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立冬南方為什麼會掉進冰窟

立冬南方為什麼會掉進冰窟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00:24:26

立冬南方為什麼會掉進冰窟?□李建中本周日,将迎來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立冬南方為什麼會掉進冰窟?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立冬南方為什麼會掉進冰窟(立冬水冰地凍萬物收藏)1

立冬南方為什麼會掉進冰窟

□李建中

本周日,将迎來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1月6日-8日,今年在11月7日。關于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闡釋的:“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起始點,“兩至”(夏至、冬至)“兩分”(春分、秋分)作為四季的中間點,具有明顯的天文學含義。立冬,是古代的“四時八節”之一,深受重視。作為冬季的起點,立冬意味着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态,人們在辛苦大半年後自此開啟了享受豐收、休養生息的模式,在悠閑中靜待來年春暖花開。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光霧山大壩景區的紅葉秋韻迷人。 周修建 攝(視覺四川)

正是橙黃橘綠時

“今宵寒較昨宵多”,這是明代王稚登《立冬》一詩中的詩句。立冬,意味着天氣将一天比一天冷了。立冬後,北半球日照時間繼續縮短,獲得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随着冷空氣活動越來越頻繁,氣溫下降趨勢加快起來。

立冬是天文學上冬季的開始,那麼一個地區什麼時候進入氣象學上的冬季呢?我國目前通常是根據“候平均氣溫”來加以确定的。五天為“一候”,當連續五天的平均氣溫降到10℃以下時為冬季的開始,至來年連續五天平均氣溫升到10℃以上時為冬季結束。

古人雖然并沒有掌握到量化氣溫的标準,但在二十四節氣起源地的黃河流域基本上是在“立冬”節氣準時入冬;而在黃河流域以北的地區,則多數在立冬前便已被“冬季”攬入“懷抱”;立冬之後,冬天的“地盤”以較快速度向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擴展。

要具體說出哪一天是冬季來臨之日并非易事,在我國不少地方,冬天常常是突然降臨的,不像春天和秋天那樣姗姗來遲。一輪凜冽的大風降溫,便會強行拉近我們與西伯利亞之間的距離。在南方,初冬時節一般不會很冷,流行着“(農曆)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的說法。南方的小陽春,成為不少人眼中秋冬更替時的一段美好時光。之後,随着冷空氣頻繁南下,南方地區的氣溫也逐漸下降。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農耕文明的産物,農耕生産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立冬後,北方農作物全面進入越冬期,江淮地區的秋收、秋耕、秋播工作也陸續結束,南方地區通常在立冬前後播種油菜。重慶農諺說:“寒露胡豆霜降麥,立冬菜籽綿不得。”“綿”是川渝方言,拖延的意思,立冬前後的小陽春天氣是播種油菜的好時機。立冬以後,農民進入傳統的休養模式,主要勞動是挖溝固堤、整修水利,為來年的農耕做準備。

關于立冬節氣的物候,古人是這樣總結的:“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一候水始冰,是說立冬時,水已能結成冰了。二候地始凍,是說立冬五日後,土地因寒冷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是指野雞之類的大鳥,“蜃”,指大蛤蜊。立冬十天後,野雞類大鳥便很少出現了,而在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線條及顔色與野雞相似的大蛤。古人于是認為,立冬後禽鳥們會變成貝類入水避寒。其實,不見了蹤影的大鳥并不是躲藏到水裡,而是隐居在山林間的窩巢裡越冬去了。

蘇轼有詩曰:“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除了前述三候外,枯荷與殘菊、黃橙與綠橘,也是立冬時節典型的物候特征。

河北武安:小朋友包餃子迎冬至。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迎冬補冬舂冬糍

立冬節氣自古就被人們高度重視,各地民俗活動非常豐富。

迎冬。在古代,每個季節來臨時,作為一國之君的天子都要恭迎:迎春于東郊,迎夏于南郊,迎秋于西郊,迎冬于北郊。古人認為,春夏秋冬是從不同方位而入,冬從北面而來。《禮記·月令》載:“立冬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反,賞死事,恤孤寡。”皇帝要在立冬日舉行隆重的出郊迎冬儀式,同時獎賞為國家出過力的死難者家屬,撫恤孤寡,以安社稷。在民間,許多地方迎冬的方式是在這一天祭祀天地和祖先,表達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祈盼來年豐收、平安!

補冬。立冬時,一年的收成已經确定,這是人們最有成就感的時候,也是可以清閑下來犒賞自己的時候,所以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此前忙于勞作的人們,在這一天往往都要殺雞宰羊或買上平時舍不得吃的食材來享受一番。在南方,人們會吃一些滋陰補陽、可以驅寒的食物,如雞鴨魚肉等;有的還會将肉類和中藥一起炖煮,以增加滋補的功效。在福建閩中一帶,立冬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将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等剁成片,下鍋熬成濃濃的草根湯,然後撈去根塊,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一起炖煮。據說,這樣的藥膳能補腎、健胃、強腰膝,吃了後整個冬天身體都舒爽。

吃餃子。“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是北方人的大愛。北方人,立冬吃餃子,除了慶祝節日、改善生活外,還與“交子之時”的說法相關。立冬是秋冬更替的“交子之時”,“交子”與餃子諧音,所以這一天不能不吃餃子。在天津一帶,立冬日講究吃倭瓜(南瓜)餃子,倭瓜是在夏天就準備好的,經過長時間糖化,甜味倍增,在立冬這天做成餃子餡,蘸醋和蒜泥吃,别有滋味。除餃子外,涮羊肉也是北方人立冬時的偏愛。清代宮廷,立冬的規矩是吃涮羊肉,溫補五髒,以禦寒冷。後來傳到民間,涮羊肉成為北京一道聞名遐迩的美食。

舂交冬糍。在福建漳州,立冬日人們要舂“交冬糍”,以慶祝好收成。所謂交冬糍,就是秋冬之交時舂的糍粑。将糯米蒸熟後倒入石臼(石碓窩),用木杵将其舂得黏黏的,然後揪成一坨一坨的,再揉成團。同時,将花生米炒熟炒香,磨成細粉,再加入白糖,拌在一起做蘸料。交冬糍做好後,先敬土地神,然後全家人一起享用。把糍粑團往蘸料裡一滾,吃起來又糯又香又甜。

釀黃酒。在浙江紹興等地,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傳統風俗。冬季氣溫低,井水清冽,既可有效抑制細菌繁育,又能使酒在長時間低溫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最适合釀酒的季節。

吃生蔥。 在南京,講究在立冬時吃生蔥,流行有“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的諺語。按老人們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讓人出汗,體内郁滞不通的陽氣随着汗液排出後,病邪也就被驅除了。

除了前述習俗外,在廣東潮汕地區,有立冬吃甘蔗、炒香飯的習俗,流傳着“立冬食蔗不會齒痛”的說法;在河南和江、浙等地,立冬日有用各種香草煎湯沐浴的“掃疥”習俗,據說可治愈多種疾病;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湖北武漢等全國許多地方,立冬時有遊泳愛好者以冬泳的方式迎接冬天到來的活動習俗。

福建将樂:冬至氣節糖香飄。 新華社發(董觀生 攝)

窗臨殘照好讀書

二十四節氣,是四季循環這個播放系統中處于不同位置的按鍵。這些按鍵控制着不同的旋律,有的激烈,有的輕柔,有的歡快,有的緩慢。按下“立冬”鍵後,是一段舒緩靜谧的旋律,萬物進入蟄伏休養的時間段。

人類沒有冬眠,但也需要在冬季收斂、休養、蓄勢,讓機體和心神都順應着時令的節律慢放一段時間。此時,連大詩人李白都擱筆休息了,他在《立冬》一詩裡這麼說:“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立冬時,筆墨冷凍了,懶得寫詩了,坐在爐火旁,溫一壺美酒,微醉中竟把一地月光當作了滿村白雪。

對于立冬後的休息、休養甚至“無所作為”的狀态,人們不必苛責自己。北宋司馬光在《潛虛》中寫有這樣一段話:“日息于夜,月息于晦,鳥獸息于蟄,草木息于根。……天地猶有所息,而況于人乎?”立冬後的冬季正是休養的時段。

冬季,從表象看是冷峻而寡淡的,但本質卻是平和而安甯的。它特别能夠檢驗人們身心甯靜的能力,同時也是人們靜心思考和精心謀劃未來的好時節。對愛學習、愛思考的人而言,此時正是讀書的好時節!宋代紫金霜在《立冬》一詩中寫道:“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一個人,若能把立冬後冷寒的日子當作一場修行,那麼便能把看似不美的冬日過成良辰,在恬淡甯靜、寡欲少求的心境下,養精蓄銳,以利來年再戰。

傳統醫學認為: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所以立冬後在飲食方面應少吃過鹹的食物,多吃帶苦味的食物,以免使本來就旺盛的腎經更加亢奮,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立冬後多食些苦味食物可助心陽,有利于養心。

俗話說“寒從腳下生”,立冬後特别要注意腳部保暖。腳部是人體脈絡最多的地方,并且穴位衆多,與人體的各個内髒密切聯系,如果受寒,會引起感冒、痛經、腹痛、腰腿痛等症狀,所以足部保暖不可忽視。在衣着方面,立冬後并非穿得越多越好,應根據所處環境的溫度調整衣服的多少:室溫過低時,衣着過少過薄的話,既易感冒又耗陽氣;室溫過高時,衣着過多過厚的話,則腠理開洩,不便陽氣潛藏,寒邪易于侵入。

入冬後适量的運動也是需要的,既可以産生熱量讓身體更加暖和,還能加速身體的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能力。但此時運動不應過量,冬季人體免疫力下降,過量的運動容易增加感冒的隐患。冬季還是流感等多種傳染病高發季節,減少聚集的靜心休養方式,其實也是預防疾病傳染的有效途徑。

感謝立冬節氣,在秋收之後給了我們一個可以心安理得放慢節奏、靜心休養的冬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