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的高收入經濟體衡量标準取決于人均GDP。圖片來源:pexels
文 | 王明遠
當地時間7月2日,在瑞士日内瓦總部舉行的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第68屆貿易和發展理事會上,195個成員國一緻通過,将韓國的地位從原來的“發展中國家集團”升至“發達國家集團”(即B集團)。
這标志着韓國完成了一系列關于“發達國家”的“國際權威認證”,徹底撕掉了“發展中國家”标簽。
上世紀末韓國就已跻身“發達國家”
關于發達國家評定的标準,目前最為人們所知的有四個:第一個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身份。目前OECD共有38個成員國,韓國從1996年起加入,是亞洲僅有的三個成員之一。
第二個是世界貨币基金組織的發達經濟體,包含39個國家和地區,韓國是亞洲7個成員之一,從1997年開始被列入名單。
第三個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指數(HDI)極高國家,HDI包含平均壽命、受教育年限和人均國民總收入三個維度,0.8以上被視為極高國家,截至去年有68個國家超過0.8,韓國于1999年成為人類發展指數極高國家,目前指數為0.916,排名第23位。
第四個是世界銀行的高收入經濟體,它的衡量标準是不斷上浮的,初始是人均GDP6000美元,2004年提高到1萬美元以上,目前的門檻是12696美元,包含82個國家或地區,這也是所有發達标準中門檻最低的一個。韓國是1999年達到上述标準,目前排名第26位。我國也有望在五年内跻身世行高收入經濟體名單。
另外,經濟學界還有一個權威經濟社會指數,以及清廉指數等指數的綜合加權平均測算,可以更全面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
根據這個綜合指數,韓國完成發達程度為72%,排名全世界第25位,稍低于美國的76.8%,高于意大利的69%。所以,從上世紀末,韓國就已經确定無疑跻身為發達國家,并獲得全世界的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隻是聯合國的分支機構之一,而同屬于聯合國常設機構的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早就将韓國列為發達國家。
因此,此次将韓國确定為“發達國家”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一些媒體稱“聯合國認定韓國為發達國家”,這個說法其實很不準确。
韓國總統文在寅。7月6日,他表示,韓國國際地位變更,“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圖片來源:新京報網
韓國為何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這次會議的最大看點實質是:這是1964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成立以來,首次将一個“發展中國家”升格為“發達國家”。
這說明,半個多世紀以來,随着科技進步和全球化,雖然全球湧現出幾十個發展成就頗為不錯的新興經濟體,但是隻有幾個東亞經濟體成功實現了由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到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轉變。
而曾經有過非常不錯發展成績的拉美、東南亞四小虎和多數蘇聯東歐國家,都最終未能完成這個過程,掉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可見,成為發達國家是個艱難複雜的過程,這也給我國未來發展轉型提供某些警示和經驗。
為什麼以韓國為代表的幾個亞洲經濟體能夠完成向發達國家的華麗轉身呢?從發展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他們有以下幾個共性:
第一,通過持續的工業化以實現現代化。
全世界所有真正發達社會都是工業化社會。這也是OECD等最權威發達經濟體評選,從來不認可海灣石油富國是發達國家的原因。
一個社會工業化的曆程,也是全方位現代化的曆程。隻有通過工業化才能實現社會生産組織能力、管理水平、人口素質的系統現代化;沒有經過這個過程,不可能跨越現代化的曆史峽谷。
所以,大家到沙特等石油富國旅行,往往會有很多魔幻的感覺,一方面有全世界最奢華的建築、最密集的豪車,但是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服務很差、人口素質平平,可以說“窮得隻剩下錢”。
韓國首爾夜晚街景。圖片來源:pixabay
第二,在初步工業化之後,實現了經濟和社會制度的現代化,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并且實現了社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反觀那些進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在這兩方面都做得很欠缺。因此,隻能實現本國資源要素或外國資本紅利帶來的初步的、粗放型的工業化,而無法創造持續發展動力,實現内生型、高質量的發展機制。
我國“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接連強調“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無疑是精确地把握了時代脈搏,成功促進了我國經濟從高速度到高質量增長轉變。
第三,從社會文化土壤上看,發達經濟體都是極其重視教育文化、“理性主義”主導的社會。
二戰後,有機會邁入發達社會門檻的,除了原有的西方國家外,無外乎在兩個區域:一是東亞儒家文明地區,二是猶太文明的以色列。
為什麼現代化發生在這兩個地方?因為這兩種社會的文明都極其重視教育,崇尚勤奮、節儉。
人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些文明特質,決定了這些地方可以有高素質勞動力,使他們獲取了發達國家産業轉移的機會;節儉的傳統,也有助于完成資本積累,實現持續的工業化,而那種私人和政府财務紀律比較差的國家,隻能實現間斷性的發展,很快就會陷入債務困境,從而失去進一步工業化的動力。
韓元。圖片來源:pixabay
韓國政府于1960年開始經濟現代化的探索,但是站在那個時間節點來看,這個國家人多地少、資源匮乏,地理位置不怎麼優越,戰争的創傷也還沒有被完全醫治好。
要論基礎和條件,韓國既比不上阿根廷、烏拉圭、巴西等拉美國家,也比不上殖民帝國留下豐厚遺産的印度、南非等國。然而,幾十年後韓國笑到了最後,成為為數不多的飛躍龍門者之一,其成功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和學習。
而這些經驗,實質上也正是前述提到的發展中國家跻身發達國家的幾點共性,這也值得我國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借鑒、學習。
□王明遠(财經專欄作家)
編輯:徐秋穎 校對:李立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