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臭氧污染,你了解多少?
臭氧(化學式為O₃)是一種淡藍色氣體,微溶于水,有類似氯的刺鼻氣味。如果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過高,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變,出現咳嗽、頭疼等症狀,還會對皮膚、眼睛、鼻黏膜産生刺激。專家建議,室外臭氧濃度高時,建議減少外出及室外活動。減少室内通風換氣次數,如果有條件,可開啟室内空氣淨化設備。外出時,敏感人群需要做好防護,可佩戴帽子、眼鏡及口罩等防護産品。
“盡管臭氧超标不像顆粒物超标那樣明顯影響大氣能見度,不易察覺,但高濃度臭氧仍可對人體健康、作物生長造成危害,已成為現階段夏季主要大氣污染物,日益受到社會公衆關注。”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态環境部生态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如是說。
再來看一則報道: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與各區域空氣質量預報中心和相關省級空氣質量預報部門聯合會發布的報告中,在6月21日-25日這五天期間,華北、西北和華東中北部晴熱少雨,預計将出現臭氧輕至中度污染過程,華北中南部個别城市有重度污染風險,後期受範圍性降水過程影響,污染過程結束。
毋庸置疑,臭氧污染已經成為重點地區城市打赢藍天保衛戰的攔路虎。
臭氧污染高峰峰值為什麼發生在每年夏季?
我國從2013年開始,将臭氧納入大氣污染物常态化監測。監測數據顯示,近五年的夏季(5月–9月),全國O₃平均濃度保持在150微克/立方米左右,臭氧超标天數比例平均為11.1%(夏季),其中以輕度污染為主,約占88%。
然而,近日生态環境部向媒體通報了今年1月—5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O₃)平均濃度為1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8.7%。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 26”城市O₃平均濃度為1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5%。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O₃平均濃度為1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3.9%。汾渭平原11個城市O₃平均濃度為1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2.7%。
在重點區域,數據上升更為明顯。其中,成渝地區、長江中遊城市群O₃濃度同比升幅超過20%。
圖源:中國環境網 制圖:張黎
“臭氧污染形勢不容樂觀,污染防治任務仍然較重。”前文提及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态環境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對接下來的臭氧治理工作這樣概括。
如今,夏季臭氧污染與秋冬季PM2.5污染已成為空氣污染環境污染問題的兩座大山,氮氧化物以及揮發性有機物(VOCs、NOx)是生成PM2.5和臭氧的共同前體物。它們在強烈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下,經過光化學反應産生臭氧。臭氧的生成增加大氣氧化性,也會加速二次顆粒物的生成。在一年之中,臭氧濃度一般從5月份開始增長,七八月份到達最高點,進入秋季後逐步降低。尤其在6—9月陽光強烈的夏秋午後,一般是下午1點—4點,溫度較高、相對濕度較低時,比較容易發生臭氧超标。
臭氧濃度既與揮發性有機物(VOCs、NOx)等前體物排放強度密切相關,也受到氣溫、輻射強度、濕度、風速等氣象因素的共同影響。調查研究發現,我國區域臭氧的産生主要來源于汽車尾氣和工業廢氣中NOx和VOCs光學反應産生的二次污染物。
例如在2020年夏季,成渝地區遭遇區域性臭氧污染。彼時,四川省生态環境廳大氣環境處處長介紹,臭氧濃度超标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随着複工複産加快推進,大氣污染物(VOCs、NOx等)集中排放;二是氣象條件嚴重異常,當年的4、5月份,四川出現異常高溫天氣,高溫強輻射天氣加速了臭氧的生成。
控制臭氧污染,全國各地打響防治攻堅戰
大量研究發現,我國大部分城市的臭氧污染處于VOCs敏感區,從各地的實踐來看,現階段,治理VOCs是控制臭氧污染、尤其是夏季污染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路徑清晰的前提下,各地加快補齊短闆,不少“高招”亮相。
今年,西安市也将在夏防重點時期(6月1日—9月30日)對全市涉VOCs汽車維修企業和交通領域涉VOCs排放工序作業實行臭氧污染管控。當預測臭氧單日為重度及以上污染等級時,啟動應急管控措施,屆時,全市範圍内涉VOCs汽修企業全體禁止作業,涉VOCs城市面源錯峰生産作業。
在河南信陽、駐馬店等地,成立由生态環境執法人員和行業專家組成的VOCs專項執法檢查組,對轄區内涉VOCs工業企業等行業開展專項執法行動,深入涉VOCs重點企業開展“精準幫扶”。
圖源:江蘇省生态環境廳
還有不少地方開展VOCs“夏病冬治”,江蘇、山西等地“開年即沖刺”,提前謀劃,推動PM2.5與臭氧污染協同控制,狠抓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組織各地對重點企業、企業集群、工業園區等開展排查、源頭替代及治理提升,以污染物的大幅減排支撐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有關數據揭示,去年,我國夏季南方多地高溫天數也不少,但臭氧濃度上升态勢得到了遏制。在多地夏季溫度破曆史極值的情況下,2021年5月—9月,重點區域11個省份臭氧平均濃度同比下降0.6%,平均超标天數同比減少7.7%。這有力證明了地方的各項舉措紮實有效,臭氧也并非“不治之症”。
早、準、實,錨定臭氧污染這塊“硬骨頭”,各地攻堅不容松懈,還需“對症下藥”,久久為功。注定,這是一場不見硝煙的硬仗。
(透視社綜合中國環境網、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官網、央視新聞客戶端、江蘇省生态環境廳報道)
編輯:程藝
校對:吳月冉
審核:龔紫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