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學習篇十則

論語學習篇十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02:12:06

論語學習篇十則? 【原文】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學習篇十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論語學習篇十則(論語學習筆記234)1

論語學習篇十則

【原文】

12.5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别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修行君子,如果能做到對所有事情都敬畏,對所有人都恭敬,那麼四海之内的人都會把你當兄弟對待。句子為什麼還要擔憂自己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滿心憂愁地說,别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前面一章,孔子剛剛告訴他說“君子不憂不懼。”可是沒有兄弟這個事也要憂愁而不能釋懷。可見司馬牛是個不容易改變的憂愁體質。這個“憂無兄弟”跟宋人“杞人憂天”有一拼。這都是天命注定的事情,你憂了愁了就可以改變這個事實嗎?做老師有時候就是件痛苦的事情,你苦口婆心跟學生講道理,而他卻我行我素,你拿他還真是沒有什麼辦法。

朱熹注:“牛有兄弟而雲然者,憂其為亂而将死也。”這就是傳統解讀的代表。他們認為司馬牛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雖然違背儒家一貫倡導的“孝悌”觀念。但由于司馬桓魋“犯上作亂”,所以在上一章孔子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隻要自己做到内心無愧就可以了。

“文學科”優等生子夏勸解司馬牛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種天定的事你就無須憂慮了。君子隻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于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司馬牛到底有沒有兄弟

在司馬牛問仁章中,我們介紹過後儒推導說司馬牛是司馬桓魋之弟。這一說法是完全不可信的。估計原因在于他們倆都是宋國人,都姓司馬,且同時代。本章清楚明了地記載了司馬牛自己的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司馬牛親口說别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後儒們非要解釋說,司馬牛具有堅定的儒家價值觀,不認他那個專權作亂的親兄弟司馬桓魋,所以說他沒有兄弟。這就有點像是人進了精神病院,你說自己是誰不可信,要醫生說你是誰才可以。

假如真像後儒們說的那樣,司馬牛有大義滅親的精神。因反對自己的親兄弟專權作亂而不認這個親人,那麼司馬牛就是個假儒者。儒家把“孝悌”作為修仁的首要,真儒者就必然會遵循“孝悌”的要求,對父母兄弟的行為可以不贊同,但因此而不承認自己有這個兄弟是萬萬不可能的。子曰:“事父母幾谏,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裡仁》)在儒家看來,父母不聽勸谏,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對父母如此,對兄長也應如此。《微子》篇中,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屬,不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抛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關于如何處理與親人的關系,《論語》中還有:“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而》)“君子笃于親,則民興于仁”(《泰伯》)“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君子不施其親”,“無求備于一人”,“不失其親”,“君子笃于親”等等才是儒家對待親人的态度。

我們從司馬遷的《史記》沒有司馬牛的生平和社會關系的記載可以看出,司馬牛與司馬桓魋是兄弟的推論并不被司馬遷所認可或者晚于司馬遷年代。

子夏對命定論的突破

子夏對司馬牛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朱熹注:“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命禀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天莫之為而為,非我所能必,但當順受而已。”“既安于命,又當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間斷,接人以恭而有節文,則天下之人皆愛敬之,如兄弟矣。蓋子夏欲以寬牛之憂,故為是不得已之辭,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朱熹認為天意不能移,人要順天受命。子夏說既然人要“安于命”,又應該不間斷地“持己以敬”、“接人以恭”,這就能得到天下人兄弟般的愛戴。朱熹說這是子夏為了寬解司馬牛的憂懼,而不得已說出的話。

我們認為朱子沒有完全理解子夏的話語及其思想。子夏的這一段話不僅僅是為了寬慰司馬牛的憂懼之心,更是非常重要的子夏思想闡述,是對儒家“命定論”的突破。

子夏引用“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來肯定了儒家的天命觀。讓司馬牛明白有些事情,比如說有沒有兄弟這樣的事情就是天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儒家的這個“天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知識和技能受限的情況下對客觀存在的尊重和肯定。在醫療技術不發達的遠古時期,生死就是命定,人無能為力,這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客觀存在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子夏勸司馬牛不必為這個事情而憂傷。

子夏在肯定了天命觀之後,話鋒一轉,對司馬牛說,雖然是天定的事情,但通過人的努力,天命也是可以被改變的。雖然我們命運不好,通過自己的努力命運也是苛刻被改造的。怎麼改?從自身去改,培養自己的誠敬心,對事敬畏,對人恭敬。

這是子夏思想中的辯證法,是對儒家“命定論”的有限突破。子夏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如果能努力修行自身,對事“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子夏的意思是說沒有兄弟雖是命定的事,但你隻要努力修行君子就能得到更多的兄弟。子夏認為從某些方面來看,人力可以勝天。雖然子夏有偷換概念之嫌,“四海之内皆兄弟”中的“兄弟”是指兄弟般的情誼,并非司馬牛“人皆有兄弟”之中的“兄弟”是指血緣關系的親人。

敬而無失,恭而有禮

“敬而無失”是對事,“恭而有禮”是對人。一些專家把“敬而無失”解釋為“敬慎而沒有過失”,或者說是“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把“失”當做“過失”“差錯”來理解。這個解釋是有問題的。過失、差錯、錯誤之類的意思在《論語》中都用“過”字,“失”跟“過”一樣,在《論語》中用得也很多。如,“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的這一章中就用了四個“失”字,“失”在本章中應解釋為其本意“遺失”、“失去”。“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朱子解釋為“持己以敬而不間斷,接人以恭而有節文。”朱子把“失”解釋為“不間斷”,也就是“不失時”的意思。朱子也沒有解釋為“過”。我理解的“敬而無失”是對所有的事情都要心存敬畏之意,不要有所遺漏。不能有選擇性地覺得對自己有利的事就敬,對自己無利的就不敬。子夏的這句話是對孔子“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思想的借鑒。(“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子夏把孔子的治國思想引申到君子修身上來。意思是修行君子,如果能做到對所有事情都敬畏慎重,對所有人都恭敬有禮,那麼四海之内的人都會把你當兄弟對待。君子根本就不用擔憂自己沒有兄弟!

子夏勸解司馬牛的這段話,給我們留下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兩句千古名言。這兩句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話包含了豐富的内涵,既體現了儒家不局限于天命的積極向上的态度,也體現了儒家“天下大同”親如一家的理想。

道客村曰:

死生有命天注定,我命由我不由天;

敬而無失恭有禮,天下大同一家親。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