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娛樂

 > 明朝于謙有什麼功績

明朝于謙有什麼功績

娛樂 更新时间:2024-06-14 10:11:10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詠石灰》于謙

明朝于謙有什麼功績(看為何在明朝挺身而出的大臣結局都很慘)1

于謙(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浙江錢塘人。于謙年少有大志,永樂十九年,年僅二十三歲的于謙考中進士,後累遷到少保、太子太傅、提督軍務、兵部尚書。

于謙從小便仰慕蘇武、諸葛亮、文天祥等人,曾寫下《過南陽挽孔明》和《題蘇武忠節圖》等詩,在少年時代立下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志願。于謙一生廉潔清明 , 即使身居高官 , 也從放縱 。 在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兼山西禦史時 , 他行李簡單,乘着普通的騾車,沒有鑼鼓旗仗,更沒有衛兵儀從,不知情的人根本不會想到他就是巡撫大人。他的俸祿作為己用的極少,經常都是拿出來救濟貧窮親朋。

《明史·于謙傳》贊他“其才略開敏,精神周至,一時無與比,至性過人,憂國忘身”。

《明史》中這樣記載,“天順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輗、張軏……,禦奉天殿即位。下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錦衣衛獄。太常寺卿許彬、大理寺卿薛瑄為禮部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丙戌,诏赦天下,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論奪門迎複功,封石亨忠國公,張輗太平侯,張軏文安伯,楊善興濟伯,曹吉祥嗣子欽都督同知。丁亥,殺于謙、王文,籍其家。”“奪門之變”後,僅僅五天時間,朱祁鎮便将當時有救國之功且地位顯赫的兵部尚書于謙處死。

一代抵禦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于謙,徹底淪為了英宗與景泰帝政治鬥争的犧牲品,隻留下“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詩篇昭彰着他的氣節。

究竟是什麼緣故,造成了于謙的悲劇?現在,就讓我們來探究其中的原由。

據史料記載,“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為又活一日”,明代是中國曆史上高度集權的王朝,君王對大臣的防範以殘酷和周密著稱。文武官員人人自危,一至如斯。于謙雖然是景泰帝、全國人民眼中的功臣、能臣;但在英宗的眼裡,他扶持景泰帝,就是“大逆不道”,在景泰帝時期,英宗被幽禁長達七年之久,自然也是憋足了火氣。既然他能成功複辟,于謙之死,實在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

不論個人恩怨,英宗也需要一個犧牲品,而拿景泰帝來做犧牲自然是不合适的。英宗在土木堡一役大敗,被外族所俘,軍士死傷達數十萬,幾乎為明朝帶來滅頂之災。景泰帝、于謙則是受命于危難之際,力挽狂瀾于既倒,與英宗在百姓、百官心目中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語。所以英宗急需向天下人證明“複辟”是“天命所歸”、“民心所向”,為确定他重登帝位是合法的,他必須鏟除景泰帝的親信勢力。于謙首當其沖。于是,英宗“以‘意欲’二字傅會成獄”,将于謙“繩之以法”。

于謙的形象明顯高于複辟的英宗,英宗一人之言,很難令人信服。但“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于謙“行高于人,衆必非之”,“謙以定社稷功,為舉朝所嫉。”景泰帝雖無傑出才能,但還算曉得于謙這個人,“用一人,必密訪謙。謙具實對,無 所隐,不避嫌怨,由是諸不任職者皆怨,而用弗如謙者,亦往往嫉之”,所以于謙雖有高才大功,仍為衆人所恨,百官的嫉妒之火,為英宗毀滅于謙助力甚宏。

于謙為人的正直,為官的“國法昭昭不爾私”。這種人雖然身後有牽挂,眼裡卻不揉沙,直通通的到處得罪人,自然有朝中大臣記恨,如當時的都督張辴,他在征苗時沒有按照規矩來,便被于謙彈劾,自然記恨在心,又有“石亨本以失律削職,于謙請宥而用之,總十營兵”,又被于謙給擋了下來。石亨本來還想讨好于謙,舉薦一人做官,被于謙駁斥,“亨位大将,不聞舉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賤,以裨軍國,而獨薦臣子,于公議得乎?”如是者舉不勝舉,他剛正不阿,使他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其他朝臣之間的關系,引得衆人之恨。

明朝于謙有什麼功績(看為何在明朝挺身而出的大臣結局都很慘)2

于謙被害,天怒人怨、明朝的愛國軍民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民族英雄的崇敬。 于謙“死之日陰履四合天下冤之” ,有個叫朵兒的指揮本是曹吉祥部下“ 以酒酪謙死所坳哭。 吉祥怒扶之。 明日複醉奠如故。 都督同知陳速感謙忠義收遺骸殡,逾年歸葬杭州。 ”

嗚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國忘身,舍生取義。氣吞寰宇,誠感天地。陵谷變遷,世殊事異。坐卧小閣,困于羁系。正色直辭,久而愈曆。難欺者心,可畏者天。甯正而斃,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節,萬古攸傳。載瞻遺像,清風凜然。——《像贊》

于謙祖父藏有一幅文天祥的畫像 , 他為這副畫像撰寫了這首《像贊》 , 他“座位旁每懸置此像,數十年如一日”。他給文天祥寫的這首贊詞,其實也是他自己一生旳光輝寫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娛樂资讯推荐

热门娛樂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