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5-04 12:46:09

缶是一個漢字,讀音為fǒu,亦作缻,大腹小口,有蓋。也有銅制的,也用于盛流質食物,源自同形陶器。這裡的缶是指尊缶,而不是浴缶。古人用缶多是陶質。考古發掘發現,隻有較大的少數墓中才有青銅缶。《說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經節,象形。”可見,青銅缶的祖型當是陶缶。

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歌。象形。——《說文》

盎謂之缶。——《爾雅》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古老的樂器缶)1

著名的“擊缶”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于是秦王不怿,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禦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從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樂,難為高雅正統之聲,隻會擊缶為娛。

讀過《三字經》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的人都應該知道“金、石、土、革、絲、竹、匏(páo)、木”,合稱八音。說的是制作樂器的材質。按照這個劃分,缶、埙是土類樂器。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古老的樂器缶)2

鎏金銅缶(上海博物館)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已經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較多的都是青銅“缶”。

李斯在《谏逐客書》中提到:“夫擊甕叩缶、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适觀而已矣。”

可見,在秦始皇那個年代,秦國風俗上已經認為擊甕叩缶俗氣了些,上不得台面——不得不提的就是,當時筝也是很俗氣的東西,也是被淘汰的對象。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古老的樂器缶)3

《擊缶圖》

《擊缶圖》軸,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張宏繪,紙本,設色,縱42.8厘米,橫59厘米。 本幅落款:“己卯秋日,張宏寫。”钤“張宏”朱文、“君度氏”朱文印,有沈颢題詩一首。己卯年為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作者時年63歲。 圖繪村邊平坡,老樹幾株,一人擊缶,一人起舞,男女老少多人圍觀。構圖疏朗,用筆率意簡放。樹石僅用闊筆草草寫出,人物線條迅疾多變,突出了坐、立、蹲、行等不同動态,筆簡意赅,神完氣足。此圖将鄉間民衆娛樂生活的瞬間刻畫得活靈活現,淋漓盡緻。

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龛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有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渑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圖片中的古樂器青瓷缶口徑40厘米,通高24.2厘米,内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如李斯《谏逐客書》有“擊甕叩缶,彈筝博髀”句。其義為,秦國飲宴時,貴族士大夫們往往在喝到半醉時,以擊瓦缶、拍大腿來打拍子而歌。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古老的樂器缶)4

戰國栾書缶

栾書缶春秋戰國時期的盛酒或盛水器,長期以來學術界一般将“栾書”青銅缶作為春秋中期晉國的器物來看待,視之為一件極具史料價值的珍貴文物,現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古老的樂器缶)5

金益榮作品欣賞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古老的樂器缶)6

《梅瓶》

古代樂器缶的簡單的了解(古老的樂器缶)7

查看更多:

金益榮:文房第五寶 水丞

金益榮:知否知否,投壺與貫耳瓶

點擊“了解更多”百科、古籍、超高清書畫......你想看的都在這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