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文明的載體,亦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石---獨孤雲生
關于一個早期文化傳承問題,漢字的改革是否必要?
可能有人會認為是考慮過度,也有人會認為它至關重要。
前者理由很簡單,中華文明發展數千年,自唐以後,文字讀音與字形已經趨于固化。直接按傳承下來的繼續傳承就行,改革的必要不大。
後者則認為,如今不同往昔。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間的銜接基礎,就在文字之上。若不及時改革,等社會環境再次固化,就再難變動。
現今我們已經知道,當時做下的決定。所有才有了今日的拼音、簡體字。不過因為衆多原因,所以現在依然能看到未改革的區域。
世界地圖
為什麼說給漢字加上拼音與簡化,是與世界接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世界上的語言與文字的兩種結構,一為音形分離,中文既是。二為音形相合,歐美及日韓都是此類。
音形分離,即文字形态并不直接表示讀音,兩者是分開的,需要分開記憶。如這個字:“崟”,如果不查字典,不請教會的人,可能大家即不知道其意思,也不知道讀音。
音形相合,即文字形态直接表示讀音,兩者相合。如這個單詞:“Aspirin”,哪怕隻學過音标的人,也能讀出來,隻是不知道它的詞義。
這兩種語言,是因為各自的社會文明而産生的。它們沒有優劣之分,隻是在不同領域有着不同特點。
為什麼要簡化漢字?
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繁體字太複雜,不利于快速書寫記錄。簡化漢字,既能加快書寫,又能降低漢字學習門檻,适應硬筆書寫。
從基礎的雕版印刷,到電子排版,再到陣列顯示。簡化字比繁體字少了很多很多困難,特别是在電子設備機能有限的年代。
拼音,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改革創新。正是因為它,才讓漢字與拉丁字母搭上關系,使得兩種語言有了連接。或許光是這麼說感覺不到,那我就來舉個例子!
檢索,這個功能我們誰都用過,因為小學的時候就買了字典,更别提如今的電子檢索。如果漢字沒有于拉丁字母關聯,你們能想象到中文的檢索方式嗎?恐怕字典上就隻剩筆畫檢索了。
輸入,這個需求是在電腦普及後開始的,倒不是說沒有拼音就無法輸入,我自己也會五筆。而是指在輸入上,沒有了拼音,将會是另一幅景象。
我們可以看看海岸的對面,他們如今還在使用繁體字,字音使用的是1913年,根據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作藍本統一彙定,最終在1918年正式頒布的“注音”。
如果身在TW,你是電腦初學者的話,那就得像學五筆一般,先背鍵位。而國内,隻要是學習過拼音的人,哪怕是孩子,學習不出十分鐘,就能在電腦上打出漢字。
當然不止這點,比如我們在各類表格中列舉名字,國内可以按A-Z的首字音來檢索,而TW卻不行。這點并非隻在我國人們使用上,如果是個外國人,他要是接觸過繁體字于簡體字,他一定會認為簡體字比繁體字好學很多倍。
鍵盤注音對照圖
我們再往更深處說,就像大家經常看到的一個問題,為什麼早期編程不能是中文?
首先簡單解釋一下編程原理,編程即是把人類語言轉換為電路信号,即二進制程序數據。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加上字符,總體也不會超過50個。
也就是說,在計算機最初期,隻需存儲30多個基礎字符,就能滿足全部的基礎輸入與輸出數據。這30多個字符對應的二進制信号,也減少了編譯器的工作量。(編譯器:把字符轉化二進制數據。)
但是中文呢?稍微想想就知道,在早期計算機時代,根本做不到。
後來電腦機能飛速發展,但依舊因為編譯器與字庫門檻,以中文為基礎編程仍然困難。加上文化程度提高,學習英語并非困難,所以以中文為基礎的編程,成了不切實際。
不過,因為我國推行拼音,中文得以與拉丁字母交彙。在漢化方面,中文字庫建立得以輕易解決。而使用繁體字與注音的語言系統,建立字庫就要難上很多。
以如今的電腦機能,開發完全字庫的漢語編程不是不可能。但從運行效率,以及實際作用上來看,必要性很低很低。
因為編程人員學曆不低,且英語早就是我國基礎學科,如果隻是因為編程字庫問題,根本沒必要改變整個已經成熟的體系。
早期編程紙帶
那以漢語來編程有沒有簡單的捷徑可走呢?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當然有,那就是拼音。雖然拼音在我國現今隻是用在漢語基礎教學上,但它的普及已經完全成熟,完全可以單獨拿出使用。
因為拼音的基礎字符少,聲母加音調、韻母、字符一共也不會超過300個字符。雖然比起拉丁字母還是多了,但現今機能完全影響不大。
看看一年級作業,和一些還不支持中文輸入的遊戲就明白。單純隻用拼音,并非完全不可能。有了拼音為基礎,再據此建立中文字庫就會簡單很多了。
回首往昔,不得不感歎前人的睿智。他們早就明白,文字是文明的載體,亦是現代文明發展的重要基石。
感謝閱讀本文,如果對您有用,請關注混沌異聞,wo men xia qi zai jian!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