是“正”,不隻是對百姓進行“德”的教育,在上位者自身也要“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顔淵篇》)的道理,就是如此。

“正”名就是“正”名分具體講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國家層面是“正”管理的名分,包括典章制度、外交方略、經濟發展等等,一切按照“禮”的規定行事,引導社會上所有的人敦倫盡分,各守其位,有“名”也得有“實”,這叫名副其實!治理企業同樣也是如此,先正名,權責相符,才能順利地開展其他各項工作,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具體到每個人身上,那就是先“正”人心,人心“正”了,“名”自然也就“正”了。

“為政”用什麼“正”啊?孔子給出的答案是“以德”,也就是諸侯國的國君治理國家要采用的思想和方法,是“德”。我們再來認識認識“德”。在傳統觀念中,“道”意味着天道,“德”是順應天地自然、宇宙星辰運行的規律去做事。

儒家認為;夏商周時期,那時候的統治者是氏族的首領,他們靠什麼治理國家呢?當時的國家是沒有法律,維持社會秩序的,隻有習慣性的規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社會準則,遵守了這些,就是有“德”。如此看來,儒家的“德”和道家的“德”,還是有些不一樣的。道家講究“無為”,講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有“德”。而一個氏族首領或者是國家統治者治理國家,顯然是要要求民衆遵守規範和規則的。要不,他如何進行統治啊?這些規範和規則的制定,本身就是“有為”的行為。《論語・衛靈公篇》記載:“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說:“無為而治的人,大概是舜帝吧。他做了什麼呢?就是以恭敬的态度,坐在王的位上罷了。”)孔子非常推崇舜帝治國的理念,說是“無為而治”,但我們仔細分析,舜帝治國的前提是“恭己”,是先做好了自己,這是主要的;至于其他的,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儒學的“德”,在社會層面上說,是一個氏族首領或者是國家統治者博施恩惠、團結民衆的規則;就個人層面來說,是一個氏族首領或者是國家統治者應具備的人格魅力,并強調規範、引導、制約氏族成員行為的能力。“德”也可以籠統地指道德,但理解為“好的行為和正确的思想”更确切一些。“為政以德”,說簡單點,就是要為人師表,作表率,“為政”必須德行好,這樣呢,好人也能發揮作用,即使是壞人,也會在你良好德行的影響下逐漸變好。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強調“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而非嚴刑峻法。國家的統治者以“德”行事,就會産生“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顔淵篇》)(在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風,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的效果,大家都能夠以“德”行事了,社會豈不是一個大同世界嗎?這樣的世界,受益的既是統治者,又是社會大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博大的社會情懷!提倡“為政以德”,目的還是讓天下蒼生受益!

“為政以德”這句話如果改成“以德為政”,可謂是大煞風景。我們看,“為政以德”說的是在“為政”的過程中,以“德”行事,強調的是以“德”的自覺性。仔細一想,“為政以德”說的是一個人在“為政”的過程中,也在修“德”!《孝經》記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生也。”“德”修好了,“教之所以生也”,你才能推己及人,進而讓天下人受益。自己“正”,才能“正”天下!如果“為政”不以“德”,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商朝最後一個王是商纣王,他有三個仁人,結果卻是“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谏而死”(《論語・微子篇》)離開的離開,被逼瘋的逼瘋,挖心的挖心。按理說,有這些有德行的人輔助,商朝不至于亡國啊,但關鍵是商纣王沒有做到“為政以德”啊!而以“德”“為政”強調的是“為政”,而不是為了修德。

在這裡,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政”就是治理國家。“為政”是以德治國,還是依法治國,還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再加上以德治國啊,這有些時候是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抉擇的。順着這樣的思路拓展開來,當國家領導人需要“為政以德”,機關單位、企業事業、學校、家庭的負責人,同樣也需要“為政以德”。

我們接着來看“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共之”這句話。

“北辰”是北極星。古人認為;北極星位居天穹最中央、最高的地方,是基本不動的,其他星辰都圍繞着它運行。

“譬如”一詞,在《論語》中出現兩次,一處是本章句,另一處是《論語・子罕篇》記載的“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理解成“好像、就像”比理解成“比如”,似乎更為妥當一些。

孔子說,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他恐怕弟子不明白,就打了一個比喻,說;你們看,之所以有那麼多的星星都環繞着北極星,是因為北極星的“德行”,這種德行就是“居其所”,出現在它該出現的位置上,所以才會有“衆星共之”的結果。天文現象與現實政治是如何聯系上的呢?孔子用的手法,是《詩經》中常用的比興。這句話,我們需要注意“居”與“共”這兩個字的。“居”是自己居在該在的位置上,這就是“正”,這是它的“德行”。隻有北辰“正”了,衆星才能“居其所”而“共之”。換句話說;如果北辰不“居其所”,它在天上亂跑,随便“居”,衆星也一定會亂套的。可見,“居”與“共”有一定的規則和條件,隻有符合了這樣的條件,結果一定是各安其位,和諧共處的。說到這裡,我們會覺得孔子很了不起的,他把天文之道巧妙和人文之道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思想。

如何“為政”啊?孔子給出了答案是“為政以德”啊!有“德”的諸侯國國君應該“居其所”,也就是站在“正”的位置上,做好表率,像舜帝一樣的“恭己”,自覺用“禮”、“樂”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結果自然是民衆“共之”,民衆也會環繞着你,做他們該做的事情。如果諸侯國的國君不“正”,做的事情或者行為不符合“禮”、“樂”的規定。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梁”指的是在上位者,在上位者不“正”,下面的民衆自然無所适從啊,民衆不“共之”,這個社會就會亂套的。一個國家如此,對于一個單位、一個組織、一個家庭亦如此。

《論語》第一篇是《學而篇》,講的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應該通過“學”,做一個大寫的人。要想做一個大寫的人,你就得讓自己的社會價值最大化,而“為政”則是最好的途徑。要想“為政”,你就得“修心養性”,通過學習,通過老師指導,讓自己身上一些不正确的行為修煉成正确的,這個過程對自己來說,就是“為正”。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就是“為政”,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為政以德”,儒家更突出“德”的意義。我們看,“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的最好方法;這樣呢,就擡高了“德”的地位,“德”是高于君主權力的,一個諸侯國是不是“有道”,或者說這個諸侯國的國君是不是一個“暴君”,“德”是主要的考核依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