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
2歲的二寶有段時間沒咬人了,可是最近這段時間又開始咬人。
每次爺爺回家的時候,他興高采烈地讓爺爺抱着,胳膊使勁摟着爺爺的脖子,開心地笑着。
可是一不留神,就咬爺爺肩膀一口。爺爺哎吆哎吆地嚷着“疼”,二寶非但沒有“收嘴”,反而像小老虎一樣,再來一口。
爺爺假裝生氣,把他放到地上,拉開衣領,告訴他“你看都有牙印了,明天就要發青了!”
二寶眼睛瞪得圓圓的,也不說話。
爺爺說說“你為什麼咬人啊?”
二寶說“不說話了!”
爺爺追問“咬人疼不疼?”
二寶說“疼!”
爺爺反問道“以後你還咬人嗎?”
二寶說“不咬了!”說着,臉色突變,好像要掉下眼淚,看着很委屈的樣子。
二寶有時候也會咬媽媽和奶奶,但是次數很少。
他這是怎麼了?現在牙齒已經長全,不應該是牙龈癢,難道是學壞了?我們為此很苦惱。
他現在力氣大,牙齒又鋒利,時不時被他咬一口,就要疼半天。他嘴裡說着不咬人了,可是又控制不住,說不定哪天還會咬,真是讓人揪心!
疑惑不是解決問題之道,要弄清楚背後的原因,才能合理解決這一問題。
兒童發展心理學家 William Damon研究表明:孩子一般要3歲左右才能逐步完善同理心。
我們感到疼,但孩子在咬人的時候并不知道這會讓人感到疼痛,因為他還不具備同理心,所以孩子咬人的目的不是讓别人感到疼,他不是壞孩子。
跟孩子交流的時候,他後來知道“疼”,是因為我們在被咬的時候喊“疼”,他知道了咬人會有“疼”的反應,但是疼到底是什麼滋味,他也無從感受。我們不會像他那樣以牙還牙,他自然不會有切身體驗。
那孩子的本意不是傷害,又為何用傷害的方式去對待别人呢?其實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原因。
心理學家認為,咬人是孩子表達自己生氣、沮喪、渴求控制感和追求關注的一種方式。因為還不太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所以孩子會通過咬人這種看似非常有攻擊性的行為來向我們訴說自己。
這裡有兩個關鍵問題:
問二寶為什麼咬人的時候,他隻會說“不說話了”,就是因為他語言表達能力不強,自己也無法說清楚真實原因。
二寶喜歡爺爺和他一起玩,但是爺爺白天不能和他玩,他因為見到爺爺興奮,用咬他來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二寶不是欺負爺爺,是歡迎爺爺的到來,是見面禮。
他看到爺爺進門,就會高興地跳起來,讓爺爺抱,高興得笑,這些行為都可以證明二寶對爺爺沒有惡意。
他和媽媽、奶奶相處的時間最多,就很少咬人,咬人也是在大笑之後。
這樣一分析,恍然大悟:孩子喜歡一個人,又得不到足夠的陪伴,他就會用咬人的方式表達自己情緒。
《兒童行為心理學》認為,孩子咬人主要包括這幾種情況:第一,長牙時牙龈又癢又痛,孩子會咬人;第二,孩子内心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為了發洩情緒會咬人;第三,孩子的口腔敏感期沒有得到滿足而出現的補償性反應。
具體來說,大家應該深有體會,要明白孩子咬人的内在心理動機。
1、緩解牙龈癢痛
孩子在長牙的時候,小牙齒會對牙龈施加壓力,穿透牙龈慢慢露出尖尖角,就需要通過啃咬東西緩解不适感。如果不能及時給予啃咬的物品,他會随口抓住什麼咬什麼。吃母乳時,他會咬媽媽。家人抱着他玩耍時,他會咬家人。
孩子大約從3月左右開始為出牙做準備,在2歲到2歲半之間長齊牙齒,在2年多的時間裡,孩子都會因為出牙而咬人。
二寶小時候經常為此咬人,我們也是深受其害。
2、受到壞情緒影響
孩子不僅有高興的情緒,也有悲傷的情緒,當他被人侵犯或者願望沒有達成的時候,也會咬人。
有朋友曾經說過,自己2歲的孩子,和他的好朋友在一起玩,因為搶奪一個玩具熊,沒有搶過來,就下嘴咬了好朋友的手指,把家長吓壞了,以為孩子會變成一個小霸王。
孩子不僅這樣對待小朋友,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大人。當他想要一個東西,或者想做一件事,大人不同意,他也會咬大人,發洩自己的不滿。
3、口欲期沒有滿足
弗洛伊德将0-1歲這個階段定義為口欲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喜歡用嘴探索世界,吸吮母乳、吸吮手指、咬一些硬質的物品等等。如果孩子在這期間,我們沒有給他足夠的母乳,不允許他吸吮手指、不給他提供可以啃咬的物品,他的口欲期就會延遲,在口欲期結束後還會咬人。
有一對高知朋友,他們認為孩子吸吮母乳不衛生,都要擠出來,放到奶瓶裡給孩子喝。吸吮母乳的時間一般為30分鐘到60分鐘,但是吃奶瓶卻隻有5-10分鐘,孩子既得不到口腔滿足,也得不到足夠的親子依戀。孩子經常無緣無故地咬人,讓父母深感頭疼。
4、受到刺激
我們在被孩子咬了之後,肯定猝不及防,忍不住尖聲大叫,疼得呲牙咧嘴,孩子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玩的遊戲,他認為大人喜歡這樣,是我們鼓勵他咬人,會更加興奮,止不住地咬起來。
二寶咬人的時候就有這一特點,我們越是“哎吆哎吆”,他越會更來勁。還說“再”,意思是再來,他喜歡聽大人發出這樣的聲音、看大人做出誇張的表情。
了解了孩子咬人的内在心理動機,做家長的還忍心斥責孩子嗎?
《不能錯過的兒童敏感期》中提到,許多孩子在3歲之前至少曾咬過别人一次,随着孩子的生長發育,多數都會停止這種咬人行為。如果孩子在3歲以後還經常咬人的話,就需要接受一些治療了。
所以,我們要正确看待孩子咬人,避免孩子在3歲後仍然咬人。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也認識到孩子咬人并不是品質不好,是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如果我們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教會孩子的正确表達方式,就能夠合理解決孩子咬人的問題。
(一)語言上的溝通
語言是溝通交流的最基本工具,不僅成人之間需要溝通,成人和孩子之間也需要溝通。
1、引導孩子正确表達
如果我們發現,孩子因為詞彙量不豐富,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才咬人。這時,我們就要告訴孩子怎麼表達自己。
孩子在很興奮的情況下咬人,我們告訴他“你可以說‘爺爺,我喜歡你,我希望你和我一起玩!’”
孩子在不高興的情況下咬人,我們告訴他“你可以說‘我想要這個玩具’、‘我想出去玩’、‘我還不想睡覺’”。
孩子在和小朋友争搶玩具的時候咬人,我們可以告訴他,應該用語言向大人求助,“媽媽,幫我要那個玩具”,而不是用牙齒咬人。
這樣跟二寶溝通以後,二寶在遇到類似情況時,就記得用語言表達了。
2、告訴孩子我們的感受
我們被咬會感到不舒服,也要把我們的感受告訴他。
拉起衣袖,讓他看看被他咬的牙印子,告訴他“這裡會變色,會疼!”
用類比的方法告訴他,“疼”是什麼滋味。
比如孩子曾經摔倒,腿上曾經受傷,就告訴他疼就是腿受傷的感覺。
孩子在小時候總會有磕磕碰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用具體的事例讓他明白我們的不适感,慢慢讓孩子感同身受。
這樣告訴二寶,二寶看到牙印,還會上來吹一吹,對我們表示慰問。
溫馨提示:被咬時不要表現過于誇張。
我們被咬到的時候,會很疼,我們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要大呼小叫,或者打孩子屁股,而是保持冷靜,讓孩子明白這不是好玩的遊戲,要避免這種方式表達情緒。
(二)行為上的滿足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老天給我們人類最大的禮物就是讓我們在一出生時嘴巴就已經發育得非常好,有強大的吸吮力,這樣我們就可以獲得足夠的營養活下去。
在孩子1歲以内,一定滿足孩子口欲需求。
1、盡量母乳親喂
如果有條件進行母乳喂養,最好親喂,不要擠出來喂給孩子。
在孩子6個月以内盡量純母乳喂養,在6個月以後添加輔食,白天如果有時間就給孩子親喂,沒時間也要保證晚上能夠親喂,可以堅持喂到2歲。
母乳喂養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依戀關系,也能最大限度的滿足孩子的口欲需求。
2、允許孩子吃手
孩子在一歲以内喜歡吃手,這是他在探索世界。
經常吸吮手指,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發育,讓孩子更聰明,也同樣可以滿足口欲需求。不要給孩子戴手套阻止他吃手,給他洗幹淨、剪好指甲就好了。
3、給孩子提供适合啃咬的物品
孩子出牙的時候,牙龈癢痛,我們要幫助孩子緩解這種不适感。
可以買一些牙膠讓孩子啃咬,牙膠有彈性,可以反複啃咬,不用擔心孩子受傷。
我們還可以提供手指食物,比如手指餅幹、蘿蔔條、蘋果條等,讓孩子啃咬,還能補充一部分營養。
(三)借助繪本引導
孩子缺乏社會經驗,我們用成人語言和他溝通時,往往存在不理解的情況,如果用繪本給孩子解釋,孩子就容易輕松理解。
這是因為繪本的語言簡單、畫面豐富,圖文結合的方式能擴充孩子的經驗、符合孩子的認知。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繪本引導孩子認識到,咬人并不是一個好方式。
1、告訴孩子牙齒的作用,看繪本《牙齒的故事》
讓孩子認識自己的牙齒,并了解會牙痛,讓孩子了解牙齒的作用是用來吃東西,不是咬人的,還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牙齒。
“門齒”像鑿子一樣,作用是把食物切斷;“犬齒”像錐子一樣,作用是幫忙撕開食物;“臼齒”像石臼一樣,作用是把食物磨碎。這些牙齒分工合作,才能完成食物嚼碎工作,食物進入肚子,讓自己增加營養,保持健康。
小孩子有20顆牙齒,大人有32顆牙齒。和媽媽一起對着鏡子照一照,看牙齒是這麼多嗎?增加互動趣味性。
2、告訴孩子咬人是不對的,看繪本《咬人大王布奇奇》
布奇奇是個咬人大王,總是喜歡欺負小朋友,小朋友聽說布奇奇要來找他玩,吓得晚上做噩夢。夢到遭到恐龍的撕咬,被人們手忙腳亂地送去醫院。媽媽知道了小朋友的苦惱,開導他大膽說“不”,小朋友鼓起勇氣,想了一個對付布奇奇的好辦法,讓布奇奇落荒而逃。
這個故事讓孩子認識到,咬人會給别人造成困擾,咬人交不到好朋友。對于總是受欺負的孩子來說,也能學會積極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引導孩子控制情緒,看繪本《趕走發脾氣的牛》
發脾氣的牛很小很小,很難被發現,它落到誰的身上,誰就會發脾氣。但是隻要知道它的存在,就一定能找到它。找到發脾氣的牛,趕走它,就不會亂發脾氣了。把壞情緒比做一隻牛,讓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孩子更容易理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就說“小牛來了,讓我們一起趕跑它吧!”拿出配套的發脾氣牛指偶,一邊做動作,一邊聯想到故事情景,就很容易修複情緒。
溫馨提示:因為孩子理解能力有限,需要經常給孩子讀這些繪本,孩子印象深刻,才會慢慢理解。
孩子喜歡咬人的情況很普遍,我們發現孩子咬人的時候,不要和品德挂鈎,孩子不一定有攻擊性,隻是因為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導緻的暫時性行為。
我們要理解孩子,從語言上引導、從行動上滿足需求、借助繪本改善孩子的行為。随着年齡的增長,語言能力的加強、理解能力的加深,孩子就會改掉咬人的習慣。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