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次洗手後都會擦幹嗎?天氣變熱後,有人認為洗完手甩兩下就幹了,不用擦,有時甚至雙手濕漉漉地去做其他事情。
其實,這種做法會讓手白洗了,甚至還給病菌繁衍營造了有利環境。
《生命時報》邀請權威專家,告訴你如何洗手才能不給病菌留機會。
受訪專家
國家三級健康管理師 劉瑛
天津藥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紅珠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感染控制中心副主任醫師 李春輝
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馬小軍
洗手不擦幹,細菌再次繁衍
我國台灣疾病管理局一項研究調查顯示,當地約六成民衆洗手後不注意擦幹,手上細菌反而會增加84%。
研究人員強調,用肥皂或洗手液徹底搓洗雙手40秒以上,再用清水沖洗,能讓污垢或病原體離開手部,但最後一定要記得擦幹雙手。
任何清潔洗護産品都不能百分百殺死細菌。而是先通過搓洗,清除部分細菌,然後擦幹雙手,讓皮膚潔淨幹燥,不再适合細菌生存,這樣一來殘餘細菌難以繼續繁衍,甚至消失。
但如果洗手後不擦幹,潮濕的環境有利于細菌生存,殘留細菌很容易在手上再次繁衍,如果再用濕漉漉的手接觸其他物體表面,沾染了細菌,那麼短時間内又會滋生大量新的細菌。因此,洗完手後一定要擦幹。
最好選擇紙巾或幹淨的毛巾來擦拭,不要使用烘幹機。因為用紙擦手與用烘幹機相比,不僅幹得更快,還能更有效地防止病菌傳播。
一般來說,用紙或毛巾隻需10秒鐘即可擦除皮膚表面96%的殘留水分,15秒即可去除99%的水分。但用烘幹機吹幹雙手至少需要45秒,而一般人使用烘幹機的時間往往隻有十幾秒,且烘幹機的熱度為病菌繁殖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并不利于保持手衛生。
不同洗手産品如何挑選
市面上的洗手液五花八門,很多人一看到“消毒、殺菌”等字眼就買下,但這些産品真的有“殺毒”功效嗎?
洗手液挑“衛消證字”的
市面上的洗手液主要有兩大類,一類主打殺菌、抑菌功效,産品包裝上的衛生許可證号是“衛消證字”;另一類強調芳香滋潤、水潤保濕等作用,包裝上标注着“衛妝準字”。
“衛消證字”産品屬于消毒産品中的衛生用品,需經過安全性和消毒效果檢驗才能獲得該衛生許可證号。從功能上看,“衛消證字”的洗手液在殺菌抑菌方面的功效更勝一籌。
免洗洗手液選“酒精75%±5%”的
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選擇60%~80%的酒精濃度都可以,濃度太高(90%~95%)反而效果不佳。
購買免洗洗手液時重點看一下包裝,最好選“酒精75%±5%”的。此外,酒精遇火即燃,儲存時應遠離高溫、遠離明火。
在使用這類洗手液之後,不要立即靠近明火,例如點蚊香、抽煙、使用有明火的竈具等,避免發生意外。
濕巾選有獨立包裝的
如果選購非獨立包裝的濕巾,最好有密封貼、密封蓋,抽取後及時貼好密封貼、蓋好密封蓋,有效防止濕巾幹燥和細菌滋生。
這種洗手液對新冠病毒無效
免洗洗手液中經常有含氯産品,主要以苯紮氯铵和醋酸氯已定為有效成分。氯己定又叫洗必泰,屬于低效消毒劑,殺菌效果好,在消殺界占有一席之地,可以殺滅腸道緻病菌、化膿性球菌、緻病性酵母菌和醫院感染常見細菌。
但李紅珠表示,苯紮氯铵可以消滅病毒,但針對新冠病毒沒有證據顯示有效。這兩種成分對細菌有效,但對新冠病毒無效。
一份不留死角的洗手指南
現在大家都十分重視手部清潔、消毒,每天都要洗手很多次,然而錯誤的洗手方式,會給病菌可乘之機。
指縫也要洗
有人使用洗手液前沒把雙手完全浸濕。正确的使用方法是手浸濕後,把洗手液均勻地塗抹在整個手部,包括指間和指縫。
洗手液不能擠太多
洗手液不僅能殺死壞細菌,也殺死了好細菌,刺激皮膚。過量使用容易造成皮膚幹燥,使用後最好塗抹護手霜保濕。
洗手時間要夠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整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的過程要達到 40~60 秒。
11種情況不能用免洗洗手液
流動水和肥皂洗手永遠是無法替代的,也是去除手上沾染的病原微生物的最佳方式,有些情況,不能使用免洗洗手液。
洗前摘下飾品
洗手前應摘下戒指、手表和其他飾品,再徹底清潔,以免局部藏污納垢。
指甲不宜過長
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指出,如果指甲長度超過指尖3毫米,指甲縫中細菌超量的可能性是短指甲的5倍,其中就會包含一些流感病毒等微生物。
最後提醒,公共場合的洗手液會被很多人觸摸,壓力泵上藏匿的細菌堪比門把手、電梯按鍵上的細菌數量。因此,洗手後不要再次觸摸泵頭。▲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