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胡在學《對韻歌》,每天放學他們一起出校門都是集體背誦。
我覺得這個方法挺好,有的班級背三字經,二年級的學生背乘法口訣,這種朗朗上口又很重要的東西這種方式最合适不過了。
……
古人啟蒙時候就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這些朗朗上口卻蘊含豐富的文字,給孩子傳達一種思想,一種能力。
上次聊了數數,很多人覺得數數隻是那樣就可以了嗎?
很多人覺得數數是簡單的行為,這是不對的,數(名次)源于數(動詞),量(名詞)源于量(動詞)。
數數采用的有實物一一對應或者口頭念叨或心中默念等方式查數,逐個說出。
數數是人類最簡單的理性思維,比如:
問:小胡,從0開始數數,你數得完嗎?
能,自信地說。
0,1,2,3,4……1000,……
我太累了,說也說不完。
那換個玩法,1和10之間有可以數嗎?
2,3,4,5,6,7,8,9。
3和6之間呢?
4和5。
好的,接下來挑戰的來了,4和5之間有其他數嗎?
沒有吧,我不清楚。
好,爸爸來舉個例子,我們假設4和5坐在一條數線上。
4和5之間是不是有空隙?好比你和爸爸之間無論挨得再近,也總會有東西能夾進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把4和5想象成兩個點,點和點之間有距離,哪怕再小,中間肯定能放其他數,隻不過我們現在還小不知道罷了。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我們不知道但是存在的東西,比如4和5之間還有其他對我們而言是未知的數。
你覺得4和5之間有幾個數呢?
我猜有很多個,隻不過我現在不知道它們,以後長大了就知道了。
好的,孩子應該知道他已知的數和數之間還有數,數和數之間還有數,看起來連續的1,2,3……之間被其他數分開了,這就可以了。
數數是人類最早的數學活動,數出來的自然數自然數。既可以清點物體總數,也可以編排物體順序,數數具有兩重性。
一年級數學課本上,對幾個?第幾個?一個是基數,一個是序數概念,數的兩個含義,需要不斷讓孩子理解。
好了,回頭看對韻歌,小胡他們語文老師教了對韻歌,接送孩子的路上他會給我讨論對韻歌,除了老師教的,我說你能不能創造其他的對韻?
我說天對啥?他說地。
我說爸爸對什麼?他說兒子,我呵呵一笑,不接受(他最近喜歡父與子這本書)。
我說紅燈對什麼?他說綠燈。
我說白色對什麼?他說黑色。
我突然說,1對什麼?
他啊一聲,說1對啥?1對2。
我說為啥?
他說了很多,其中有一條是1是單數,2是雙數,單數對雙數。
然後,他還說:爸爸,就比如說三根手指頭,這兩個是一對好朋友,那根沒有好朋友,3就是單數;4根手指頭,這倆是好朋友,那倆也是好朋友,所以4是雙數。
不錯,我說,哎喲,這不是有點像對韻歌嗎?我們來個數字對韻歌吧!
我說1對2,他說3對4。
我說5對6,他說7對8。
…………
每次拐彎的地方,不着急,想一想。
在這個過程中理解單數,雙數是一對,一組。這樣就不再是一個一個數數,是一組一組數數,往後我們可以三個三個數,四個四個數……十個十個數,一百個一百個數,這裡面滲透了什麼呢?
好多,比如數位制,乘法與加法關系,加法運算等等。
借助學校老師講的内容,以學校老師講授的為階梯,我們可以給孩子發散或者聚焦一下邊緣的東西,關乎知識,方法,思想,甚至哲學。
這就是我所想的,做的,不一定拿着書說我們來學單數雙數,或者乘法之類的,那麼正式,低年級的數學不用正式去學拓展的問題,就以非正式的方式就行,不是知識,主要是思想。
通過創造“數字對韻歌”,比單純的隻是數數給孩子感覺親切,熟悉一些。
有一個有意思的遊戲,可以從小玩到大的,幼兒園可以,甚至大孩子可以玩,隻不過需要根據這個年級孩子學的知識而設計。
猜數字遊戲,系列很多,一二年級可以這樣玩:
正好根據他們課本上學的大于号,小于号,等于這三個概念設計。
爸爸:我們來玩個猜猜我是誰的遊戲吧?
兒子:好的。
爸爸:你心裡想一個1-100的數,寫在爸爸的手機上,不要告訴我。(接送孩子路上,數寫在手機軟件上方便)
兒子:寫好了,你猜吧!
爸爸:咱們先說說遊戲規則,我是猜數的人,我可以用大于,小于,等于來猜數。
你是被猜的人,根據我猜的隻能回答“是”或者“不是“。
好的,我來猜猜,這個數是大于30嗎?
兒子:想了想,說不是。
爸爸:大于30不對,那就是小于30或者等于30。
那我猜是大于20嗎?
兒子:想了想,是的。
爸爸:是大于20,根據剛才的,那就是大于20,小于或者等于30。
那我再猜是小于25嗎?
兒子:想了想,不是。
爸爸:那根據剛才你說的,應該是大于25或者等于25,又小于或等于30。
那就是25,26,27,28,29,30,這幾個數。
那我猜應該大于27。
兒子:是的。
爸爸:好吧,我我猜等于29。
兒子:是的,猜對了。
兒子作為被猜者,其實相對容易,隻需要根據我說的作出判斷,不過需要比較我說的數和他手裡面的數,然後做出回答。
但是,反過來他作為猜數者,就有一定難度了,他得組織語言,而且需要根據被猜者的回答作出邏輯判斷。
比如,他說是大于30嗎?
我回答,不是。
他這個時候得想到,不是大于30,那就是小于或者等于30,也就是不用再猜30以上的數了,但是孩子往往會接着問:是大于40嗎?
剛才已經說過不是大于30,也就不可能大于40了,不過這個問題對孩子來說還是有思維上的難度的。
所以,剛開始玩還是家長作為猜數者,孩子隻是根據家長的數結合自己學的大于,小于,等于的概念去判斷。
當然,在家玩的時候,可以把百數表拿過來,讓孩子看着來玩這個遊戲,剛開始會好很多,而且不用着急說出來,先觀察後判斷再說出來。
結合學校學的知識,給孩子進行一些适當的思辨,挺好的,比給孩子報個課外班要好,孩子太小,不用系統,隻需要試探,嘗試性的去給孩子探究,你會發現很多我們認為深刻的問題,孩子也是可以接受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哲學家,隻不過我們看不懂,看不到他們的世界而已。
愛智慧,愛孩子,愛自己。
有時間聊聊,作為家長,不作為老師。這些閱讀,有問題私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