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假期好像格外長,轉眼又暑假了。期待疫情别反複,9月孩子們都能順利開學。
也恭喜又一批孩子剛滿3歲的家長,可以把娃送進幼兒園、喘口氣啦!
最近也有一些媽媽問我,自己精力帶不動,但娃還不到送園年齡,這種情況,是不是可以送去托班呢?會不會太早了?
我在香港生活過,知道那邊還有國外很多孩子,普遍是2歲入托,還有更早的。
但國内主要是3歲後入園嘛,我一開始,是堅決站“在家自己帶”的,覺得3歲前孩子需要家人充分的陪伴,足夠親密,才是獨立的前提。
而且我是在家辦公,家裡也有老人,托班在印象中,更多是雙職工又沒有老人阿姨幫忙、才會有的無奈選擇……
可小魚兒轉眼2歲,先不說他現在有多麼生龍活虎,每天閑不着的想要翻這弄那,總是需要至少“占”着一個人關注、回應着他,也防止危險發生。
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家的陪伴,談不上有多好的“質量”:
我在家時還需要工作、兼顧老大,做不到時時變着花樣陪他;老人帶娃呢,更多是“純看着”,融入不了太多的早教互動内容。再加上家務什麼的,連軸轉的感覺,還是挺疲憊的。
前些天,我們全家不是輪流病倒了嘛,老公又提起,要不要送孩子去小區附近的托班體驗一下?
我心裡本能地舍不得,想着體驗歸體驗,盡量還是調整下自己的時間,再難,不就是多一年嘛,咬咬牙!
沒想到,第一天去,我這“冰山”,就開始動搖了:
小魚兒竟然完全不抗拒,托班有10來個孩子,他好像還挺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情緒挺好。
可能是有群體氛圍,一下子感覺娃長大了,在家還做不到頓頓自己吃,在托班,看着其他孩子都是自己喂自己,他也有樣學樣,自己吃完了全場。
最讓我意外的,原來托班不是純看娃,還有不少有趣有料的教育内容。比如上午有兩個小時,是有外教老師帶着做各種活動的:積木啦、體能啦、音樂、烘焙等等,每天内容都不同。
對比自己在家,且不說能和孩子說多少英文,單是這種有效陪伴、寓教于樂的密度和質量,明顯托班更有優勢。
不過這也隻是第一天的試課,一共隻送去了一上午、3個多小時,我也全程沒走,孩子視線所及,還是能夠看到我,真要分離了、送全天什麼的,我還是不大放心的。
但想想,如果是一周像這樣送幾次半天、循序漸進,就好像帶着孩子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門、去個淘氣堡、早教機構似的,也挺好啊,比隻能待在家自己帶要強。
在我猶豫的時候,我們全家一起坐下來聊了聊,每個人都輪流講了自己對這個事兒的看法和意見,也做到了充分傾聽。
結果這次“家庭會議”開得特别好,我之前特别不同意隻為了“解放大人”而送,但聊過後,發現全家一緻有個共識:都希望在單位時間裡,孩子能得到最好的照顧、教育和陪伴。
我們商量,可以先從一三五上午開始,中午接回家睡覺,讓孩子慢慢适應,我們也能把節奏緩緩,輪到自己帶娃的時候,更多的去“給予”。
接下來就是正式送了,計劃也是沒有變化快,小魚兒的表現,有點“超綱”了:
第一天正式送,分離時沒有哭,一上午也沒提找媽媽,在托班玩得特别開心,接他放學還不想走了。老師提醒說,有新鮮勁兒的關系,第3、4天開始,可能會有分離焦慮。
嗯,第二天送過去,要再見的時候,孩子哭了,我這心也跟着難受,老師說,大概安慰了20多分鐘,後面就完全沒有哭,而是開心地融入了:
第三天,我想幫助小魚兒慢慢适應,沒有送過去就走,而是陪他半小時,直到開始集體活動,後面孩子情緒就都挺好了。
中午接他時比較意外,小魚兒竟然跑到别的孩子的床上不肯下來,想在托班睡,後來我隻好回家拿了被子,他還真睡着了,度過了第一個托班全天……
第四天、第五天,早上也都有适度的陪伴,時間逐漸減少,小魚兒還是要在托班睡,一天情緒愉快,每次接,都是樂呵呵的……
我這心裡,也從每天七上八下,到慢慢接受,發現其實相比孩子,原來我才是更有分離焦慮的“那個”:)
現在因為也是才送過去,具體是不是要全天、是不是一直就上下去了,我還沒有确定,希望能不強迫孩子,多觀察和尊重他的狀态,随時調整吧。
我也有一些心得,想和一些有疑問的媽媽們分享:
1、托班多大能送,2歲早不早?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一刀切的答案,因人而異,從生理和心理上來說,2歲左右,孩子是可以去的。
除了我之前說的,在國外很多地方,2歲甚至更早入托非常普遍,我也留意到,最近有很多官方新聞,在建議增加開設2-3歲的托班。
那為什麼國内普遍還是3歲入園呢?
一個是孩子的自理能力、表達能力确實更好;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在幼兒園學位普遍緊張,兼顧不到3歲以下的娃。
但如果大家看學費更貴的國際幼兒園,就會發現,一般都有2-3歲的toddler班級。
托班是來給咱不充裕的時間和精力,提供選擇支持的:如果全職在家,有這個陪娃精力,也能陪出質量,挺好的,可以不去;如果需要上班,或者自己精力不夠,多這麼個選項,也很好呀:)
2、孩子去托班,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這個也是我之前的擔心,孩子畢竟太小了,去托班其實是他們獨立的一大步,會有很多未知和陌生。
相對來說,孩子如果之前和家人的親子依戀關系建立得好,孩子本身也比較樂于接受新環境、新事物的話,過渡會更容易些。
而且咱們最好也要看看,孩子是不是具備了一些基本的表達能力:比如會說要上廁所、會表達渴了、餓了、疼痛等等。
這幾個方面,小魚兒還可以,他在家裡的時候,已經會熟練地表達要水、要奶、加飯、要什麼不要什麼,自主如廁正在進行時,偶爾不穿紙尿褲,還是會尿褲子,但現在10次有8次,能表達尿尿,然後拉着大人去廁所尿尿了。
另外他還很願意表達“抱抱”,一邊說一邊伸出小手,這樣也能讓老師更多的知道他需要安撫和陪伴。
不過每個孩子節奏不一樣,沒有必要為了上托班刻意訓練孩子,也不要刻意制造分離,無壓力、順其自然是最好的,如果有的孩子本身對陌生環境比較敏感、高需求,就更不要着急和勉強。
3、分離的時候孩子哭的厲害,太小就去集體生活,對孩子是不是有負面影響呢?
其實,哪怕是3歲、3歲半、甚至更大才送園,孩子一樣會有分離焦慮,這個時候,往往比孩子更焦慮的,是我們。
還記得小葉子剛上幼兒園那會兒,已經3歲4個月了,前幾天我還是緊張到不行,盼星星盼月亮的想老師多發點孩子照片、擔心她不适應、受委屈什麼的:
陪孩子第一天上幼兒園,我焦慮了……
但不出一、兩個月,咱都知道自己是啥畫風,特别希望寒暑假幼兒園也開門……
這次送小魚兒去托班,我不是會多留一會兒幫他過渡嘛,會遇見不少托班孩子和爸媽分離的場面,每天大概都有2、3個孩子送的時候會哭,但每天哭的,也不是固定的幾個孩子。
基本上是告别的一瞬間,孩子會有情緒,但在老師的安撫、同伴、玩具的吸引,情緒很快就平複了。
這讓我想到了我大學後離開家的感受:
因為老家在哈爾濱,我無論是在杭州、香港讀書,還是現在在深圳,其實都挺遠的,每次機場擺手、告别的那一瞬間,我都會難過分離,甚至會掉眼淚,但過個10來分鐘,又會好了。
我還誇張上演過追車大戲,那是剛上大學的時候,爸媽陪我去的杭州,一起待了幾天,他們真的要走了,上了學校門口的公交車。
我當時也不知怎麼的,想着接下來4個月都見不到他們,特别難過,騎着自行車就追上了,結果害得他們下站下了車……
其實這麼多年在外,是真的不自立還是心理有創傷嗎,都不是,隻是愛父母、分離時會有難過罷了。
隻要孩子後續在托班、幼兒園是開心的,他們很快會适應,每天放學還是有爸媽來接呀,還是有很多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
看到小魚兒天天這麼high的走出教室,我覺得呀,我這分離焦慮的病,就快治好了:)
4、選擇什麼樣的托班?
硬件上我主要看衛生、布置、食品、用品是否安全,這些是基本的,活動空間大點更好,我選擇的這個不算大,但之所以整體感受好,還有這麼幾個因素供大家參考:
1)師生比。
國際幼兒園2-3歲的小小班,一般最多是1:4,一個班級不會超過15人。
我選擇的這個,目前常規是3個主班老師,一個負責人半參與,一共13、4個孩子,這個配比,可以保證老師對孩子的關注和投入。
2)老師是否有耐心、有愛心。
好的機構和老師,不會為了招生,一個勁兒的誇大其詞,而是實事求是。
我還挺喜歡,在我最初表達對孩子太小、可能不适應的擔憂時,老師是充分傾聽和理解的,沒有承諾孩子一定會适應得好,而是如實的反饋孩子的狀态,和他們能夠提供的支持幫助。
入托需要家校配合,溝通時順暢與否、機構對于家長疑問有多耐心,某程度上也是老師對孩子有多耐心的一個縮影吧。
3)加分小細節。
如何證明孩子有被關照到?這個每日課堂觀察,給到了我很大的驚喜:
不光是老師打了這麼多字,而是這當中不是泛泛的去評價孩子的表現,而是有很多客觀描述的細節,能看到這麼多,說明老師有在用心關注孩子。
還有就是送入托最關心幾個事兒:吃得怎麼樣、睡得怎麼樣?這家會把每個孩子吃了多少,用照片記錄下來:
還會及時在群裡發孩子睡着的照片或視頻。
每天做了什麼,培養什麼,也是加分項了。
再有就是如果離家近的這種機構,口碑非常重要,我選的這家,之前不少鄰居送去過,反饋都挺好的,有很多老大送完、老二接着送的,也讓我放心不少。
現在想想,從一開始非常抗拒,到慢慢接受,我其實是挺感恩,在自己忙不過來、或者沒法陪出質量的時候,能夠有這麼個選擇的。
一個直觀的變化是,因為白天會有小分離,娃不在時我們也能忙忙自己的事兒,接回來之後,大家陪得都比較有耐心、有質量。
當然送或不送,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都是可以的。今天的文章,更多是想告訴那些像我一樣可能精力不濟、又對送娃去托班有愧疚感的媽媽說,沒事兒的,可以了解看看:)
養娃是場馬拉松,放暑假了,家裡總還是有一個娃的……
—END—
作者:吉吉。微信公衆号「慢成長」聯合創始人,二寶媽,美國注冊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前香港資深傳媒人,現居深圳。追求細水長流,也愛勇猛精進,愛唱歌愛生活愛自我管理,願與娃一起慢成長。
manchengzhang123
個人花時間: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