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禅讓制是否存在?禅讓制,是指上古的“五帝”時期産生君主的一種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統治權轉讓給新君主最為典型的就是“堯舜禹”時期的禅讓制由于這些說法過于久遠,都是依靠口口相傳,缺乏信史記載或考古印證所以對于 “禅讓制”存不存在的問題,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禅讓制”确實存在,是我國上古君主的聖賢之德另說“禅讓制”根本就不存在,屬“今不如昔論”者為表達對當局的不滿或教化後人杜撰出來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曆史上禅讓制是否存在?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禅讓制,是指上古的“五帝”時期産生君主的一種制度。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統治權轉讓給新君主。最為典型的就是“堯舜禹”時期的禅讓制。由于這些說法過于久遠,都是依靠口口相傳,缺乏信史記載或考古印證。所以對于 “禅讓制”存不存在的問題,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禅讓制”确實存在,是我國上古君主的聖賢之德。另說“禅讓制”根本就不存在,屬“今不如昔論”者為表達對當局的不滿或教化後人杜撰出來的。
南山老李認為,即便是傳說,“禅讓制”還是真實存在的。
“三皇”時期,部落首領或聯盟領導人一般是采取“父死子繼”或“兄終弟及”的血統繼位制度,就是“世襲制”。據傳說記載,到了“五帝”時代就有所變化了,從黃帝開始便逐漸進入了“天下為公”時代,在帝王繼承人上也是選 “賢”禅讓制,其特點有兩個:一是帝王在生前就将帝位傳承給新帝王;二是将帝位讓給不同姓的人。那麼又是為什麼會采取禅讓呢?
據傳說,唐堯在位時的大部分精力用來治水患,同時到處尋找能治理水患的人才。唐堯還在位時,有人向堯推薦了堯的兒子丹朱為繼承人,其實這就是“世選制”。堯認為丹朱性格惡劣,又有人推薦共工,堯認為共工心術不正,還有人推薦鲧,堯認為鲧違背天命,都沒有被堯選中。虞舜的家世甚為寒微,父親雖然是平民,他的父親叫瞽叟,是一個盲人,舜從小母親去世,父親娶了一個後妻,舜從小受到後母和後母所生兒子的迫害,但是舜從來不計較,還很孝順父母,愛護弟弟,得到當時百姓的稱贊。後來堯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四嶽就推薦了舜,堯将兩個女兒嫁給舜,經過多年考驗,唐堯在生前就将帝位禅讓給德才兼備的舜,舜繼位之後堯還活了28年。
舜在位期間就将帝位禅讓給了善于治水的禹,在禹繼位17年後才去世。
夏禹,改變了父親治水的方法,由賭為疏導。同時禹為治水,走遍了華夏的所有地方,一心撲在治水上,留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傳說。經過禹13年的治理,禍害華夏數百年的洪水大患被治理了,于是舜也是在世期間就将首領的地位傳給了大禹。禹是中國古代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治理滔天洪水和劃定華夏版圖為“”九州。
從上面堯舜禹帝王的傳位看,這已經與“三皇”時期的“世襲制”最大的不同,隻是有了“選舉”程序的出現。就是說,五帝時期一般是在君主世後,是在黃帝血統内個人能力品行高的人,經過四嶽(四方諸侯之長)的民主選舉,産生出德才兼備的新君主,這就是“世選制”。
如果帝王還在位的時候,就向四嶽(四方諸侯之長)“征詢”繼任人選,或四嶽如實推薦人選,帝王确定繼承人,如果帝王在生前就“讓賢”的話就是“禅讓”。其實“禅讓制”本身就是“世選制”的一種“高尚”形式,是帝王聖賢和開明的綜合體現。從這一點看,南山老李認為禅讓制是存在的。
那麼,帝王們為什麼在位期間就會讓位呢?
從“禅讓制”産生的時代看,正是洪水災荒施虐的時期,從唐堯在位時的大部分精力用來治水患,禹的父親還在堯時期因治水失敗被殺。由于遠古時代生産力極為落後,人類必須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生活資源,帝王也也不能例外。所以,面對濤濤水患,人們需要選舉出年輕有為,賢能、公正的人當首領,才能帶領大家抵禦自然災害和外來的侵襲。
我們都知道,這一時期被稱為“天下為公”,社會階級差别還不是很明顯,君主就是“公仆”,其特權并不突出,相反君主這個職業還是相當的辛勞。比如大禹子承父業,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三過家門而不入,據說大禹到了晚年,留下滿身的傷病,走路一瘸一拐,還留有“禹步”的傳說。西漢揚雄《法言》說:“巫步多禹”。李軌注:“姒氏禹也,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可見年老體弱,精力不濟也是“讓”位的重要因素。據說,堯在位72年,舜在位33年,大禹在位45年,他們讓位時都已進入老年。當然,最主要還是因為堯舜的賢明使得“禅讓”成為可能。
這一時期也有一個在位就被更換的帝王,卻沒有被列為“禅讓”。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記載,帝喾去世後,長子帝摯即位,帝摯因能力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國家,毫無政績,帝摯在位9年,将帝位讓給弟弟唐堯。這裡說的“讓”其實就是被部落聯盟以民主的方式給換掉了,所以也沒有什麼名氣,也沒有被納入“禅讓制”之列,這就說明帝摯讓位與堯舜禹的“禅讓”一定是存在着區别。按記載,帝摯個人與堯舜禹們在仁德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堯舜禹定不會像帝摯那樣因德才低劣,被采用選舉的方式更換。古籍記載,舜繼位之後堯還活了28年。舜也是在位期間就将帝位禅讓給了善于治水的禹,在禹繼位17年後才去世,更不會是什麼被篡位或弑君而進行的君主更替。
其實,最早對“禅讓制”提出質疑的是《荀子·正論》記載了荀子的疑問:“夫曰堯舜禅讓,是虛言也,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也。”《韓非子·說疑》記載戰國末的韓非的言論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不僅否認了“禅讓”之事,還說舜和禹繼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結果。此二位并沒有闡明“禅讓制”不存在的理由,他們還都是法家學說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在主張法治的同時,是極力反對仁政的,此說法自然也就不足為信了。
客觀地講,在“天下為公”的社會背景下,那個特定的大洪水時期,人們為了應對自然的需要,符合聯盟時代各方利益需求,産生于世選制與世襲制夾縫之中的“禅讓制”,也隻能是昙花一現。生産力在發展社會要進步,向往着“禅讓制”再現世間的想法也隻能是夢想而已。
有不同看法,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意見。
我是“南山老李”。關注我,我們一起品文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