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殊榮的背後除了地球得天獨厚的空間位置,就屬太陽的功勞最大了,因為是太陽散發的能量讓地球有了光和熱,讓萬物得以生長。
然而天文學家發現,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似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地球近日點的距離相比上一年都遠離了太陽1.5厘米,這說明地球似乎正在遠離太陽。
從宇宙的角度來看
恒星是宇宙中最普遍的天體,也是形成星系的必要條件,因為星系内的行星都是恒星殘餘物質在引力作用下形成的,一般恒星系内至少擁有一顆行星,個别特殊的恒星系比如太陽系,擁有多達8顆行星。
在極個别情況下,甚至還會出現雙恒星和三恒星系統,比如4.22光年外的半人馬座就有三顆恒星,在三顆恒星引力的互相影響下,行星軌道會非常不穩定,但太陽作為太陽系中的唯一恒星,沒有其他恒星的引力與它博弈,所以總體而言太陽系内行星們的公轉軌道還是比較穩定的。
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太陽質量帶來的強引力把控着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們,在恰到好處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吸收着太陽能量的22億分之一,并以此為基礎演化出了萬千生命,但随着太陽與地球的不斷遠離,地球未來收到的太陽能量會越來越弱,最後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地球的平均氣溫會下降
屆時人類活動産生的溫室氣體将不足以再讓地球溫度升高,越發減弱的太陽能量将使得地球重新進入小冰期,全球性的海洋封凍和嚴寒将引發第六次物種大滅絕。
人類文明也許能靠科技延續更長時間,但在整個地球生态圈已被嚴寒摧毀的情況下,殘存的人類文明也終将如蠟燭一樣熄滅。
但話又說回來了,太陽為什麼會持續遠離地球呢?
這就要從太陽本身的結構說起了,因為太陽本質上就是一個核聚變反應堆,其内的氫元素大約能讓太陽再維持50億年核聚變反應,在此期間由于核聚變燃料的不斷消耗,太陽本身的質量也會不斷減少。
質量減少後的恒星相應的引力也會減少,地球受到的太陽引力束縛也會減弱,因此才出現了太陽與地球距離越來越遠的情況。
不過天文學家認為,人類并不需要擔心地日距離增加的問題,因為太陽引力減小導緻地球遠離太陽的距離每年隻有1.5厘米左右。而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達到了1.5億公裡,每年1.5厘米的距離實在有些微不足道,哪怕是一千年後,地球也隻不過離太陽遠了150米,而這個距離在廣闊的星際空間中也還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沒有意外情況的話,地球大概還可以穩定在太陽系存在50億年,關于地球不斷遠離太陽的現象并不值得引起我們的恐慌,我們真正要關注的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如果可控核聚變不能早日實現的話,地球環境将變得不再适合人類居住。
當然了,作為地球上唯一的智慧文明,人類肯定不會永遠留在地球上的,地球對未來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人類文明來說就是個老家而已,宇宙中還有更多更富饒的星球等着人類去開發,沒必要守着地球不走。
也許在不遠的将來,人類文明就會放棄地球成為星艦文明,不斷開采各個星球上的資源,永恒在宇宙中遨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