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元宵節不常見詩句

元宵節不常見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22:16:54

元宵節不常見詩句(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1

元宵節不常見詩句(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2

【題解】

蘇味道(648-705),趙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唐代著名文學家、與杜審言、崔融、李峤并稱“文章四友”。

少與李峤以文辭齊名,号“蘇李”。高宗乾封年間進士,武則天執政時居相位,預事常常采取明哲保身、模棱兩可的态度,世号“蘇模棱”。

此詩描寫的是唐都長安正月十五的絢爛夜景及民衆夜遊的歡鬧場景。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錄自《全唐詩》卷65,中華書局1960年版)

【注釋】

①火樹:指樹上挂滿燈彩。銀花:指燈光雪亮。形容元宵夜燈火燦爛的夜景。

②星橋:傳為秦時李冰開蜀江,置七橋,橋上對應七星,故 稱“七星橋”,每橋上裝一鐵索。此處喻指長安城護城河的橋。長安城入夜宵禁,各門上鎖,禁止通行。

③秾李:《詩經·召南·何彼秾 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此處指歌藝伎豔若桃李。

④《落梅》: 即《梅花落》,漢樂府中二十八橫吹曲之一。

⑤金吾:唐代設有左、右金吾衛及金吾大将軍,負責皇帝大臣警衛、儀仗以及徽循京師、掌管治安。長安宵禁由金吾衛掌管。

⑥玉漏:古代以滴水計時,器皿常 為銅壺滴漏。此處言其精美、珍貴。

【評析】

此詩是詩人的代表作,流傳甚廣,詩中“火樹”“銀花”月”“遊伎行歌”“金吾不禁”,都是古代元宵節的重要文化符号、明漬時期的蒙學讀物大多會引此詩向幼童普及元宵節慶的内容。

詩人以明麗的語詞,完滿地展現了節慶之夜遊人如織的盛景與歡娛人群不忍離去的盛情。

首聯以“火樹銀花”喻指張燈結彩、炫人眼目的街景,一個“合”字寫出燈火輝煌、融為一體的和諧美。

這美景自然不會寂寞、清冷,因為元宵夜金吾不禁,坊門大開,觀燈者打馬而來,夜幕中,馬蹄踏過處卷起薄薄的塵土,連明月都想要加入歡慶的人流中。

詩人用“暗塵”而非“黃沙”,說明街上人潮擁擠,騎馬人無法策馬揚鞭;又以“逐”字賦予明月人的性狀,生動靈巧。

“秾李”化用《詩經·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華如桃李”之典,描繪出出遊的歌女豔若桃李的姿态,歌女們邊走邊唱,盡情放歌。尾聯從眼前景轉而寫遊人心:滴漏你慢慢地滴讓這喧鬧繼續,不要催促歡樂的遊人,更不要催促歡樂的時光。

【相關鍊接】

相傳正月十五“火樹銀花”的習俗源于漢代,一說學自佛教,一說源自道教。

東漢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出使天叢求佛取經,蔡愔以白馬運回了《四十二章經》和釋迦牟尼佛像,并禀告漢明帝印度摩羯陀國每逢元月十五僧衆雲集,觀佛舍利,放光雨花以敬佛。

為弘揚佛法,漢明帝敕令正月十五夜、宮中、寺院要“燃燈表佛”,王公大臣、庶民百姓則要挂燈。此俗曾被記入班勇的《西域記》。

《藝文聚類·歲時中》将南北朝時流行的《涅槃經》中的一段收在“正月十五”條:“如來阇維訖,收舍利嬰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樂,繞城步步燃燈,滿十三裡。”

可見當時佛家僧侶望日燃燈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

另一種說法認為正月十五張燈結彩,是對道教上元燃燈教規的世俗化。

道教奉天、地、水三官,“上元為天官司賜福之辰”(《梁元帝旨要》),而天官喜樂,世人熱熱鬧鬧地燃起燈火以博得天官的護佑。

無論是哪一種說法,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被統治者選擇并保留了下來。

隋代已經有确定記述,《隋書·柳或傳》:“鳴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獸面,男為女服,倡優雜技,詭狀異形。”

其中“燎炬照地”,說明節慶遊行隊伍的燈火将街市照得如同白晝。而唐代關于元宵放燈的詩文不勝枚舉。

詩中“火樹銀花”的比喻對後世影響很大,如朱淑真《元夜》“火樹銀花觸目紅”、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以及柳亞子《浣溪沙·五〇年國慶觀劇》“火樹銀花不夜天”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