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濰坊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乘着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的東風,秉承“自信、創新、實幹”精神的濰坊人奮力拼搏、銳意進取,讓奮鬥成為城市的主旋律。
在濰坊奮鬥者的隊列中,有一群青年人的身影格外閃亮。他們像一面鮮豔的旗幟,迎風招展、朝氣蓬勃,勇開風氣之先、走在時代前列,激勵着廣大青年前赴後繼、奮勇向前,全力投身到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化品質城市的新征程。他們就是濰坊市十大傑出(優秀)青年!
鄉村振興離不開青年人才,
他們放棄大城市優渥的生活環境,
帶着深沉的鄉土情懷,
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鄉村田野的熱土之中,
用自己的行動證明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為更多青年人投身鄉村振興
樹立了旗幟和榜樣。
袁訓傑
響應國家号召投身智慧農業開發,以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打造鹽堿地特色葡萄品牌為目标,以智慧農業為重點,在濱海區大家窪街道建設濱海區智慧化農業示範園區,為現代化農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和示範作用。
李守科
曆時十年,收集全國文冠果種質資源413餘份,建成種質資源圃,為我國文冠果高效育種奠定了基礎。自主研發高效破殼設備,選育多個文冠果新品種及良種,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使文冠果成為全株開發的多用途特色經濟林樹種。
夏俊磊
探索實踐“公司 合作社 基地 農戶 客戶”模式,将千畝鹽堿地改造成有機農産基地,讓“糧袋子”、“菜籃子”在新農人身上發光發熱,帶動了更多年輕人投身農産經營活動,為鄉村振興夯實了人才基礎。
李 靜
投身湖羊養殖,7年時間建成山東省最大湖羊養殖場,在創業、發展道路上不間斷地幫扶貧困農戶、帶動共同富裕。熱心公益,在助學、赈災等活動中捐款近20萬元,受到社會各界一緻好評。
王偉利
退伍不褪色,依托農場、聯合村支部打造了“三社合一”農民利益聯結模式,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5萬元,農民人均年增收5萬元,就地轉化勞動力1600多人次,培養農技能手30多人,為鄉村振興注入了青春力量。
實現共同富裕,
鄉村振興是必經之路,
他們緻富不忘桑梓情,
創業帶動萬家興,
通過公司帶動、合作社聯結、
人才培養等方式,
幫助身邊群衆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王建偉
提出規劃并協助五井鎮政府建成中草藥産業基地,以“公司 基地 農戶”模式,年可育苗5000多萬株,帶動周邊中藥種植戶5000多戶,年産中藥材2萬噸,每年為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
張勝傑
秉承“多為家鄉做貢獻,帶動家鄉農産品經濟發展”的經營理念,開創了“農戶 合作社 公司”的種植經營模式,配備專業技術專家指導,通過送技術、送崗位的方式不斷培養本地專精人才,帶動家鄉人民共同緻富。
劉武山
畢業後回鄉創業,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注重帶動附近村民創業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注重宣傳當地特色農産品品牌,主動推介“逄王一品”系列産品,提高品牌知名度,擴大市場影響力。
孫紅發
整合社區所轄自然村種植戶,打造社區地理标志産品,提升蔬菜效益。積極對接省魯擔産融公司,帶領社區5個合作社、267戶農民加入大田托管智慧服務平台,實現山東省首筆大田托管“糧食規模種植貸”落戶社區。組織社區農民開展多種作物種植經營,帶動每戶農民年收入增加6000餘元。
朱 騰
在企業經營中注重創新,選育的兩個紫藤新品種正申報國家林草局植物新品種保護。安置附近六個村子村民共百餘人實現家門口就業增收,贊助昌邑北方綠化苗木博覽會550萬元。
産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他們充分發揮青年人的聰明才智,
構建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運行模式,
推動農業傳統産業提升和
新型産業培育相融合,
讓農村産業發展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劉欣慶
把傳統産業提升和新興産業培育并舉,帶領團隊先後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46項,獲得省部級科技獎7項。自主育成設施蔬菜新品種70餘個,完善種質資源搜集鑒定和利用體系,帶領集團建設了山東省蔬菜種質資源庫,入庫育種材料2.1萬份。在政府指導下,連續承辦了15屆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種業博覽會,促進産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
王 榮
推廣有機綠茶生态循環生産技術,制定綠茶地方标準,實施品牌戰略,推動産品創新,開發茶葉衍生品,提高茶葉附加值。積極推進文、農、茶三旅融合,探索“文化 旅遊 直播”的形式。
高元良
創新建設反季節産蛋基地,解決養殖戶鵝苗難題;在一線城市批發市場建設臨朐縣鵝肥肝銷售展廳,打開了臨朐鵝肥肝銷路;建設符合歐盟标準的現代化生産車間解決國内鵝肥肝産品無法出口難題。2021年,又與江南大學合作新建國内首家鵝肥肝可出口預制菜車間。
李 聰
注重科技創新,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依托提供安全生産和應急值守聯動保障服務,為鄉村地區疫情防控、應急處突提供了技術保障。以智能科技服務于智慧校園建設,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帶到鄉村。注重對青少年群體人工智能技術的啟蒙引領,與15所中小學校合作共建創客教育實踐基地,發現培養青少年科技人才。
董文明
緻力于推動青州花卉産業高質量發展,與國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參與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等11項科研項目。推廣名優蝴蝶蘭10餘種,多肉新品種100餘種,建立示範推廣基地10000平方米。發起成立“鄉村振興大講堂”,免費培訓花農1000多人,創新探索“三包”工作機制,帶動農民緻富。
鄉村文化建設是
鄉村振興的“靈魂工程”,
他們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大力發展鄉村文化産業,
積極投身美麗鄉村建設,
主動弘揚鄉村文明新風,
為鄉村文化的繁榮興盛彙入了青春元素。
張曉東
抓住鄉村振興和“柘鄉人家”項目提檔升級的契機,将柘山鎮獨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等資源優勢有效整合,勾勒出了鄉村旅遊示範片區發展的大藍圖。自生态園開業以來,已累計接待遊客5萬人次,提供就業崗位50餘個,實現人均增收2萬元左右,并為村集體每年提供25萬元的固定收入。
于 慶
紮根峽山,建立有機種植基地,開發有機彙電商平台,打造了農業一二三産融合發展的運營模式,帶動了當地有機農業的發展。堅持科技興農,帶領公司獲得18項實用新型專利,通過山東省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評審。積極助力鄉村振興,累計帶動680餘戶農民入園就業。
張樹偉
聚焦失能失智照護、社區居家養老、照護人才培養,為長者提供有品質、有尊嚴的晚年生活。成立“睦鄰社區服務中心”,提供社區居家服務,開展助餐,适老化改造,免費體檢,組織防疫、法律、健康知識等公益活動宣傳。成立培訓學校培養數百位照護人才。
張 傑
為了讓孩子們吃上放心滿意的雞蛋,夫妻秉承初心開始了養雞之路。在搞好高品質雞蛋生産的同時,積極踐行生态循環理念,使用雞糞為肥料,種植原生态綠寶石甜瓜和羊角蜜甜瓜。熱衷公益,積極回報社會,每年向社會捐款捐物3萬元左右。
蔣月明
緻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事業,組建麓台鄉村有志青年創新團隊,投資建設濰坊麓台文化博物館,成立麓台文化研究會,創辦麓台文化期刊、打造麓台楹聯一條街。提升打造濰坊之源文化展館,集中展示濰坊及浮煙山曆史發展進程,助力人民滿意的現代化品質城市建設。
新時代的濰坊青年,必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走在前、奮進新征程,為推進高質量高速度發展、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現代化品質城市貢獻青春力量,在新時代逐夢征程上奮力書寫濰坊青年的精彩華章!
來源:濰坊青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