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根據曆史記載,他在位有56年之久,比秦惠文王和秦孝公加起來的時間都長,而秦國也在秦昭襄王在位的時間裡由崛起走向強盛,發展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此時的秦國是以王者面目出現的。
但後人對于秦昭襄王的評價,卻遠沒有對于秦孝公和秦惠文王兩個人的評價高,對于這樣一個在位時期,将秦國發展的更上一層樓的君主,人們對于他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的,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導緻了這種分歧呢?
其實對于一個人或者是一個曆史事件的評價,往往都是有着不同的言論的,人們分析的時候着力點不同,自然會導緻最終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對秦昭襄王的評價也是如此,人們對他的批評也并非沒有道理,但人們批評的理由真的能夠說明,秦昭襄王并非一個具有雄才才大略的君主嗎?
其實也不盡然,我們今天就來重點的分析一下,人們到底是因為哪些原因才對秦昭襄王多有批判的?同時再來分析一下人們的這些觀點到底站不站得住腳跟?
秦昭襄王在位56年,卻被秦宣太後掌權41年首先,秦昭襄王雖然在位56年,但在這五十六年當中有41年,是他的母親秦宣太後在執掌秦國的朝政;秦宣太後是我國古代曆史社會當中的一個風雲人物,也是一個比較強勢的女性,是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臨朝聽政的太後。
戰國時期,秦宣太後運籌帷幄,對秦國的發展不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更為秦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宣太後曾利用自己楚國人的身份,誘使楚國丢失了大面積疆域,同時也削弱了楚國的國家實力,為秦國的一家獨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在她的掌控之下,秦國更是吞并了義渠國,這一行為對秦國的影響可謂是相當的深遠。
吞并義渠對秦國軍事力量影響很大,因為戰國時代,經常爆發大規模的戰争,但戰争的形式多以步兵對戰為主;秦國最開始的時候也是以步兵為主的,但後來秦國在滅國之戰當中的仰仗卻更多的是騎兵。
秦國的騎兵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多半是依靠着吞并義渠國後,義渠人提供的戰馬以及飼養戰馬的方式,所以說秦宣太後帶領秦國吞并了義渠國,對于秦國軍事實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支撐,豐富了戰國時代的作戰形式,也讓秦國在戰争當中有了更大的勝率。
而且秦宣太後在剛剛執掌秦國朝政時,就遇到了六國的合縱攻秦,這時秦宣太後并沒有固步自封,而是大膽地破格錄用了白起,并且給予白起作戰相當大的支持,這才支撐着白起帶領秦國軍隊戰勝了山東六國的聯軍,保證了秦國的生存和發展,所以說秦宣太後對于秦國朝政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再者,秦宣太後還是商鞅變法的堅定推行者,在她執掌秦國朝政之後,并沒有放任貴族複辟的念頭,反而是繼續肯定商鞅變法的正确性,推行獎勵耕戰、獎勵軍工等等的措施讓商鞅變法更上一層樓,使秦國的法制政策統治得以延續,穩固了秦國的變法根基,為秦國後期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發展成果歸功于秦宣太後,秦昭襄王受輕視她一方面打壓了楚國,另一方面又吞并義渠為秦國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而且還比較具有識人之能,發掘了白起這樣具有強大軍事才能的人,還是商鞅變法的堅定信奉者,因此,很多人自然将秦昭襄王在位時期秦國的一些發展成果,歸功在了執政四十一年之久的秦宣太後身上,對于在位五十六年卻隻執掌朝政十五年的秦昭襄王多有輕視。
但這樣的批判真的能夠站穩腳跟嗎?其實不然,宣太後雖然執掌秦國朝政四十一年,但是秦宣太後并沒有直接掌控秦國的權利,秦宣太後雖然在收複巴蜀,大敗楚國,吞并義渠,化解六國合縱攻秦等方面做出不小貢獻,但這絕非秦宣太後自己一人所為,在其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秦昭襄王的身影。
比如白起作戰時,秦昭襄王就給予了他很大的支持,比如推行商鞅變法的時候,昭襄王也是事件的善後者,他作為秦國君主有些方面是無可代替的,而且宣太後的這些政策之所以能夠推廣開來,那也是因為秦昭襄王始終保持支持态度的,不然的話一定會有君主和太後之間的争鬥。
所以說,我們并不能說秦昭襄王,在這些事件當中就是默默無聞的,我們在肯定秦宣太後治國才能的時候,也不能忘記真正的秦王是秦昭襄王,而除去上述這些事件,我們在其它的方面就看不到秦宣太後的身影。
可是那一時間段,秦昭襄王卻是指揮着秦國上下進行發展,比如都江堰就是在他統治時期建造的,比如指揮部隊南征北戰,包括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都是在秦昭襄王的授意之下應對的,包括攻打韓國的幾次戰争,也是在秦昭襄王的領導之下進行的,這些行為使秦國獲得了比較多的實際利益。所以說覺得秦昭襄王僅僅是依靠他的母親是不恰當的說法。
白起之死,秦昭襄王飽受非議其次,秦昭襄王備受争議的事件,還有他任用範雎逼死白起的行為讓很多人不能理解;我們都知道秦昭襄王身邊有兩大紅人,一是為他出謀劃策的縱橫家範雎,另一個則是為他南征北戰的武将白起,可是當長平之戰結束之後,範雎卻擔憂白起的威望會超過他,所以便在秦昭襄王耳邊吹起了耳邊風,導緻秦昭襄王對白起不再過于的信任,為白起後來被逼自盡埋下了禍根。
但事實上我們從個人的方向來看這确實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人們因為此事對于秦昭襄王的批判也不無道理,可是我們從整體的方向上來看,秦昭襄王的這種應對對于秦國的發展也是有幫助的。
這一點,我們通過動漫片《秦時明月》當中的一段話就可以加以證明;在動漫《秦時明月》當中始皇帝嬴政和公子扶蘇有一段對話,秦始皇問扶蘇是否知道武安君白起自盡背後的真相?扶蘇說那是因為白起參與謀反,所以才被秦昭襄王下令自盡。
聽到扶蘇的這種回答,秦始皇說那隻是史書記載的内容,還有一些是沒有被史官記錄在内的,事實上,白起确實沒有參與謀反,但是,白起有謀反的可能,他也有着謀反的能力,這種可能和能力本身就是白起身上背負的罪。
其實這段對話,很明确地說明了這一事件背後的問題,白起确實是功勞非常大的一個功臣,戰無不勝,殺敵百萬,導緻當時山東六國談白起而色變,對于這樣的一個人,他在國内的威望幾乎已經超過了秦王,對于一個君主來講是沒有辦法容忍。
如此的有威望臣子存在的,功高震主是被任何君王所忌憚的,從真實情況來講,一個君主隻有穩固自身的權利和威望,他才能更好地領導這個國家,才不至于讓這個國家産生内部發展問題。
秦昭襄王為穩定統治,被迫冤殺白起換句話說就是,昭襄王不能殺白起的理由是因為白起功高,可是必須殺他的理由是因為他功高震主,就比如劉邦一定要除掉韓信一樣。所以說,或許秦昭襄王聽信範雎的話令白起自盡還有另一層含義,畢竟秦昭襄王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會給自己找台階下的君主。
我們再來分析兩個例子,比如說完璧歸趙和渑池之會,兩則事件當中的表現一樣,蔺相如确實欺騙了秦昭襄王,昭襄王也因此而震怒,可是當蔺相如以死相逼威脅秦昭襄王時,秦昭襄王也就借坡下驢了。
所以說,這個事情背後,秦昭襄王很有可能是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力和聲望,穩固自己的統治而不得已為之,白起其實是一個政治上的犧牲品,這在封建社會當真是非常常見的。我們并不能推崇這種行為,更不能認同這種行為,但曆史的發展就是殘酷的,很多時候我們雖然無奈卻沒有辦法去進行改善。
邯鄲之戰錯誤決策,讓秦昭襄王蒙羞再次,因為秦昭襄王在邯鄲之戰當中的錯誤決策,導緻秦國不僅失去了長平之戰的戰果,更是讓秦國跌入了發展的低谷;我們上述說的秦昭襄王因為聽了範雎的話,而下令白起自盡,除此之外,白起不同意擔任邯鄲之戰的統帥也是一個直接原因。
邯鄲之戰是長平之戰的一個後續,長平之戰勝利之後,秦昭襄王想要一鼓作氣直接占領趙國的都城,白起對此持反對态度,因為他認為長平之戰當中,秦國雖然勝利卻也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并且損失了不少的财力物力。
而且長平之戰是一個單純的兩國之間的對抗,不存在着國家之間的生死存亡,所以沒有其它的國家插手,而如果秦國想要直搗邯鄲的話,那麼面對趙國可能滅亡這一問題,其它國家就不可能再袖手旁觀,所以如果發動這場戰争就很容易蒙受失敗,因此白起拒絕統兵作戰。
而秦昭襄王卻一意孤行地發動了邯鄲之戰,在戰場上失利的時候,又勒令白起必須啟程擔任統兵将領,而白起自知戰局已經無力回天,便盡可能的拖延行程,由此就引來了秦昭襄王令白起自盡的诏令,而邯鄲之戰也毫無疑問的是以秦軍失敗而告終。
所以很多人因為邯鄲之戰的失敗而質疑秦昭襄王的治國能力,當然,我們從單純的邯鄲之戰這一場戰争上來看,秦國确實損失很多利益,可是當我們整體去看待的時候卻會發現不同之處,因為邯鄲之戰直接将趙國打垮了。
戰國中期的時候,秦國東進的道路上有兩大敵人,一個是南方的楚國,另一個是東北方的趙國,這兩個國家是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阻礙,在針對楚國這一方面主要是由秦宣太後來主持的,秦昭襄王從旁輔佐給予支持,而關于對趙國的作戰則是秦昭襄王一手策劃的,最大的兩場戰争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長平之戰和邯鄲之戰。
長平之戰以秦國的勝利而告終,邯鄲之戰以趙國的勝利而告終,這兩場戰争綜合來看,其實兩個國家都沒有占到便宜,不過秦國的失敗隻是戰場上的失敗,他本身的内部發展并沒有受到牽連,他依舊有着強大的戰後恢複能力,有着強大的生産能力和強大的國家運轉體系支撐,它可以在戰後迅速的進行恢複。
可是趙國卻不能,本來經受了長平之戰的失敗之後,趙國的國家實力還有一部分轉圜的餘地,但當秦國繼續發動邯鄲之戰的時候,趙國為了保住宗廟社稷不得不硬着頭皮應戰,雖然在韓國和魏國的幫助之下勝利,可是卻直接傷到了趙國的發展根基,讓趙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内沒有緩過精力。
讨論
對于邯鄲之戰來說,雖然秦國在戰場上失敗了,可是綜合來看,秦國其實是這場戰争的最大赢家;雖然邯鄲之戰失敗了,可是戰後當秦國人站在函谷關上放眼遠眺的時候,卻發現秦國最強大的敵人已經轟然倒塌了,作為山東六國抗秦主力的趙國,不再具有那麼強大的軍事實力。
當秦國在後續的呂不韋新政當中緩和過來的時候,趙國依舊經曆着國家危機,所以昭襄王發動的兩場戰争,其實直接的打亂了趙國的發展體系,從根本上破壞了趙國的國家運轉能力,這為後來的滅國之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然嬴政時期推行的滅國之戰不可能那樣的順遂。
如果消滅不了趙國,那秦國的兵力就接觸不到北方的燕國,更找不到消滅魏國和齊國的突破口;因此,秦昭襄王推行的這兩場戰争雖然戰果不盡如人意,可是後續的影響卻帶給了秦國極大的利益。所以,當我們分析這兩場戰争時,不能僅依靠戰場上的勝敗來去進行直接的評判,我們還需要從整體進行分析,從戰後的影響上來進行分析。
小結
我們從以上叙述可以得知,其實秦昭襄王并非是像一些人心目中想象的那樣不堪,他并沒有完全的依靠他的母親,也并不是一個經常出現決策失誤的人,隻是很多時候身為君主的他,有着作為君主的糾結和無奈。
他也會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之下,做出很多不讓後人理解的決定,畢竟在國家的發展過程當中,一旦出現兩方的利益沖突,當此之時,作為君主隻能兩害相權取其輕,而昭襄王雖然在邯鄲之戰當中确實存在着決策失誤,可是邯鄲之戰的後續影響卻真正地為秦國帶來了機遇,為後來對趙的滅國之戰打下了基礎。
當然,秦昭襄王作為一個人,他一定有着自己的不足,也絕對不可能在所有的決策當中都非常英明正确,我們不能因為他的錯誤而忽略了他的閃光點,不能因為他的個人缺陷而忽略他對秦國的整體貢獻。
所以說,對于秦昭襄王這個曆史人文,我們不能武斷地直接否定他,我們在評判和分析曆史人物時還要從整體入手,結合當時的時代特征和社會背景,這樣才能有一個最客觀的評價,而對于秦昭襄王來說,無疑是一位站在母親背後的雄主,是一位具有開拓性的守成之君。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漢書》、《左傳》、《呂氏春秋》、《資治通鑒》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