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
大學裡的戀情,大概就是婚姻最理想的樣子。
對于很多人來說,這可能是唯一一個階段,“不論順境或逆境、不論貧窮或富有”,純粹出于個人喜好而挑選個人伴侶。那些世俗的标準可以全然不顧,一句“我喜歡”,便已足夠。生活也是那麼輕松,漫步校園、談天說地,獲得純粹的情感滿足。
這大概也能解釋,大學生為什麼對婚姻預期還很樂觀。今年以來,一些青年研究機構、高校、媒體針對中國大學生婚育觀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大學生希望在26-30歲時走入婚姻殿堂,這個數字顯著高于預期。或許在他們看來,這個婚姻理想的樣子,就是婚姻真實的樣子。
這個結論一出來,卻遭到了不少網民的調侃:“記得以前有調查,大學生還預計自己30歲時年入百萬呢。”雖是玩笑,但也說明在很多人看來,大學生可能把婚姻想得簡單了,“畢業即分手”并不是一個傳說。
記得上大學時,我們專業一共不到10位男生,畢業時大概七八位都有女朋友。男生們也都暢想着未來,享受校園戀情的時候也是那麼快樂。但最後走進婚姻的有幾對呢?
一對都沒有。
我們最看好的是W君。他和女朋友認識很久,倆人一畢業便同居了。畢業後我們去過他家裡吃飯,W君做飯做菜、忙前忙後,他女朋友招呼我們。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傳統樸素又有些前衛的家庭,他們如果在一起,是多麼順理成章的事。
最後他們分開了,原因令人難以相信——彩禮。W君告訴我們,兩家人聚在一起,在一個煙酒圍繞、堆着假笑的環境裡談着這些話題。長輩們逐漸縮短的煙頭,騰起又散去的煙霧,就像他們的愛情,一切都破滅了。
大學生對婚姻美好的想象,一旦碰到家庭狀況、經濟壓力這些現實因素,就如易碎琉璃,經不起磕碰。W君的女朋友也是我們的同學,在這件事裡我想她也很無辜、很無奈。但她的家人就有錯嗎?怕也難以說清。他們對經濟安全感的渴望外人未必能理解,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環境裡,沒有資格要求别人清新脫俗。
大學的戀情是理想的,也讓他們對婚姻充滿了期待。但想結婚和結成婚,這不是一碼事。日本心理學者國分康孝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結婚是人們對社會的參與,戀愛卻是對社會生活的逃避”。人們在戀愛中制造幻覺,但必須在婚姻中面對現實。
我們倒不必居高臨下地說大學生太幼稚,是“沒有經曆過社會的毒打”。其實,他們的想法才是理想的樣子,反倒是現實沒有那麼美好。我們應該努力的,是讓大學生或者說年輕人擁有這樣的婚姻自由,這可比嘲笑他們的單純、幼稚難多了。
目前,結婚成家仍然是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人們也大多願意成人之美。但要鼓勵年輕人結婚,社會還是需要拿出更多真金白銀,去降低結婚的成本。讓大學生的意願,能夠有落在現實裡的可能,不至于顯得那麼“異想天開”。
說到這,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同學S君。他和女朋友都來自很北方一個很普通的縣城家庭,在一線城市裡一直讀到了博士。我們都工作好些年了,他一直在學校裡。說實話,我也曾擔心他這個狀況在大城市安家怕是有點難了,畢業後怎麼辦呢?
事實證明我多慮了。他去了一個南方省份的高校,學校裡有安家費,地方上有人才引進補貼,他們很快結婚買房了。現在他天天在朋友圈曬孩子,一個北方孩子在南方豔陽下曬得皮膚黝黑,隔三差五就去海灘上挖螃蟹。
S君是幸運的,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擁有這份幸運。
大學生的婚姻預期,看着有些過于樂觀,但相信也是真實的想法。有多少人真的享受寂寞呢?又有誰不希望有人陪伴呢?隻不過,這真的不是兩個人的事,不是有情人就能成眷屬。每個人的婚姻,都被很多背後的力量左右着,希望這些力量中,多一些托舉的,少一些拖拽的。
責任編輯:王磊 圖片編輯:樂浴峰
校對:丁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