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草莓吃了會得病毒嗎

草莓吃了會得病毒嗎

健康 更新时间:2024-10-21 19:30:50

近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的草莓種植戶的交流群裡,陸續有人轉發相關視頻,提醒大家“不要吃草莓”。交流内容還包括一些微信群聊截圖,稱“西安市所有定點收治出血熱的醫院爆滿”“草莓大棚裡都是黑老鼠,就會容易産生出血熱,所以一定不要買草莓吃”。随後,“吃草莓會導緻得出血熱”的消息傳遍了朋友圈,引發了不少公衆的擔心。

那麼,出血熱是種什麼病?它是如何傳播的?和吃草莓有關嗎?又該如何預防?

什麼是出血熱?如何早識别,早就醫?

在我國,流行性出血熱又稱腎綜合征出血熱,是一種由漢坦病毒引起的,經鼠傳播,臨床上以發熱、出血和腎損害為主要特征的急性傳染病。

12月18日,西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信公衆号發布消息稱,西安市自發現首例出血熱病例以來,一直都是出血熱發病高峰地市,主要的傳染源為黑線姬鼠。同時,該中心也發布提示稱,目前正值出血熱發病高峰期,也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出血熱在發病早期症狀與感冒、發燒類似,容易被忽視而延誤治療,市民若在此時節出現感冒、發熱等症狀,要警惕出血熱,應立即到正規醫院進行救治,不要自行服藥,以免耽誤病情。

草莓吃了會得病毒嗎(吃草莓會得出血熱嗎)1

出血熱的主要臨床表現是什麼?

蔣榮猛提醒公衆:“從腎綜合征出血熱的病名可以看出,該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為三大特征:發熱、出血和腎損害。”

發病早期常見表現除發熱外,就是“三紅三痛”——

“三紅”:面、頸、上胸部充血潮紅,呈酒醉貌;

“三痛”:頭痛,眼眶痛,腰痛。

此外,身體多部位可出現出血點,如上腭黏膜呈網狀充血,點狀出血和腋下皮膚有線狀或簇狀排列的出血點。有上述症狀和體征者要及時就醫。如果發病前1個月内有鼠類接觸史或接觸過老鼠排洩物,或所處地區為流行性出血熱高發區等,應高度懷疑自己可能得了流行性出血熱,要及時就醫,并向醫生告知老鼠及其排洩物、分泌物接觸史。“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對改善預後至關重要,隻要得到及時治療,患者通常兩周左右可以痊愈。”蔣榮猛說。

草莓吃了會得病毒嗎(吃草莓會得出血熱嗎)2

出血熱會人傳人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副院長、感染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介紹,“出血熱跟新冠肺炎、甲流那樣的呼吸道傳染病不同,主要是通過接觸齧齒類動物分泌物或排洩物污染後感染,不會在人與人間傳播,因此不會出現大範圍流行。”

這些年,我國出血熱呈現下降趨勢。近幾年的全國法定傳染病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出血熱發病人數為11966,死亡人數是97;2019年發病數為9596,死亡數為44;2020年發病數已降至8121,死亡人數為48。

出血熱和吃草莓有關嗎?

蔣榮猛指出:“草莓不是出血熱的傳染源,吃幹淨的草莓是不會患病的。出血熱的傳染源為老鼠,包括家鼠和野外的黑線姬鼠。帶病毒老鼠的排洩物污染到了一些物品,且物品沒有經過清洗便被人接觸,有可能造成感染。帶病毒老鼠爬過、啃食過或被這種老鼠排洩物、分泌物污染的食物,如果未經充分加熱消毒處理幹淨,食入也會有感染風險。

草莓吃了會得病毒嗎(吃草莓會得出血熱嗎)3

出血熱怎樣傳播?

出血熱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傳播,包括接觸傳播、消化道傳播、螨媒傳播、垂直傳播、呼吸道傳播。最常見的為接觸帶病毒動物的分泌物或排洩物(唾液、尿液、糞便等)而感染,或攝入被帶毒鼠類污染的食物、水等而感染發病,少數情況下通過吸入被帶毒老鼠排洩物污染的氣溶膠經呼吸道感染。

出血熱為何出現在西北地區?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感染科主任趙英仁教授介紹,出血熱是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在自然界中長期存在。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每年有兩個發病高峰,在11月至次年2月會出現一個大高峰,4~6月(或5~7月)還會出現一個小高峰。東北三省和山東、陝西等省發病率較高。陝西省關中地區因氣候、河流、植被等因素,黑線姬鼠較為常見,而野外黑線姬鼠攜帶漢坦病毒率較高,因而該地區出血熱高發。

出血熱能夠預防嗎?

蔣榮猛表示:“出血熱在我國屬于乙類傳染病,是一種可預防的傳染病。隻要預防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感染。”

防治的關鍵是注意三個方面:

第一,防鼠滅鼠是預防該病的主要措施,防鼠是為切斷傳播途徑,滅鼠是為消滅傳染源。

第二,疫苗接種可有效預防流行性出血熱。我國針對流行性出血熱實行擴大免疫接種規劃措施,流行區人群應接種疫苗。“接種出血熱疫苗是預防出血熱最有效措施之一。适齡接種人群為16~60歲。老年人和兒童要特别注意防護。”趙英仁說。

第三,這種病起病急、進展快,若救治不及時可引起死亡,特别要注意早發現、早治療。

西安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也發出提示,公衆應盡量加強個人防護,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比如,冬季盡量不去野外老鼠有可能生存的地方遊玩,不在不衛生的小飯館就餐,室内外垃圾及時清理,雜物堆放定期整理,以減少老鼠的食物、隐蔽場所。

文:健康報記者王潇雨 管仲瑤 特約記者 缑永強

來源: 健康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