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05:57:03

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些論述深刻闡明了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價值旨歸。因此,立足新發展階段,把握共同富裕的理論内蘊,對于黨帶領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内在規定

  自古以來,人們對共同富裕就有着不同程度的追求。無論是中國古代所夢想的“小康”、“不患寡而患不均”抑或是西方世界裡的“烏托邦”。但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囿于生産力發展狀況,人們無法從根源上深刻剖析人類社會各階段存在的基本矛盾,因此,共同富裕始終停留在人民群衆美好的向往當中。

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1

  馬克思主義理論确立之後,人類曆史上首次科學、系統、嚴謹地揭示出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的辯證統一關系,并着重闡釋了生産力的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同時,唯物史觀突出強調了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即物質生産活動。這就進一步揭示出共同富裕的一般物質基礎和曆史前提,同時也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以及遠大前途。

  從本質上看,“共同富裕”是生産力與生産關系矛盾運動在社會主義制度中的指向性要求。“共同”指的是社會成員在物質财富的分配方式和占有形式上的一緻性,集中表現為對社會财富占有或所得的同步性。“富裕”則是以生産力發展水平為基礎,反映了社會成員對物質财富占有程度的體現。從人類曆史發展的過程來看,生産力發展水平在不斷提高,這是客觀現實。但是在以往的階級社會裡,生産資料私有制導緻不同階級之間财富的分配和占有的差異,并沒有随着生産力的發展而弱化或者消弭。所以,私有制條件下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是絕不可能實現的。

  社會主義打破了私有制的藩籬,真正使人民的生産實踐、生産力的發展、物質資料的分配進入良性循環。一方面,解決了經濟危機這樣周期性的社會生産力的破壞,另一方面,從生産關系角度為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礎。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所講:“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隻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

  由此可見,共同富裕不單是社會主義的應有結果,同時也體現出社會主義的内在規定和價值追求,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社會主義能實現共同富裕,歸根到底在于有公有制及其發展為制度保證和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并以此為基礎勾勒出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社會的共同富裕景象。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序言中談到的:“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這裡所說的經濟運動規律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産方式及其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資本主義必将為社會主義取代的規律。

  概括地講,由于資本主義生産資料的私人占有同社會化大生産之間存在無法調和的矛盾,導緻資本主義社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兩個方面的消極結果:第一,随着生産力發展水平提高,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的财富分配兩極化愈加嚴重;第二,由于生産的無政府狀态以及人民有購買能力的需求同生産無限擴大的可能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導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時常爆發,對生産力的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制約。同時每一次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失業、社會混亂局面,對相對貧困的人民而言,無疑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絕不是永恒的、絕對的,必将被更新、更高的生産方式和社會制度所取代。共同富裕也隻能在揚棄了資本主義的新社會制度中才能得以實現。

  人類進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得以确立,一方面在所有制和分配形式上為共同富裕帶來了制度基礎,另一方面,通過生産力的快速且可持續發展,也為共同富裕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所以,從生産關系和生産力兩個方面來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産關系是共同富裕的可靠保障。同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源于人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對生産力的發展可以提供重要的智力保障,因而,也構成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條件。

  雖然當前由于生産力發展水平的制約,還無法從整體上實現共同富裕。但是這一趨勢,在社會主義不斷發展和建設的運動中,已經彰顯出不可抗拒的必然性。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标

  人類社會長期面臨着兩個矛盾:第一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指一定時空内,自然界的物質資料供給能力同人類需求之間的矛盾;第二是人類社會内部的矛盾,物質财富分配不均的矛盾,這就會導緻國家之間、人與人之間産生複雜的沖突和對立。解決這兩個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給出了明确的答案——走可持續發展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可持續發展,就其本質而言主要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協調發展。首先,強調在全社會範圍内要求合理配置資源,在獲取自然界物質資料的同時要加大保護力度,維系社會的長遠發展。這樣也就為解決第一個矛盾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次,要求社會财富在人民之間公平合理地分配。這樣一來,既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又能夠增強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不但能夠推動生産力向更高的水平邁進,而且也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不竭動力。總體來講,共同富裕、可持續發展是有機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基礎,共同富裕為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動力。二者有機結合成為中國社會穩定的壓艙石,也成為中華民族複興偉業的奮鬥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現代化事業的應有之義。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是對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揚棄。西方的現代化道路突出的表現是生産關系不公平、财富分配不合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再如“十四五”規劃在展望2035年遠景目标時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這就說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有着更加豐富的内涵,是包含着物質、精神、自然、社會相統一的現代化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使我國物質财富有了巨大增長,但尚沒有實現分配結果上的共同富裕。因此,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黨和人民齊心協力,從分析解決矛盾入手。在着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追求和倡導的共同富裕,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熱切需要,也是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的重要表現。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一仰 張親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