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記者肖僖 攝
“小小嗷帶小小喵去釣小喵喵魚喂小小喵喵。”
“你們來了,我很高興,但不和你們握手了。”
“老夫活累了,快活去矣。”
……
又是一年清明至,武漢各大陵園内,不少墓志銘讓人駐足。
在石門峰紀念公園,一處墓志銘寫道:“小小嗷帶小小喵去釣小喵喵魚喂小小喵喵。”兩名幼童在這裡永久休息。
一句釣小喵喵魚,展示了孩子童真愛玩的天性,他們的去世仿佛隻是去釣小喵喵玩耍,而不是永遠離開。
有人經過孩子的休息地,總是會停留凝視,為孩子過早的離去,也為孩子親人面對死亡的那份豁達。死亡不意味着結束,而是親人的暫時離開。
蔡甸區千子星空陵園内,蒼松來到這裡,為父掃墓。
站在父親的墓地前,蒼松凝視墓碑。與其它僅有逝者姓名等信息的傳統墓碑不同,蒼松面前的墓碑上有父親的姓名、生卒日期,更有父親生前叮囑镌刻的墓志銘:“我悄悄地來,正如我悄悄地走。”父親去世前的安詳,因為這句話浮現在蒼松面前。
“父親生前豁達,願意讀書寫詩,很早提出去世後留下這句話,安靜地埋葬在陵園,對世界不作打擾。”蒼松說。
扁擔山公墓内,市民在墓碑上系上絲帶、花環,緬懷逝者 長江日報記者郭良朔 攝(實習生 趙唐凝睿)
镌刻墓志銘漸漸受到歡迎
2019年全國兩會上,死亡教育被提及。
死亡教育引導人們思考生死,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使人們正确地認識死亡的各種表象、情境和反應;消除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教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
在武漢,人們對于死亡的态度正在改變,墓志銘的變遷記錄下這種變化。
包括石門峰紀念公園、千子星空陵園、陽邏萬福淨土陵園等地,镌刻有墓志銘的墓碑均能看到,經墓區工作人員統計,镌刻墓志銘的墓碑占比同樣在上升。
“墓志銘的大規模興起在近幾年。”石門峰紀念公園、千子星空陵園等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前,人們選擇在墓碑上镌刻的内容僅是逝者及其家人的信息,近5年,不少人找到陵園工作人員,要求镌刻墓志銘,留下紀念。不僅如此,家人自行為逝者撰寫墓志銘或者按照逝者生前願望镌刻墓志銘成為新趨勢,樂觀面對死亡的話語在增加。
長江日報記者詹松 攝
墓志銘也改變了墓區傳統印象
“墓志銘的存在能夠讓逝者給陌生人以直觀印象,也能改變人們對陵園固有的刻闆印象。”石門峰紀念公園和萬福淨土陵園的相關負責人均說。
個性墓志銘的出現能夠讓來到墓區的人們了解逝者,不再戴着有色眼鏡看待殡葬行業,也能夠提前思考死亡,思考自己去世後留給子孫的話語,認識到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克服恐懼,珍惜生命。
“除了墓志銘,還有浮雕置于墓碑上,使得墓碑也有藝術感。”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對親人的離開能夠理性面對,不再把死亡看成終結,而是借助墓志銘等來繼續和逝者的情感交流。
這些墓志銘,哪個最打動你?
長江日報(ID:whcjrb)記者走遍武漢各大陵園,搜集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墓志銘,有的戳人淚點,有的看完會心一笑……
扁擔山公墓,市民正在祭掃 長江日報記者詹松 攝
五位子女寫給父親的墓志銘
“爸爸,你又出差了?”
一位慈母的墓志銘
“你們來了,我很高興,但不和你們握手了。”
一位妻子寫給亡夫的墓志銘
“灑脫一生 開心幾世 你在青山秀嶺中,永恒關注着我們。”
一位丈夫寫給亡妻的墓志銘
“死亡并不代表離開,它意味着一種永恒的存在;如同我們的愛,今生、來世都永不會分開。”
子女給過世時間差距22年的父母寫的墓志銘
“時隔多年,您們終于團聚了。”
手持鮮花冒雨祭掃的市民 長江日報記者郭良朔 攝(實習生 趙唐凝睿)
老人生前說得最多的兩個字
“可以。”
女兒寫給老爸的打油詩
“音容宛在思老爸,戴副眼鏡像專家,工作生活壓力大,沒事上網減減壓。倜傥壯年心不花,愛妻愛女更愛家。教誨銘記在心間,思如流水到永遠。”
英年早逝,逝者生前寫好這段文字,希望能撫慰家人的悲痛
“除了青春,我還能留給你們我的笑容!除了笑容,我還能留給你們我的歌聲!除了歌聲,我還能留給你們許多回憶!除了回憶,我還能留給你們想留住的一切!”
笑對人生,豁達從容
“老夫活累了,快活去矣。”
富含哲理,引人深思
“上天把最好的帶走,以提醒我們得到的太多。”
還有……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墓志銘是世上最悲傷的句子
大概也是最溫暖的句子
作者:長江日報記者姚傳龍 綜合長江日報記者占思柳 陳智 馬振華 盧士昌 楊帆 徐錦博報道 (為保護逝者及家人隐私,蒼松均為化名,部分墓志銘稍作修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