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

健康 更新时间:2025-01-16 01:04:24

鼻咽又稱上咽,位于鼻腔後方,上達顱底,下至軟腭遊離緣平面接口咽部,向前經鼻後孔通鼻腔;頂壁以纖維膜緊貼于蝶骨體及枕骨基底部;後壁呈垂直狀,由斜坡和第 1、2 頸椎組成;側壁左右對稱,由肌肉和筋膜組成,兩側壁有凹陷的咽鼓管咽口和隆起的咽鼓管圓枕,圓枕後上方與咽後壁之間有一凹陷的咽隐窩。鼻咽頂部和後壁移行相連,呈傾斜的圓拱形,常合稱頂後壁,此壁粘膜下有豐富的淋巴組織,稱咽扁桃體,即腺樣體。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1

正常成人鼻咽部粘膜較薄,表面光整、連續,粘膜下結構分界清楚,兩側壁的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圓枕及咽隐窩顯示清晰,在 MRI 各序列信号正常。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2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3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4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5

(NK 細胞型淋巴瘤)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6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7

(彌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瘤)

鼻咽部惡性淋巴瘤(nasopharyngeal malignant lymphoma)是指原發于咽淋巴組織(包括腭扁桃體、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和舌扁桃體等組織的 Waldeyer’s 環)的非上皮源性惡性腫瘤,多呈中度惡性。鼻咽淋巴環淋巴瘤占惡性淋巴瘤的 10%-15%,鼻咽部是其好發部位之一,鼻咽部的淋巴瘤絕大多數為 NHL,極少數為霍奇金病(HD)。

鼻咽部 NHL 好發于 40-50 歲男性。起于鼻咽頂後壁扁桃體和咽鼓管扁桃體附近粘膜内淋巴組織,沿鼻咽壁表面彌漫生長,甚至向口咽、鼻腔、鼻窦蔓延,但一般不向粘膜下深層侵犯,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晰。

由于鼻咽部淋巴組織通過淋巴管網與頸部淋巴結群相連通,腫瘤細胞很容易向頸部淋巴結轉移或浸潤。

鼻咽部 NHL 病理分三型:B 細胞型(多見)、T 細胞型、NK 細胞型。

MRI 表現:鼻咽後壁及兩側壁不規則軟組織腫塊,信号多較均勻,T1WI 像呈等信号,T2WI 像呈稍高信号,DWI 像為明顯高信号。增強掃描腫塊常輕-中度均勻強化,液化壞死少見。頸部淋巴結腫大常見。腫大淋巴結多邊緣規則,内部密度或信号均勻,增強掃描輕度強化。對鄰近組織侵犯少,腫塊與咽後壁頭長肌等分界清楚,多無顱底及相鄰骨質破壞。鼻咽部腫塊雖較明顯,但咽旁間隙較清晰,或隻有受壓改變。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8

鼻咽癌是耳鼻喉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原發于鼻咽部粘膜上皮,多數為鱗癌,少數為腺癌。病因尚未明确可能與遺傳、病毒、吸煙和環境等因素有關。

腫瘤常發生于鼻咽頂壁和側壁,早期局限在鼻咽部,逐漸增大後可往下侵犯口咽;往前進入鼻腔,進一步侵入鼻窦,可經眶上裂、眶下裂侵入眼眶和顱内;腫瘤向粘膜下深部生長,破壞顱底達蝶窦,并可進入顱内,或向兩側發展,侵入咽旁間隙,再往上經破裂孔和卵圓孔進入海綿窦和顱内;向後可累及咽後間隙和頸椎。鼻咽癌極易發生咽後和頸部淋巴結轉移,且大多數在原發竈的同側或雙側淋巴結轉移,很少病例發生原發竈對側淋巴結轉移,少數病例腫瘤經血行轉移,其中以骨骼、肝髒和肺多見。

MRI 表現:早期表現為鼻咽頂後壁輕度軟組織增厚、突起,表面不規則、邊界不清;咽隐窩變淺甚至消失,鼻咽輪廓改變,雙側結構不對稱;進展期腫瘤增大向周圍組織、結構浸潤生長,并可破壞顱底骨質結構,以中線部蝶骨體和枕骨斜坡最常見。腫瘤在 T1WI 像上呈中等或中低信号,T2WI 像上呈中等或中高信号,邊緣模糊呈浸潤狀;增強掃描多呈明顯強化,腫塊内壞死區無強化。頸部較小的轉移淋巴結邊緣多較清楚、信号均勻;較大的淋巴結中央常見液化壞死,多發增大的淋巴結可融合呈巨大的腫塊,信号不均勻。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9

鼻咽增殖體又稱腺樣體或咽扁桃體,位于鼻咽頂及頂後壁,為鼻咽部的淋巴組織,屬咽淋巴環的一部分。增殖體一般在 2~3 歲時開始顯著,6 歲時達最厚,10 歲左右起逐漸萎縮,多在青春期後退化消失,但在部分成人中鼻咽增殖體仍可存在。小兒鼻咽增殖體肥大屬生理改變,但當肥厚的增殖體引起鼻咽腔和咽鼓管阻塞,導緻中耳炎症和呼吸困難等症狀時稱增殖體肥大,是兒童常見的上呼吸道疾病之一。

影像學表現:

①X 線側位片顯示鼻咽頂壁軟組織增厚,表面較光滑,前可抵後鼻孔,後達頸椎前,導緻鼻咽腔氣道狹小。目前增殖體肥厚的診斷首選鼻咽部側位 X 線平片,能夠很好的實現鼻咽腔的寬窄情況;

通過測量增殖體(Adenoid,A)厚度、鼻咽腔(Nasopharyngeal,N)寬度、後氣道間隙(Pharyngeal Airway Space,PAS)的寬度,用增殖體—鼻咽腔比率 A/N 值及 PAS 寬度來評估增殖體大小和鼻咽腔的阻塞情況,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A/N 比值測量:0.5-0.6 為正常;0.61-0.70 為中度肥大;0.71 以上為病理性肥大;0.80 以上為顯著肥大。PSA 寬度參考值:10 mm 以上為正常範圍;6-10 mm 為腺樣體生理性或中度肥大;≦5 mm 為腺樣體重度肥大;≦3 mm 時,患兒多有張口呼吸。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測量 A/N 比值。

②CT 表現為鼻咽頂後部中央軟組織增多,向鼻咽腔内突出;中度肥厚的鼻咽增殖體增大顯著,雙側或單側咽鼓管開口受壓,部分患者伴有扁桃體炎和分泌性中耳炎;重度肥厚者充滿整個鼻咽腔,向前可達或進入後鼻孔,幾乎所有患者均伴有扁桃體炎和分泌性中耳炎,部分還可伴有鼻窦炎。增殖體肥厚常位于鼻咽軟組織淺部,密度均勻,與肌肉相仿,表面不平,似車輪壓迹狀改變,增強掃描可見沿增殖體深部有一薄層完整的線狀強化(粘膜下靜脈和咽顱底筋膜),少數病例可伴小囊腫和鈣化竈。

③MRI 表現為鼻咽頂後部軟組織彌漫增厚,通常雙側對稱,邊界清楚,位于粘膜淺表、咽顱底筋膜的内側,不累及深層結構,基膜完整,頭長肌完好;T1WI 呈中等信号,T2WI 呈均勻中高信号,與正常淋巴組織相同,增強呈中等強化。

鼻咽部位置結構圖(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10

鼻咽纖維血管瘤又稱青年鼻咽纖維血管瘤、男性青春期出血性纖維瘤和纖維血管瘤等,是後鼻孔鼻咽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腫瘤由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和血管組成,其内纖維組織成分多則腫塊較硬,血管成分多側較軟。腫瘤較小時多為橢圓形,增大後呈分葉或不規則狀,基底廣,無包膜,易沿顱底諸管孔縫隙向翼腭窩、颞下窩、顱内、眼眶、鼻腔和鼻窦等發展。本病雖屬良性,但部分生物學行為似惡性,如具有侵襲性生長方式和手術不易完全切除。

Chandler 分期:分四期,I 期腫瘤局限于後鼻孔鼻咽部;II 期腫瘤擴展至鼻腔和(或)蝶窦;III 期腫瘤擴展至上颌窦、篩窦、翼腭窩、眼眶和(或)頰部;IV 期腫瘤侵入顱内。

MRI 表現:腫瘤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信号改變類似血供豐富的血管瘤,T1WI 呈中低信号,T2WI 呈中高信号,纖維組織豐富區呈低信号,因此多呈高低混雜信号,多數腫塊内可見流空血管影。增強掃描多呈顯著不均勻強化。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