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之大名,無論學習書法與否恐怕都非常熟悉。作為入選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曆史教材的書法家,柳公權被視作輝煌的隋唐文化的一例典型,如今得到較為普遍的推崇。可有趣的是,柳公權不僅有美名,還有出自其他大家之口的“罵名”。“雅”與“俗”,雖是一對反義詞,卻都被用在了關于柳公權之作品的評價上。
一、“醜怪惡劄之祖”
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曾對書法界前輩柳公權作過這樣一段評價:“柳公權國清寺,大小不相稱,費盡筋骨。……柳公權師歐,不及遠甚,而為醜怪惡劄之祖。自柳世始有俗書。”
這段辛辣的評述出自米芾的論書名篇《海嶽名言》。在文中,米芾從自己和親友的書法論起,上至東晉的葛洪,下至自家的幼子,從千年前的篆書和隸書,到當時仍舊流行的草書、行書和楷書,從紙上到石刻,隻要他想起,即論了個遍。
也是因為《海嶽名言》中涵蓋的對象過多,再加上米芾對自己私下的論述不求辭藻格律,整篇《海嶽名言》便呈現出非常松散的結構——隻是在這松散之中,米芾對柳公權的批評顯得十分突出。
在米芾看來,柳公權雖師法歐陽詢,卻又遠不如歐陽詢。歐陽詢之字都是安排費工,造作刻意,“照貓畫虎”的柳公權便更是堪稱“醜怪惡劄”,實為後世書法落入窠臼的始作俑者……雖然米芾認為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顔真卿等世間公認的大家各有不足之處,但隻有柳公權一人被他扣上了“自柳世始有俗書”這頂大帽子。
當然,米芾之所以敢這樣批評也有他的理由。在他看來,從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南陳至隋朝僧侶)起,魏晉名家的筆法就已經失傳。而後歐陽詢、虞世南等人雖然漸有整齊勻稱之美,但已完全失去了古樸的韻味。以至于當柳公權再去學習歐陽詢,便是古法一條也學不到,隻能學會當時的氣韻——沒有積澱而隻能立足當前,不是俗又能是什麼呢?
二、楷書大家之骨
就米芾的評述而言,其對于柳公權的評價雖與今日我們許多人對柳公權的認識大相徑庭,但論述于《海嶽名言》之中其實是能自圓其說的。不過這也并不意味着我們不能反駁米芾:畢竟就連米芾自己,雖批評了柳公權的字,卻也說柳公權之人是“如深山道人,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
就柳公權的字而言,柳公權初學王羲之,後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近代筆法”,最終于六十歲前後形成自己的獨到風格。故他早期的作品确實整體不夠和諧,甚至可見各家風格的拼貼堆砌,雖冠上了柳公權之名,卻并不屬于我們所熟悉的那位大家柳公權。
而在後期,待個人風格成熟,其以“柳體”創作的作品各具神韻:《玄秘塔碑》“最露筋骨”;《神策軍碑》最顯“端恭”;《司徒劉沔碑》最顯“剛強”;《吏部尚書高元裕碑》最顯“儒雅”;《魏公先廟碑》最顯“莊重”;《複東林寺碑》最顯“超逸”……柳體之為柳體,盡顯柳公權“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的個人品性,實現了對既往楷體的書寫技巧的總結和審美意蘊的融會。
加之柳公權之後,世間再無可與之比肩的楷書大師。甚至楷書都得到了“自唐代以下皆不可觀”的評價。故而柳公權也就坐穩了楷書大師之位,成為直至今日仍被普遍認為的楷書代表。
三、柳體之時,唐風之世
誠然,與其他書法大家相比,柳公權總有不足之處。米芾對其的嚴苛批評便正是建立在前有王羲之、鐘繇等大家的基礎之上。但柳體也确有其風格——尤其是在柳公權生活的時代,這種風格與社會格外的契合。
唐代是一個重視科舉的時代。科舉對學子的書寫有着明确的要求:“楷法遒美者為尚”,楷體是官方正體和通行字體。故而實用且兼具美觀的楷體成為了大多數士人的必要之選。這便為柳體這一新風格提供了最基本的發展空間。
且柳體“體勢勁媚,遒健清剛,法度完備”,既适合書寫正式的官方文書,也适合抒發個人情思。再加上柳公權本人還是一位而立之前便狀元及第,曆仕七朝而朝野聞名的名臣,追捧效法他的人不計其數,柳體在唐代的走紅便可謂水到渠成。
因而可以說,柳體能有“顔筋柳骨”之美名,柳公權會被視作隋唐書法的一位重要代表,一方面離不開當時人們對于楷書的認可和對于柳體的推崇,一方面也依賴後世對于書法的反思。恰如米芾對柳公權抱有批評,書法正發展于對于前人的學習與反思。畢竟隻有學會發現“不完美”,才能更靠近“完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