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懷疑這次面臨的經濟危機會否讓文明發生倒退,于是開始抱一種“躺平到末日”的心态,宣揚囤一些“戰備物資”,混一天算一天。這種想法貌似躲開了被割韭菜,但人生的坑不僅是當韭菜那麼簡單,更多的是讓自己處于被動。
從概率上講,末日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微軟還說過自己離倒閉還有十八個月呢。然而确定的末日總在不确定中到來,這也符合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末日的方式和末日到來的時間,你最多隻能說準一個,而不能兩個同時說準。
像經濟危機對社會的影響這種事,潛在的後果越嚴重,我們越猜不到其發生的方式和時間,如果大家都說大難臨頭,實際的後果往往沒那麼極端——就是不讓你猜準。
這同樣适用于台海局勢……你懂的,這裡不說了。
我們沒必要為了一個極端的可能性,去讓自己陷入極端的被動(躺平或破罐破摔),這是不理智的。既然困難都是人搞出來的,那麼解決方案也必定是人想出來的,隻要人還在,辦法就在,隻要思想不滑坡……請接下句。
所以老美不是作死嗎?隻要中國人還在,就有辦法弄它。
經濟上所有重大問題的根源,在于美帝——或是西方——建立起的“接盤式邏輯”,也就是經濟繁榮必須有賴于接盤俠的存在。要真正擺脫危機,就必須構建一種不靠接盤,也能發展的經濟模式。
在這個資産價值出現結構性分化的時代,“核心資産”的概念顯得尤為突出,就是那種買方加錢你都不想賣的東西。但那種東西幾乎和命一樣重要了,普通人除了剛需房,很難找出自己還有什麼核心資産。況且不是所有人都住在一線城市,如果是四、五線城市的剛需房,那就是純消耗品,不僅賣不動,放手裡也是賠錢貨。
除了健康這種内禀屬性,對常人而言,也就是剛需房能和自己這條命一樣重要,其它任何東西沒了都不影響他活下去。至于精英階級的核心資産,如豪宅、奢侈品,表面上能持續升值,但不見得帶來持續現金流。保值,保到什麼時候?如果想着傳世,就不要想保值,想保值,那你有一天就得變現,哪有絕對保值的人造資産?資産必須有流動性才有抗風險屬性,不然你保值為了什麼。
如果以現金流為标準,它就代表穩定的被動收入,但什麼是收入?一個人的支出就是另一個人的收入,如果社會總支出少了,你怎麼保證被動收入不受影響?
“核心資産”這個概念就是資本圈提出的,并不是老百姓原有的共識,衡量核心資産的價值,就是看其能在多長時間内吸引接盤俠,這個“吸引力”越持久,就越有資格被稱為“核心”。
一段時期内,核心資産也成了一種階級産物和權利象征,可以讓上層得以控制下層、榨取下層,還讓下層趨之若鹜、樂此不疲乃至肝腦塗地。
“大放水”時期,你要先争得核心資産然後成為上層人,但現在,你要先成為上層人,然後才有資格擁有核心資産。“上層人”就是那些能把對他人的優勢轉化為勝勢的人,這樣他就有了對資源的支配權——攫取失敗一方的資源。所以,社會競争壓力越大,越會有“核心資産”一說,資本家鼓勵競争,其實就是在哄擡物價。
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的優勢,或者說,如果他真有“天賦”,他早該發現,沒發現就是“沒有”,這就很難在主業或是副業上做出超出平均水平的成就。況且,無論主業還是副業,其收益背後都是由社會的總支出維系的,沒有支出就沒有生意。至于高端服務的塔尖位置,一般人沒機會擠進去,而腰部位置的投入産出比又不高,費了半天勁,也是手停口停,還不是給銀行打工。
這次危機是個好事,接盤俠越早不接盤,國家就越得早做打算,把精力重心轉移到公共服務的普惠化、實用化上。比如鼓勵生育就要推廣普惠托育,解決養老就要完善社區助老機制,提升人均教育醫療服務水平就要從信息化、制度化、人才培養上下功夫。今後經濟活動中“公共性”的成分會變多,“逐利性”的空間會被限制。
有人會說這還是“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嗎”——“接盤俠”不買賬了這不是市場導向嗎?市場的現狀就是動力不足,國家這麼做恰恰是要拉動市場,不然你學美國,你學得了嗎?
雖然這樣會暫時拉低經濟增速,但你看看現在這個局面,就算按照原來的邏輯發展,你的經濟又能好到哪裡去。現在正好趁着全世界都很爛,我們“有目的”地“擺個爛”,也不會很顯眼——原先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我們還不好意思轉型,增速一掉下來還真不好交代,現在正是天賜良機,增速掉下來大家也不會造反,正好用來轉型。
所有這些需要一個建立在“提供”而非“索取”之上的經濟運轉系統,每個價值要素隻有在整個體系之網中才能發揮作用,單獨拿出一塊據為己有,然後轉手賣給接盤俠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人的雙手能創造價值,但是砍下來就一點用沒有了一樣。這樣就讓經濟擺脫了“接盤俠”模式,并給予人安全感、價值感和抗風險力,有了這些保障,人們才有動力去創造、去消費、去生育、去信任、去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