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有兩個場景,記錄了孔子與多個弟子的面對面交流孔子的志向和德行在對話中顯露無遺,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論語》中有兩個場景,記錄了孔子與多個弟子的面對面交流。孔子的志向和德行在對話中顯露無遺。
第一個場景
孔子與顔回、子路聊天。
顔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顔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第五篇公冶長)
子路首先發言:“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穿的衣服,給朋友們共享,即使壞了或舊了也不感到遺憾。”
子路雖然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但年齡隻比孔子小9歲,性情剛直,好勇尚武。子路志向打算做一個好爽仗義的人,這是一種物質層面的“仗義”。子路的一句話很好地反映了其性格特點。
顔回随後發言:“我願意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
顔回比孔子小30歲,德行高,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顔回志向打算做一個潛心内修、自我提升的人,這是一種在精神層面的“修行”。這句話反映了顔回的性格特點。
孔子最後發言:“我願意讓老人感到安逸、讓朋友真誠互信、讓晚輩得到關愛”。這句話更反映了孔子的性格特點。
孔子通過對六藝的研究思考,找到了人生大道,開創了儒家學派。孔子志向打算建立一個文明、和諧、安樂的理想社會,這是一種既注重自我修養又能夠立人達人的思想境界。
第二個場景
孔子與子路、曾參、冉求、公西華四個弟子聊天。
這次對話是《論語》中字數最多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馑,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铿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第十一篇先進)
子路同樣是率先且急切地回答:“如果我去治理一個夾在大國之間、外有兵患内有災荒的中等國家,三年時間,就可以使國人有勇氣、懂道義。”
子路這個人的特點前面已有論述,一個“率”字将其特點表現的淋漓盡緻。子路名列政事科,做過魯國季氏宰、衛國孔悝邑宰,治國才能是有的。但孔子聽後為什麼微微一笑呢?因為孔子認為子路說話缺少謙遜的态度。
接着,冉求答道:“如果我去治理一個方圓六七十裡或五六十裡的小國,三年時間可使百姓富足。至于禮樂方面,隻有等待君子來施行了。”
冉求,比孔子少29歲。名列政事科首位,具有行政管理、軍事、經濟等多項才能,曾做過魯國季康子的宰臣,但在德行、禮樂等方面有遜色。這些特點,在冉求的回答中也不難找到答案。
緊接着,公西赤回答時先表明了自己“不敢說有能力,隻是願意學習”的态度,然後才說理想是“我願意穿禮服戴禮帽,在宗廟祭祀或者同外國盟會上做一個小傧相。”
公西赤,比孔子小42歲,性情謙遜,有君子之風,擅于祭祀、賓客之禮,善長交際。這一點,在對話中也有體現。
最後,輪到了曾皙出場。
曾皙是曾參的父親,他性情灑脫,興趣在彈琴唱歌。在答問之前,有句音樂鋪墊,先是瑟聲漸希,忽然“铿”的一聲,曾皙放下瑟站起來答道:“暮春三月,我把春服穿在身上,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兒童一道,在沂水邊洗澡、舞雩台上吹風,唱着歌兒回家。”
這段的文筆和意境都很美,将曾皙的性情、特點進行了精彩的體現。
孔子用“吾與點也”,給曾皙的回答給予了積極的評價。
“吾與點也”,與其說是孔子對曾皙不着于物心态的贊賞,不如說是孔子對安貧樂道德行的認同,對和諧安樂社會理想的期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