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三,後天就到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叫做上元節、小正月,在古代古人将正月稱為“夜”或“宵”,正月十五是全年之中第一個月圓的時候,所以人們便将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節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曆史,在2008年的6月,元宵節還被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民間關于元宵節的說法也有很多,比如農村老人常說的元宵節要做到5個傳統,全年都有好運氣,那麼五個傳統分别指的是什麼呢?
傳統一、吃元宵。元宵節吃元宵這個傳統起源于宋朝,最開始元宵的名字為“浮元子”,意思是在煮熟後都會漂浮在水面上。元宵通常以白糖、黑芝麻、豆沙都作為餡料,均勻的裹上糯米粉後成圓形,既可以煮着吃,也可以油炸或上鍋蒸熟,元宵節吃元宵有團團圓圓、幸福美滿的寓意。北方人在元宵節吃元宵來慶賀元宵節,南方人則是在元宵節這一天吃湯圓,雖然兩者的制作方法不同,但寓意卻相同,都有幸福團圓的寓意。
傳統二、賞花燈。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最早起源于南朝時代,到了唐朝時期賞花燈的活動變得更加興盛。在唐代詩人盧照鄰的《十五夜觀燈》中曾經這樣記錄元宵節“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在元宵節這一天,人們都會走出家門賞花燈,就連未嫁人的姑娘也是如此,所以元宵節在古代還被人們稱為“情人節”。
傳統三、走百病。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走百病的傳統,在這一天,人們會穿上漂亮的衣服,三五成群走出家門,到鄉間小道上走上幾圈,有驅除疾病、延年益壽的意思。雖然正月十五走百病并沒有什麼科學依據表示真的可以将疾病驅除,但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人們會依然遵循這一傳統,一是因為元宵節過完後農民就要開始新一年的勞作,人們便沒有時間再聚在一起,所以趁着元宵節時還沒有農活時,趕緊和三五知己一起聚聚。二是因為每年的正月十五已經過了立春,天氣越來越暖和,人們在欣賞春景的時候還能放松心情。
傳統四、祭門祭戶。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元宵節要祭門祭戶的習俗,祭門祭戶是指将楊柳樹枝插在院門的上方,并在盛滿豆粥的碗中插入筷子,放在門口的一側,寓意在新的一年裡,出門辦事會順風順水。
傳統五、送孩兒等。送孩兒燈又叫做送花燈,是指在元宵節前,娘家要送花燈給剛新婚的女兒家,這是因為花燈的“燈”字和“丁”字諧音,所以在元宵節送花燈便有“送丁”的寓意,希望女兒在新的一年中能早生貴子。如果出嫁的女兒已經懷孕,那麼除了要送花燈以外,還要送兩對小燈籠,有希望女兒在整個孕期都平安順利的寓意。
以上便是元宵節要做到的5個傳統,在你們那裡有這樣的講究嗎?歡迎大家回複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