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
雨果,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說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旗手和領袖。
《巴黎聖母院》主要内容:
在中世紀,“愚人節”那天,流浪的吉蔔賽藝人在廣場上表演歌舞,有個叫埃斯梅拉達的吉蔔賽姑娘吸引了來往的行人,她長得漂亮舞姿也優美。
這時,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弗羅洛一下子被美麗的梅拉達吸引,愛上了她。
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鐘人,相貌奇醜無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搶來。
結果法國國王的弓箭隊長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達,抓住了卡西莫多。
他把敲鐘人帶到廣場上鞭笞,善良的吉蔔賽姑娘不計前仇,反而送水給卡西莫多喝。
敲鐘人雖然外貌醜陋,内心卻純潔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達,也愛上了她。
天真的埃斯梅拉達對法比一見鐘情,兩人約會時,弗羅洛悄悄在後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傷了法比,然後逃跑了。
埃梅斯拉達卻因謀殺罪被判死刑。
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達從絞刑架下搶了出來,藏在巴黎聖母院内。
弗羅洛趁機威脅吉蔔賽姑娘,讓她滿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絕後,把她交給了國王的軍隊。
克洛德站在聖母院的頂樓上,看到愛斯梅拉達被吊上絞架,發出了得意的狂笑。
卡西莫多終于認清了弗洛羅的猙獰面目,猛撲過去,把他從鐘樓頂上推下來摔死,自己則來到刑場上,抱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遁入了墓地。
幾年後,人們發現了他們擁抱在一起的遺骸。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物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僞的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内心崇高的敲鐘人伽西莫多。
整個故事就是個悲劇,讀下來讓人揪心,難受。
尤其在隐修女認出愛斯梅拉達是自己16年前丢失的女兒,但是眼睜睜看着她被官兵抓去而無能為力,被劊子手推倒緻死。
母親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讀着讓人如萬箭穿心,讓悲劇更多了一層悲的色彩。
究其造成悲劇的原因,我認為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社會因素。
當時的巴黎,社會的黑暗,封建專制的殘暴。
四百多年前法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宮廷與教會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衆,人民生活水深火熱。
生活在底層的人民,根本沒有公正和正義。
斯梅拉達,弗羅洛和伽西莫多的不幸不僅僅代表個人,也代表當時社會所有處于底層的人民。
其次,人性的黑暗。
弗羅洛愛上愛斯美拉達,弗羅洛求愛,多次被愛斯美拉達拒絕,最後用死亡作威脅,再次遭到拒絕。
弗羅洛憤怒了:“我得不到你,那我就要毀滅你。”
越是不堪之人,攻擊意識越是強烈。在這些人的意識裡,消滅你,就是超過了你。
這就是人性,人性的惡。
不讓我好,别人誰都别想好。自私、陰險、不擇手段。
呆闆的教條主義與情欲這一人之本性相沖突,禁欲主義的壓抑下人性的扭曲和堕落,最後造成人性的泯滅,注定了弗羅洛的悲劇。
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的善良,彼此的幫助,人性的善,人性的美,人心換人心。越弱心越軟。
這就是人性,人性的善。
善良的人在黑暗的社會沒有自尊、自強,就是軟弱,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
軟弱在殘暴和陰險面前隻有死亡的份,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注定悲劇。
第三,人生境遇就注定了悲劇命運。
20歲的卡西莫多外貌奇醜無比,嚴重的殘疾使他一來到世界上便遭到了先是親人,繼而是整個社會的遺棄。
雖然被收養,但收養者還是虛僞、喪失人性的弗羅洛。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
愛斯美拉達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歲美女,由于從小被吉普塞人從家中偷走,在流浪藝人中長大,所以不被當時階級等級分明的上流社會所認同和接受。
父母的變故使弗羅洛在19歲就承擔起撫養還在襁褓裡的小弟弟的責任,傾注全部的愛後,結果事與願違,他所深愛的弟弟成了一個街頭無賴。
收養了醜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并撫養他長大,卡西莫多卻背叛了他。
付出和收獲不成正比,造成了心裡的不平衡。
愛情的不順利,又喚醒了他内心的自卑。
欲望與能力的落差,就是心中的憤怒。欲望越強,越容易憤怒。
小人物的命運永遠走不出大環境這個框架,隻要有劇情,人性在現實面前會表現的淋漓盡緻。
邪惡永遠戰勝不了正義,那是按照社會發展的趨勢來說,或者說放在人類曆史的長河裡考量。
善惡的争奪過程卻是殘酷的,善往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大環境惡占上風,小人物的命運注定是悲劇。
創作于2019年1月11日
(原創,版權所有,如有轉載請聯系頭條号:海霞專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