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

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22:06:18

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石氏傷科170餘年蓬勃發展)1

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石氏傷科170餘年蓬勃發展)2

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石氏傷科170餘年蓬勃發展)3

今天,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上海中醫藥大學主辦的第五屆石筱山傷科學術傳承與創新高層論壇上,由“石氏傷科”第四代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施杞教授倡議的“石筱山傷科學術聯盟”宣布成立。新成立的聯盟希望能夠在醫療、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加強弟子之間的團結協作,推動石氏傷科走向國家中醫臨床高地,從流派特色進入國家現代科學研究高端平台。

石氏傷科學淵深厚,啟源于吳門醫派,弘揚明代薛己“十三科一理貫之”學說并融于理傷實踐,自成一家,開創石氏傷科獨特流派,迄今已有170餘年。目前,“石筱山傷科”已形成4代傳承格局。與此同時,石筱山傷科學術思想和特色優勢在新時代也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和挑戰,因此在前期建立的“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平台基礎上,施杞教授倡議成立“石筱山傷科學術聯盟”。

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由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和上海中醫藥大學康複學院的老中青三代教師和醫務人員組成。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石氏傷科”第五代傳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擁軍教授表示,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在施杞教授的帶領下,團隊在科研和臨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團隊運用“調和法”和“調衡法”的防治法則,創制出中藥新藥“芪麝丸”,同時采用“整頸三步九法”和“施氏十二字養生功”輔助治療,不僅改善了患者疼痛麻木、活動障礙,還減輕了抑郁焦慮情緒、提高了生活質量,發揮了傳統中醫康複防治頸椎病的特色和優勢。

中心在防治骨關節筋骨病(骨代謝疾病、腎精虧虛型慢性病)的應用與基礎研究中,通過“證病結合”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證明了原發性骨質疏松症(POP)患者以“腎陽虛”和“腎陰虛”為主要證候,并建立了“證病結合、分型論治”的POP綜合評價體系和臨床規範化治療方案,系統性、科學性、整體性地指導臨床試驗研究和臨床指南制定;并建立了“腎骨系統基因調控網絡”,揭示了“骨代謝動态調控規律”的新機制;此外,還發現了溫腎陽顆粒、滋腎陰顆粒都具有“雙重調節骨代謝平衡”的作用,闡明了補腎中藥調控骨代謝的作用機制,形成了“調和腎陰、腎陽法”防治POP的整體觀思想。

中心圍繞“腎藏精”和“腎主骨生髓通于腦”理論,通過“證病結合”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骨-髓-腦系統”慢性病以“腎精虧虛”為主,從而創新性提出了“腎精虧虛型慢性病”概念;進一步證明“腎精虧虛型慢性病”共同緻病機制為神經-内分泌-免疫-循環(NEIC)系統功能失調、幹細胞微環境及細胞信号通路紊亂。

中醫的發展,離不開“傳承”和“創新”。團隊研發的中藥新藥“芪麝丸”已進入了上海醫保目錄。2015年5月,與上海和黃藥業有限公司簽署合作開發新藥“參芪麝蓉丸”、“健腰密骨片”協議(合作),實現成果轉讓。此外,團隊還建立了第一個中醫理論指導的慢性病隊列,構建了擁有210萬份樣本量的生物樣本庫,填補了中醫藥研究缺乏大數據、大生物樣本量臨床研究的空白。

談及平台成立後的發展設想,施杞教授表示,将團結國内外石筱山傷科門人及各大中醫傷科流派,依托“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及各門人弟子多年積累的成果和優勢資源,通過重大疾病聯合攻關、科研教育平台共享、适宜技術推廣、多中心臨床研究、學術交流等形式,實現我國中醫骨傷學科理論創新和整體醫療水平新提升。

首席記者 左妍

采訪對象提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