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旗人就是滿人,滿人就是旗人。
其實,這是個認知誤區,旗人不僅僅是滿人,還包括部分蒙古人、漢人。
明朝末期,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原本為東北建州女真部首領,為報明廷殺父之仇,率部起兵反明,在統一東北、外東北女真諸部後,将女真族人統一編為軍政民合一的八旗組織,平時組織全民遊牧、農耕生産,戰時出征為軍,全民皆兵,初以該組織所舉旗幟顔色劃分為黃、藍、紅、白四旗,勢力逐步擴張後,又增加鑲黃、鑲藍、鑲紅、鑲白四旗,以旗幟鑲邊以故得名。
努爾哈赤于今遼甯省新賓縣赫圖阿拉城建國号大金稱汗,大清帝國後追認為太祖皇帝,為區别于宋朝時女真人所建的大金國,故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之子、清太宗皇帝皇太極,意欲繼承父志,擊敗日薄西山的大明帝國,武力進軍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為避免前朝曆史上大金國滅亡北宋、侵迫南宋所緻的漢人仇大金、恨女真心理,爭取漢人的支持扶助,因而将大金國号更名大清國,并将女真族改為滿洲,因而其八旗組織稱為滿洲八旗。
但是,大清本欲進軍關内,入主中原帝國,一統天下,僅靠10餘萬滿族人,抗擊龐大數量的4億漢族人,顯然力量有所不足。
于是,大清謀劃對骁勇善戰的同為強悍“馬背民族”蒙古人,采用“大棒 胡蘿蔔”的戰略,在戰争武力征服的同時,加上又打又拉、世代聯姻的手段,将蒙古人聯絡發展為可靠盟友,編為内蒙古八旗,增加軍事力量,進攻明帝國,并衛護北疆,免除後顧之憂,現在地圖上内蒙古的正藍旗、鑲黃旗等行政建制既是其曆史遺留産物;因而,旗人包括部分蒙古人。
但可是,應對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大清仍然感到力量還是不足,于是,又将收降的漢人軍隊,編為漢軍八旗,所以,旗人包括部分漢人。
後來的曆史實踐證明,大清軍進入山海關,征服擊敗“闖王”李自成,南下追殺大明朝殘餘勢力,及苟延殘喘的南明政權,主要是以漢軍降将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等統領的漢軍為主力,因此,吳、尚、耿、孔等漢軍降将,非滿蒙人而破例得受大清帝國的王爵封賞。
免責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