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長陽喪葬習俗

長陽喪葬習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13:43:08

南豐縣東坪鄉有個叫元衕的村子,它位于東坪鄉南大約5公裡處。其北、西分别與南城、黎川毗鄰。據1984年《南豐縣地名志》載:“元衕,在東坪南5公裡處。嘉慶年間(1796—1820)吳前孫從東坪遷此建村。村前小溪兩岸皆為陡峭之花崗岩石,形似巷衕,得名“源衕”,後因諧音為“元衕”。這是一個背山面水的一個小山村,不過現在你要用導航去查這個村莊的話是查不到的,它的村牌上寫的是“元弄”,但查“元弄”你也查不到,必須查“元同”才可以。究竟是什麼原因,這不是本文要說的事。我要講的是這個村莊的喪葬習俗。因筆者得機會親曆了本村一場葬禮,覺得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這個古老村莊的喪葬禮儀卻依然保留着不少傳統的文化習俗,這些習俗既有南豐很多地方葬禮習俗的共性,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将其記錄如下。

一、“落氣”後的四件大事及其他

一般老人年紀大了或久病在床,到了快死亡的時候,都會把近親屬,特别是三代以内的直系親屬叫過來見最後一面。即使其中有人在外地,也要想辦法回來一趟。其子女則要在父(母)床前輪流值守,在南豐這叫作“守時候”。元衕村也一樣,如果沒守到父(母)的死亡時間,對于子女來說不僅是一種不可彌補的遺憾,更是一種不孝。在确定老人死亡(南豐一般叫“落氣”)後,家人要趕緊做的事有四件:第一,報喪。報喪的順序一般是由親而疏、由近而遠。第二,把逝者從卧室擡到廳堂。先在廳堂的右邊(俗稱“東邊”,東為大)靠牆放一張席子,然後其子女們幫逝者換好衣服,再小心地把逝者移至廳堂的席子上,頭朝神龛。如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1

(地仙揀日子的文本,貼在棺材一側的牆上)

果逝者年過花甲,則要蓋上紅布。現在的殡葬服務部門有專門的“冰棺”,主家就會直接聯系冰棺,直接将逝者放入冰棺。第三,揀日子。即請當地的“地仙”(類似于居家的道士)根據逝者的去世時間和其子孫生辰八字的生克情況,再根據黃曆中的宜忌,選出适宜裝殓和出殡的吉祥日子。第四,準備好孝子的“哭杖柴”和麻衣、孝布、孝鞋,印有“孝”字的黑紗等一應物品。還要安排好為逝者守夜的人。

做以上事情的同時,要在逝者的腳邊安放一張小桌子,桌子上安放逝者的遺像,一個裝滿了米的鬥(米中插了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個盤子裡,裝着兩隻拔了毛、煮熟了的雞(不能是公雞);兩根紅蠟燭(代替長明燈);一些水果。在桌子下邊放一隻拜墊,以便親友前來祭奠。拜墊邊上還要放置一隻燒紙錢的鐵鍋(子女要盡快在鐵鍋中燒一些紙錢,叫作“上路錢”),還有一隻插線香的盆。“地仙”則把揀好的日子用毛筆抄寫在一張白紙上,然後貼在逝者的右邊牆上。

得到報喪消息的親友,陸陸續續的就會前來祭奠。祭奠者要先拈三根線香,點燃,橫着用雙手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拿着,對着逝者的遺像(也即對着逝者)跪下三拜,再起來三鞠躬,然後把線香插進邊上的盆中。此時,子女不必還禮。

二、裝殓與火化

根據所揀好的日子舉行裝殓儀式。以往的裝殓,是将逝者穿戴好,放入棺材,擇日出殡。如今殡葬改革,城鄉一律實行火葬,因此裝殓儀式就稍有變動。首先得聯系好殡儀館的靈車,并約好靈車到達的時間(一般都是上午),待靈車一到,裝殓儀式即刻舉行。

逝者如果年紀比較大(六十歲以上),喪葬儀式都會按喜事來辦,叫作“白喜事”。主家一般會請一班專門幫人家做喪事的儀仗隊(這個地方把這種儀仗隊稱作“吹打”)來增添葬禮過程中的氣氛。“吹打”有老班和新班之分,老班的樂器一般有唢呐、二胡、笛子、高胡、黃連木、檀闆、小钗、小鑼、單皮鼓等;新班的樂器一般有小号、長号、圓号、低音号、薩克斯、大軍鼓、大钗等。看主家的喜好,有的會請老班,有的會請新班。有的人家想弄得更熱鬧、排場更大,當地叫作“齊整”,則會兩班同時請。有的“吹打”一班人馬兩套樂器,請這樣的“吹打”則更經濟實惠了。老班樂器吹奏的都是傳統曲子,新班樂器則吹奏哀樂或現在的一些流行歌曲。不過主家不會管你吹奏什麼,隻要熱鬧就行。

裝殓在“吹打”的音樂聲中進行。

首先要舉行“打水”儀式,這是裝殓的一個重要環節。俗稱“打河水”,可見,“打水”是要從河裡打上來的(如果一個村子裡沒有河,估計隻能從池塘裡打水了)。 “打水”的含義各地不一,一般都是護佑安甯、去病消災的意思。至于 為什麼要打水?其實很多主家自己也不知道,如今的道士先生也說不出所以然,隻是遵循一個古老的習俗罷了。“打水”的地點是在村外的小河邊。

逝者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媳、孫女、孫女婿、侄子、侄媳、侄女、侄女婿、外甥、外甥媳、外甥女、外甥女婿等晚輩都要參加這個儀式。兒女(包括兒媳)們要穿麻衣,穿白鞋,孝子還要在頭上戴一頂孝帽。這種孝帽是用一種類似于打包帶的白色扁繩子先做成一個腦袋大小的圓圈,然後在圓圈上交叉兩根彎成半圓形的扁繩子即可。孝子手上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2

(大小袒布)

還要提“哭杖柴”。其他晚輩則穿藍鞋子,頭戴一條白布,當地人把它叫作“袒布”。這種“袒布”長約八十厘米,寬約三十厘米。先拿住白布一頭的兩個直角打個結,形成一個帽子狀,套在頭上,其餘的就讓它披在後背。女的還要在頭上紮一條藍布帶。小孩子則不需要那麼長的“袒布”,隻需要在頭上蓋一塊方形的白布就可以。每個人手臂上還要套一個寫有“孝”字的黑紗。

“打水”隊伍最前面的是“吹打”,接着是孝子、兒媳、女兒,後面按親疏遠近依次排下去。子女多的人家,這個打水的隊伍就會很長。所以南豐民間把穿得比較拖沓、又比較長的衣服,戲稱為穿得像“打河水”一樣。衆人來到村外河邊的一個碼頭,“吹打”就站在河塝上不間斷地吹奏,其他人則跪在河邊。這時爆竹聲大作,衆人要對着小河磕頭。地仙則念念有詞,将幾枚硬币投入河中,再從河中舀起一壺水,不會很滿,隻是象征性的。再将水交給逝者的長子,然後全體起立。又由“吹打”引導,按原隊伍原路返回到安放逝者的廳堂。孝子把“哭杖柴”和打來的水放在冰棺旁邊,“好佬”(幫助安葬逝者的人,有的地方叫“将軍”)們便開始為逝者進行裝殓。

在爆竹聲和“吹打”的吹奏聲中,“好佬”們将逝者從冰棺中擡出來,放進靈車帶來的一個黑色的、類似于棺材的長方形紙盒中。這時穿着孝服的兒女們跪在遺體邊上,兒媳和女兒則不斷地号哭。一般是訴說自己的父(母)生前吃了多少苦,如何如何地艱難,如今再也見不到父(母)了,又是如何如何地傷心。

專門請來幫逝者穿戴的人,在其他“好佬”的協助下有條不紊地給逝者穿戴好壽衣,壽鞋(在土葬的年代,給逝者穿衣是在逝者躺着的席子上進行,穿完衣服之後則要将逝者移入棺材中安放好,然後蓋上棺蓋,釘好棺釘,再擇日出殡)。穿戴好了後,要在逝者的身體下面放置七個銀币,如果沒有也可以用現在的硬币代替,然後掰開逝者的嘴,在口中放一個銀塊。再分别讓逝者的左右手掌中握一銀塊,最後蓋上紅布。在蓋上棺蓋的那一刻,跪在邊上的兒女們要不斷地磕頭,女人們則哭聲更大、更急,有的甚至會攀着棺材不讓走,表示着對逝去父(母)的依依不舍。其他需要戴孝的人都要戴好孝等候在外面,等裝殓完畢後送逝者上靈車。

伴随着激烈的鞭炮聲,在“吹打”的樂聲中和親人的哭聲中,逝者被安放進靈車。跟随靈車去殡儀館的人是逝者的兒女、兒媳、女婿、孫子、孫媳、孫女、孫女婿等三代以内的近親屬。如果條件允許,所有穿藍鞋子的親屬都可以去的。這種新的行為在目前農村尚沒形成慣例,但相信将來一定會有某種約定而成為習俗的。因為路途較遠,跟随靈車去殡儀館的衆人需要乘車前往。因此,在車子來去的數量上就有個要求,即去的時候車子數量要是單數(包括靈車),這樣火化回來時車子的數量就變成了雙數了(不含靈車)。參與送靈車的車子,車頭上都要挂一個大白花,主家還要象征性地給每位司機一元或幾元錢(即使是親屬也要給),以表示這份力是不能白出的。靈車凡經過路口、村莊,都要打一串爆竹,意思是告訴逝者的靈魂不要迷路。

大約一個小時,火化結束。由逝者的長子抱着骨灰盒進去,裝好逝者的骨灰,再抱回車上,車隊開始返程。載有骨灰盒的車在前面,其餘車輛随後,每逢路口村莊依然要打一串爆竹,以示為逝者引路。車隊到了村口,馬上會有人燃放一挂大爆竹迎接,然後捧骨灰盒的人在先,其餘人随後,把骨灰盒送進廳堂,安放在神龛下的一張小方桌上。此時,吹打聲、爆竹聲連續不斷。主家還要在小方桌上擺放好供品,并擺上逝者的神主牌,在桌子下放安放好燒紙的大鍋和拜墊。最後,凡戴孝的人依次到桌子前對着骨灰盒拈香祭拜。至此,整個裝殓儀式才告結束。當天的晚飯前後,“吹打”要分别進行一場吹奏,特别是晚飯後的吹奏,時間一般比較長。

三、守夜和請客

老人過世後,一般都要在家裡安放幾天。如果不揀日子,一般就是三天(包括火化),如果揀日子,停放時間就會在三天以上。在這幾天中,逝者邊上白天晚上都是不能離人的。白天,逝者的子女要時常照應供桌上的香燭,還要不時地燒紙錢,同時要接待前來祭奠的親友。到了晚上,一般都是由村裡自發組合的幾個人守夜,每天晚上都有一組,這不需要主家去安排,村民會自覺參與。即使有些村民現在不住在村裡了,或住城裡,或住鄉鎮,他們也會過來參與守夜。按當地的習俗,村民守夜都是守上半夜,到時主家需要供應一頓夜宵。下半夜則一般要逝者的子女或逝者的兄弟姐妹、逝者配偶的兄弟姐妹、孫子孫女、外甥外甥女等直系親屬值守。凡守夜的人都要負責添香并保持供桌上蠟燭長明。

舉喪期間,要擺兩次大的酒席。一次是在裝殓結束後的晚上,一次是在出殡之前,其餘時間都是吃便飯。這段時間來來往往的人也很多,所以廚房一直需要保持有人做飯做菜。平時廚房裡做事的都是主家的男男女女或附近村子的親戚,而從裝殓那天開始一直到出殡,村裡的男男女女都會自覺過來幫忙。廚房裡的一應事情,村裡人都會安排妥當。尤其是出殡那天的酒席,除了自家的親友外,幾乎全村的人都會自覺出席(以前村裡人多的時候每家會派出一個代表),不在村子裡居住的村民也會派代表前來出席。這是中國幾千年來農耕文化的典型現象。

在生産力不發達的年代,遇到大的農事活動,比如插秧、收割,需要很多人的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形成了一種互助的習俗。這種習俗也很自然地反映到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中來,如婚喪喜事等。即使是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大家為了生活各自忙碌,但是遇到此類事情,村民們依然會自發參與。這既是農耕文化習俗的延續,也是對人類生死最淳樸的禮贊。

四、出殡

在這裡,不論是在棺葬的年代還是火葬的年代,不揀日子的一般都是第三天就出殡。如果通過地仙揀了日子,那就按所揀的日子出殡。棺葬年代,在裝殓的當天是不會出殡的。火葬年代,沒揀日子的主家有的會在火化當天出殡。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3

(放在大禾場上的靈柩、供桌)

出殡這天一大早,主家、“吹打”“好佬”、所有戴孝的人以及前來幫忙的村民都有秩序地忙了起來。這是葬禮中最隆重的一個環節,也是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個儀式。首先是“好佬”們在吹打,在悲痛昂揚的吹奏聲和激烈的爆竹聲中,一邊将骨灰轎子(棺葬年代就是棺材轎子,比骨灰轎子要大很多)放在村子中間的大禾場上,同時把擡轎子的杠子放好。這裡用來擡轎子的杠是先用一根粗大的直杠(叫作“龍杠”)穿過轎子,直杠的兩頭分别用鐵栓拴上一塊橫木,橫木的兩端又各有一個粗大的鐵栓,擡的時候又要把一根長約1.5米、中間有一個圓孔的擡杠插進前後橫木兩端的鐵栓下。有四根擡杠,每根擡杠兩人擡,共八人,叫作“八擡大轎”。一邊将安放逝者遺像、神主牌和祭品、香燭的桌子移到骨灰轎子的前頭,并在桌子下方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4

(龍杠、與八擡骨灰轎)

放置一個拜墊,同時将骨灰盒安放于骨灰轎中。幫忙的人也将花圈擺放在靈柩的最前面,引魂幡則放在花圈的後面。這些擺放停當後,前來祭奠的親友就可對逝者進行祭拜。其次,因為當地請客是在出殡之前進行,所以一大早廚房和所有幫忙的人都忙得不亦樂乎,他們要在所有的客人到達之前把飯菜準備好。而吹打則要不停地演奏一直到開飯,如果主家很晚才開飯,比如十點鐘左右,他們也要演奏到這個時候,那也是蠻辛苦的。

吃完飯之後,出殡儀式正式開始。

所有戴孝的人按照親疏遠近站在靈柩的一側,孝子、兒媳、女兒等穿麻衣的站在最前頭。村裡的司儀手握一大把已經燒着了的線香站在桌子的一頭,由他來專門主持者最後的祭拜儀式。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5

(出殡祭拜儀式)

祭拜開始後,先是逝者的兒子雙手橫舉“哭杖柴”對着靈柩行三叩九拜禮(先三鞠躬,再跪下叩三個頭,站起來又三鞠躬,如此反複三次),其次是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媳、孫女、孫女婿,這些人手持司儀分發的線香,也要在靈柩前行三叩九拜大禮,其餘的親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6

(貼有紅紙的日常用品)

親屬隻要三鞠躬三叩頭。村民們也會來祭拜,他們都是頭上頂一塊小袒布,手持線香三鞠躬即可,祭拜完了就可以将頭上的白布取下來。在祭拜過程中,如碰到孝子們的長輩前來祭拜,如果是男性長輩,孝子要跪在靈柩的右邊叩頭還禮,如果是女性長輩前來祭拜,則兒媳要跪在靈柩的左邊叩頭還禮。所有人祭拜完後,“好佬”要将事先準備好的貼有紅紙的雞籠、席子、凳子、小孩的玩具等日常用品和裝滿飯的盆,一件一件從靈柩的一邊越過骨灰轎傳遞到另一邊,同時嘴裡還念念有詞。這個儀式或許是讓逝者把這些東西帶到地下去使用的意思吧。有的地方是把逝者生前用過的東西燒掉,民間認為,燒了後逝者就能收到了這些東西。有的地方在逝者去世的當天傍晚,也會将逝者生前穿過的衣服和日用品放在一個路口進行焚燒。

最後,一個“好佬”手持長長爆竹,點燃,逝者所有的直系後代及其配偶(依次為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子、孫媳、孫女、孫女婿等)跟在他的後面,圍着靈柩繞三圈,這既是跟逝者作最後的告别,也是表示逝者的子孫後代們永遠不會忘記他。随即,好佬們将靈柩前的供桌撤掉。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7

(出殡隊伍)

緊接着就是把逝者送到山上的安葬地進行安葬。八個“好佬”(民間的意思是八仙)一聲吆喝,同時把擡杠舉起再放到肩上,靈柩被擡了起來。在司儀的安排下,擡花圈的人走在最前面。随後是“吹打”,“吹打”後面是開道鑼。行進中間或要敲一下,并點燃幾張草紙丢在路邊(這叫引路錢),以示為亡靈引路。接着是舉着引魂幡的人,其後是抱着神主牌的長孫和抱着遺像的次孫,再後面是靈柩。靈柩後面跟着手提“哭杖柴”、披麻戴孝的孝子。然後是兒媳、女兒等所有戴孝的送葬隊伍。“地仙”也要跟着上山,因為到“落字”(即開始往棺材或骨灰盒上填土)的時候需要他主持一個儀式。另外,還有專人挑了下葬時的祭品、下葬儀式要用的公雞草紙等物品。

一路上樂聲不斷,間或就會有一串爆竹響起,長長的送葬隊伍在山間小道上迤逦前行,走到一個岔路口,整個隊伍停了下來。在這裡,“好佬”們要将骨灰從轎子裡取出來,交給逝者的長子或長孫,由其抱着一直到安葬地點(在棺葬年代,好佬們則将棺轎拿掉,隻把一副棺材擡到安葬地),花圈也由幾個“好佬”集中拿着(棺葬年代則将花圈都放在棺材上一起擡上山)。跟随骨灰盒一起上山的除了孝子、女婿、孫子、孫女婿、侄子、外甥等男性外,其餘的人全部從另一條路下山回村。這些人返回時要将身上的孝布取下來扔掉,手上要拿一朵上山前發的小紅花(沒有小紅花用一張小紅紙也可以代替),其中女兒、兒媳還要把脫下來的麻衣兜在胸前。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8

(平時挂在福主殿外牆上的龍杠)

在選好的安葬地點,“好佬”們已事先挖好了墓穴,墓碑是先期就送上山的。安葬隊伍一行到達這裡後,不能馬上就把骨灰盒放進墓穴,而是要按照選日子時選定的時間(叫作“吉時”)落字。趁這個時候,大家稍事休息。吉時一到,“地仙”便手提公雞,站在墓穴裡,把公雞分别對着東西南北四方各念一句“詩俚”(這種詩俚我們聽不清他在念什麼,一般都是吉祥話),每一句詩俚最後兩個字的聲調都會上揚并帶有一個“哦——!”字,周圍衆人聽到後便會齊聲附和“好哦——!”,然後,“地仙”用兩頭栓了銅錢(古錢币)的紅繩子丈量墓穴的長和寬,确定一個位置安放骨灰盒。

待“地仙”走出墓穴後,“好佬”将骨灰盒安放在“地仙”定下的位置上,跳出墓穴。衆“好佬”便開始往墓穴裡填土,同時燃放爆竹。待土填平墓穴,又将墓碑豎好,然後繼續填土,直到填成一個墳堆,再把“哭杖柴”插到墳堆上,把花圈燒掉,最後在墓前擺放好供品,插上線香,點上蠟燭,孝子等人對着墳頭三鞠躬。至此,整個出殡儀式宣告結束,衆人依次下山,主家把逝者的遺像安放在家中的神龛上。

但是,在農村,喪葬的流程其實還未完全結束,随後會有“做三朝”(也叫“挽三朝”),即在安葬逝者後的第三天,主家要帶好祭品上山去祭奠逝者。這種習俗在南豐很多地方都有,但這個地方在第二年正月初二,還要舉行“燒新香”儀式。所謂“燒新香”,就是在正月初二這天上午,逝者的子女(包括其配偶)、孫子孫女、侄子(女)、外甥(女)等都要買好蠟燭、爆竹、紙錢等祭品,到供奉逝者遺像的廳堂神龛下進行祭奠。先點上蠟燭,再叩頭,

長陽喪葬習俗(東坪鄉元衕村的喪葬習俗)9

(第二年正月初二燒新香)

然後把帶來的爆竹在大門口燃放,把紙錢放在鐵鍋裡燃燒。來者有先有後,因此這天主家門口的爆竹聲會連續不斷。新香燒完後,主家要請來燒新香的親戚吃一餐飯。至此,葬禮才算真正畫上了句号。

人類社會的生活中有些環節,是需要某些儀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的。生和死是人生的兩大過程,為生和死設置一些必要的儀式,是我們祖先的大智慧,也是人類的大智慧。因為這些儀式可以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生死,尊重生死,乃至參透生死。也可以讓人們更好地去理解親情、友情,讓人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所以,出生和死亡中的一些儀式,不能簡單地用“封建迷信”去解釋,它的存在應該理解為,這既是人類生存、生活中的一種重要的心理依托,也是民俗文化傳承的非物質載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