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演奏人員看指揮?做過樂隊的演奏員都清楚,合奏不比獨奏,定要消除一己個性而融入集體但好的交響樂團卻要有自己的個性或風格某種意義上,指揮就是這個樂團個性、風格的代表,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樂隊演奏人員看指揮?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做過樂隊的演奏員都清楚,合奏不比獨奏,定要消除一己個性而融入集體。但好的交響樂團卻要有自己的個性或風格。某種意義上,指揮就是這個樂團個性、風格的代表。
大多數人心目中,樂隊指揮是樂團的主宰,集(強)權的化身,事實也基本如此。指揮集權緣由,要從兩方面來說,一是指揮這個角色在樂隊中被天然賦予某些功能,二是指揮個人要具備一定的才能及魅力。
指揮在樂隊中的功能一目了然。瓦格納曾說:“指揮的責任就是總能正确地指示拍子。”這不是廢話,給出正确的拍子,确是指揮首要的功能,但還遠遠不夠。他還得精當地诠釋作曲家的作品,并将這诠釋傳達給受衆。他還須成為聽衆視覺與聽覺間的橋梁,正如人們在音樂廳賞樂的經驗,一邊聆賞音樂,一邊觀賞指揮的手勢及身體語言。就指揮的日常工作而言,他要選擇曲目,負責排練,考核并挑選樂手,組織音樂會及參加相關社會活動等等,不一而足。
所以一個指揮要有大能耐才能服衆。他的耳朵應是樂團中最好的,能從百八十人的樂手演奏中聽出一個聲部甚至一個樂手的錯誤;他應該了解作品背後的文化,讀得懂總譜,能從譜面幻化出旋律、和聲、織體等各種音樂效果,并将自己需要的聲音通過樂隊表現出來;他應該熟悉樂隊中的每一樣樂器,包括它們的音色、音域、演奏技術,為的是揚長避短、發揮各自特點;不少指揮還是演奏家,比如巴倫博依姆,他集指揮家和演奏家于一身,往往音樂會上半場他是指揮,下半場他就變為鋼琴協奏曲的獨奏者。
所以指揮在樂隊裡權力很大,說是主宰也不過分。有權力就有脾氣,一般脾氣與權力呈正相關,這有事實為證。有人将指揮分成上十種類型,有關“脾氣”的指涉幾乎就占了一半,如暴君型、易燃易爆型、教父型、控制狂型等等,每種類型都有代表性人物。
這樣情況下,有哪個樂手會自讨沒趣要求指揮來點民主呢?指揮集權當然有自己的理由。作曲家、指揮家布列茲就說過:“指揮必須強力推行自己的意志,不是用強迫的,而是必須有能力說服人們同意你的觀點。”樂評家湯姆·瑟維斯說得更直白,雖然今日大多數指揮家會自稱民主,但這顯然不真實,至多隻能是妥協後的民主。以柏林愛樂為例,其樂手個人色彩都很強,如果沒有一個意志中心,人人隻能各行其是。
但曆史地看,樂團指揮還是越來越民主了。這一方面是時代風氣使然,民主是個好東西,即便在音樂世界裡亦玩得轉。此外,那種擁有帝王般權威的指揮畢竟越來越少。目前還在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就讀的後起之秀金郁礦道出新生代指揮的想法:不追求指揮強權,與樂手平等對話。他崇尚卡拉揚的繼任者阿巴多的民主做派,“他在柏林愛樂排練時會刻意制造混亂,讓不同的意見冒出來,大家争論一番後,出來的聲音更漂亮了”。
事實上,當下越來越多國際知名的年輕指揮家如哈丁、杜達梅爾等,也在向已故的阿巴多大師的做法靠攏,指揮不再尋求對樂團的主宰,而逐漸演變成合作者模式,尊重樂手的意見,不搞一言堂。他們相信,一個音樂共同體,隻有當所有成員都發揮出積極能量時,才最有活力和效率。
(作者梅明蕾 媒體人,愛樂者,讀寫駁雜。)
【北京:汪宇瑾】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