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節,人們總會請個“福”字在自家的門窗上,而往往這個“福”字是倒着的。這是為何,是“福到!”,襄陽鹿門山風景名勝區在2020新年也舉行送“萬福到萬家”活動,受到廣大旅遊者和群衆的歡迎,景區到處張燈結彩挂“福”,把“福山送福”、“聖地許願節”、“新年大廟會”做為景區新年的重要節目。
龍耀鹿門,新年活動
鹿門山景區的“福”
福文化是中華人民的精神寄托,為每個中國人所認同和推崇,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文化紐帶,是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福文化生生不息,内涵不斷豐富、擴長,已全面滲透于人們生産、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超越了民族、宗教、社會、地域、時空等範疇,可謂是包羅萬象。可以說,福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影響最遠、影響最廣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
新年福到
景區廟會
所謂“福”
在過去是指“信福”、“福氣”、“福運”,而現在人對福的理解是“幸福”。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中國的老百姓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新年開始期盼福氣的到來。一個“福”字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福”乃“福、祿、壽、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求福、納福、惜福、祝福”又是各種文化現象的概括和代表。
《說文解字》在解釋“福”字的意義時說“佑也”,“佑”就是賜福、保佑的意思,福星與代表吉利、長壽的祿星、壽星一起被稱作:三吉星。五福的綜合含義是:康、富、貴、德、壽。
古人造字,講究一個生動形象:與福結合出現的詞彙,如詞語“祈福”、“福祉”、“福”中“祈”、“祉”、“祝”都有“祭奉神靈,禱告求福”之意。
古代福字
戰國時期的哲學家韓非子認為“全壽富貴謂之福”,古書中常說人的“五福”是:一是長壽,二是富裕,三是康甯,四是修好品德,五是考終命。人們常說的“五福齊備”就是指這些内容。
道教将農曆元月十五的上元節這一天,作為“天、地、水”的“三官”之一的天官,将降臨人間,即所謂的“天官賜福”。
"福"的演變
“福”字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起源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如下圖A所示,從字源來看,是雙手虔誠地捧着酒壇(酉)敬神(示)的形象。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備(萬事順遂)的意思。
福字演化過程(A為甲骨文、B-E為商、周時期經過不斷訛變後的文字、F為秦代文字、G為漢隸書、H為楷書);資料來源:陳政.《字源談趣》,
鹿門五福
景區平安祈福牌
“福兮禍所倚”
《老子》中有“福兮禍所倚”、《道德說》中有“安利之謂福”、《韓非子·解老》有“全壽富貴之謂福”,曆朝曆代,随着福字不斷演化,炎黃子孫逐漸将“福”視為精神圖騰中的一種。漢代許慎所著《說文解字》的【卷一】【示部】章節中記載,“福,佑也”,是指賜福、保佑的意思。
作為記錄自堯舜至夏商周的古代曆史文獻,《尚書》記載了古代統治階級的基本觀念,其中《範洪》卷中出現“五福”,與其他八種策略共用,可構建一國。其中五福含義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長壽而終的意思)。後世又将“五福”與“五行”聯系在一起,同時民間又有“福祿壽喜财”即為五福的說法。宋代“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在《夢梁錄》中就有記載,貼福字的民俗一直延續至今。
天下第一福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決定嘗試“請福”,禦筆親題,為孝莊太皇太後60歲大壽祝壽所寫,被人稱為“天下第一福”。這個福字在寫法上暗含“子、田、才、壽、福”五種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壽、多福”。
“天下第一福”(田字未封口,寓意福氣無邊)
根據方海權著作《福報的由來》對五福的記載:
第一福:長壽。果長壽;因是好生護生之德,施他飲食。
第二福:富貴。果富貴;因是施财施恩于他人。
第三福:無病。果無病;因是施藥戒殺,心慈無害。
第四福:子孫滿堂。果子孫滿堂賢孝;因是多結良緣,愛惜大衆。
第五福:善終。果善終;因是有修有養,修行福德。
景區的祈福場景
聖山鹿門:鹿門山位于襄陽市襄州區,1992年被批準為國家森林公園,2000年湖北省政府批準設立鹿門風景名勝區。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山,是漢唐曆史文化并存的鹿門文化和鹿門寺國家森林公園,三大品牌構成鹿門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闆塊。因漢末名士龐德公、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繼在此隐居而名聞遐迩,後人謂之“聖山”。
古刹鹿門:山上有座鹿門寺,據當地縣志記載,東漢光武帝與近臣習部在此夢見神廟,遂建寺紀念,後來山以寺名,得名鹿門山。是一座才傲帝王的名士隐山,是一座高僧輩出的佛家聖山。
三國鹿門:鹿門山,當年躬耕于隆中的諸葛亮曾拜龐德公為師,每次來求教,都跪拜在龐公榻前,其虛心為學之狀,令後人敬仰。龐公還常邀其侄兒“鳳雛”先生龐統、“卧龍”先生諸葛亮、水鏡先生司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縱議天下大事,商讨治國之策;由此,演繹出脍炙人口的三國故事。
景區門口“福”字雕刻
鹿門景區景點
鹿門櫻花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