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

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05:51:26

曆經40年,昔日廣東惠州一個生産磁帶的小廠已經成長為一家具有全球競争力的科技集團,業務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橫跨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三大核心産業。

最新财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TCL(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152.4億元,同比增長89%;淨利潤107.2億元,同比增長460%。

“全年整體應該過了世界五百強的門檻了。”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表示。

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1

李東生與TCL的成長息息相關,他被公認為TCL的靈魂人物,掌舵者。也正是在TCL這個舞台,李東生完成了從一名普通職員到一位企業家的蛻變。

在TCL數位高管眼中,這位老闆 “拔得高 ,沉得深”,既有對行業和公司前景的前瞻性,也有推倒重來的決斷力—— 更有魄力,帶領企業走過 40年的曆程 ,曆經5次變革 。

李東生1957年出生于惠州東江邊,因此得名“東生”。1978年,高考恢複,上百萬青年如過江之鲫般湧入剛剛打開大門的大學,李東生進入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無線電專業,同時的還有陳偉榮和黃宏生,三人日後分别創辦了TCL、康佳和創維,被譽為“華工三劍客”。

1982年,大學畢業的李東生放棄了體制内分配的工作而選擇加入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這便是TCL的前身。從此,李東生和TCL緣定終生,掀開了中國企業發展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幕。

探索産權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1992年TCL初具規模,很多外企也相繼進入到中國,市場環境大變,很多個體戶、小企業逐漸被淘汰。

1996年,39歲的李東生接過帥印,出任TCL集團董事長,彼時的李東生已經意識到,随着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公司要想更進一步發展,必須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于是,TCL開始學着做預算、做品牌。

1998年,在李東生的帶領下,TCL做了第一輪的變革創新,主要是學習通用電氣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的管理方法。

“勇于變革才能以新換舊”,被譽為“全球第一CEO”、執掌通用電氣20年的傑克·韋爾奇的這句話被李東生不斷引用,似乎也是多年來他身體力行一個變革者人生的最佳注腳。

李東生後來回憶,這一輪變革創新支撐了公司的快速發展,“如果以增長率來講,90年代是TCL曆史上發展最快的”。這一階段一直延續到2001年,以TCL成為“電視大王”“手機翹楚”作為标志。

過去40年,曾是地方國企的TCL通過幾次股權改制和制度變革,激發了企業内在的發展動力,成為其走向成功的關鍵要素。

1996年以前,TCL還是個地方國有企業。搞活體制機制,是國企改革的難題之一。

1997年,TCL開始嘗試體制改革,李東生做了一個為期5年“授權經營,增量獎股”的企業改制方案,得到了惠州市委、市政府的批準。以李東生為代表的經營團隊在完成考核指标後得到的利益不能立刻兌現,要轉成公司股份。

1997年至2001年五年的授權經營,TCL的銷售收入增長了3倍,利潤增長了2倍,品牌價值增長了4倍,實現了由地方小企業向中國消費電子領先企業的曆史跨越。

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國有資本要逐步從競争性領域退出。台下,作為黨的十六大代表的李東生聽到這番話後,暗暗萌生出下一步企業體制改革——集團整體上市。

2004年1月,TCL集團實現集團整體上市。

通過實施管理層持股等體制改革,産權改革的紅利不斷釋放,同時也為李東生團隊大刀闊斧地參與市場競争掃清障礙。而這種制度上的優勢,在日後企業遇到經營困難時,作用格外明顯。

涅槃重生,邁出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向世界敞開了大門。

技術出身的李東生認為,技術創新是企業發展源動力,科技是無國界的,消費選擇也是無國界的,不到全球化舞台鍛煉,倒逼自己的能力,别說成為世界級企業,就是守住本土市場也是困難。

日本電子信息産業的發展也驗證了一點:但凡大企業都是全球化企業,固守本土的都已萎縮成了專業性或者配套支持性的公司。

李東生對TCL的期望顯然是到一個更大的舞台。

2004年,李東生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力排衆議,主導TCL先後并購了傳統CRT(顯像管)電視鼻祖,生産出世界第一台彩電的世界500強企業法國湯姆遜的彩電業務,以及另一家世界500強企業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

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2

這兩宗并購直接把TCL推到了國際舞台。TCL也邁出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的重要一步。

李東生的個人聲譽在當年達到頂峰,他登上了《财富》雜志封面,被授予年度“亞洲最具影響力的商業領袖”稱号,還被美國《時代》周刊等媒體評為“200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

然而,就在李東生光環加身的同時,一場LCD(液晶顯示器)技術發起的革命,正在悄然颠覆CRT原有的龐大市場。

2000年左右,日本、韓國廠商就已經在研發LCD技術。2004年,擁有“超薄”、“高清”等賣點的LCD電視一經推出,便迅速占領市場。傳統CRT廠商遭到嚴重沖擊,擁有CRT技術專利最多的湯姆遜瞬間失去了競争力,重金投入該項技術的TCL也未能幸免。

同時,作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先行者,TCL跨國并購後的整合問題也撲面而來,對歐洲法律、文化、風俗以及市場的了解,TCL都面臨重大挑戰。

2005年,即李東生的第四個本命年,TCL并購來的兩家企業出現巨虧,公司遭遇了20多年來的首次虧損,損失高達9億元。

2006年,TCL繼續巨虧。2007年,TCL被戴上ST,昔日的明星企業成為衆矢之的。《福布斯》中文版将那一年“中國上市公司最差老闆”第六名直接留給了李東生。

從頂峰突然墜入谷底,陷入困境的李東生,半年時間暴瘦20多斤。那段日子,他甚至要靠安眠藥才能入睡。

但一個企業家的堅韌往往要在逆境中才能發揮得淋漓盡緻,李東生沒有被擊垮,而是實現了涅槃重生。

2006年,針對TCL集團的困境,李東生在内部論壇發表了《鷹之重生》反思文章,深入探讨了國際化失敗的原因及如何絕地重生。

文中指出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但在40歲時,它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要麼等死,要麼經過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完成蛻變。

借用鷹在40歲時脫喙、斷趾、拔羽以獲重生的故事,李東生号召TCL全體員工團結一心應對危機,共同推動組織流程和企業文化變革,堅定推進國際化企業戰略的決心。

多年走過來,在目前整個TCL業務中,有50%銷售收入都來自海外市場。

在新冠疫情經濟衰退,貿易保護主義等諸多因素影響下,作為一家中國的制造業公司,海外業務反而保持了增長,TCL身上的全球化标簽愈發明顯。

實業報國,掌握制造端話語權

李東生選擇無線電專業,是因為高中班主任曾說過“學理工科能投身實業,建設一國之基礎”。後來李東生手握多家上市公司,也始終未脫離實業。

從最早的磁帶起家,到電話機稱王,再到做電視、手機雄踞榜首,最後從to C領域轉到to B領域,押注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40年裡,TCL一直在實業中穩紮穩打。

2000年以後,液晶顯示技術興起,日本品牌電視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下降得很厲害,而韓系企業增長得很快。在李東生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韓企擁有上遊的顯示屏資源。彼時,中國的顯示屏幾乎都要進口,而整個産業鍊的利潤也主要在上遊。

“日韓企業正是憑借上遊液晶面闆技術和産業能力,才能在全球液晶電視市場上大展拳腳。”因此,李東生把第二步棋落在了液晶面闆上。

2009年,TCL與國資背景的深超科技合資成立深圳市華星光電公司,新建第8.5代液晶面闆生産線,從終端業務拓展到核心基礎技術。這是深圳建市以來的單筆最大投資額工業項目。

華星光電的發展,被評價為“中國液晶面闆産業的史詩性崛起”。連續10年,累計在華星光電項目上的投資額超過2400億元。

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3

不負衆望的華星光電,成為了TCL業績最重要的增長引擎 ,被稱為TCL的“利潤奶牛”。從2011年投産後連續盈利10年,2020年TCL科技 60 %的營收都來自于此。而且,華星是全球顯示面闆行業内唯一一個從投産到現在,沒有出現過年度虧損的企業。

有人說,這一次,TCL“賭”對了。

然而,李東生并不認為這是一場“豪賭”,這看似冒險的孤注一擲,除了破釜沉舟的勇氣、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背後也有轉型的考量以及托底的準備。李東生坦承,在做決定的過程中是反複論證,華星的建設方案也經曆幾次來回。

2020年,TCL華星在TV面闆市場份額提升至全球第二。量子點技術的專利數量目前在全球排第二,僅次于三星。TCL終于在半導體顯示LCD領域做到全球領先。

研究機構評論說:“通過華星光電,TCL已成為國内唯一一家打通彩電産業鍊的企業,從此,中國彩電企業徹底擺脫過往電視成本受制于上遊廠家的局面,從産業鍊上遊層面掌控了電視市場價格話語權。”

在半導體顯示領域站穩腳跟的TCL,并沒有滿足于現狀,企業發展的第二賽道随後被提上日程。李東生提出了面向未來5年的“全球領先戰略”。

2019年,TCL得知中環集團要混改。中環的核心是中環半導體,它的主要業務是半導體光伏及半導體材料。從産業經營邏輯來講,和華星的半導體顯示很相像。同時,李東生認為在經營管理能力方面是可以輸出的,于是新的産業賽道瞄準了中環半導體。

競标中環的前一夜是攸關TCL 未來10年業務方向的夜晚,李東生通過電話會議,拍闆在現有競價基礎上再加價5億,隻為一舉拿下。當時公司的經營效益并不算強勢,但是要實現“全球領先”,這是必須要走的路。

2020年7月15日,TCL以125億元拿下了中環集團 100%的股權,這家擁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老國企”完成改制,成為TCL旗下的公司。

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李東生的眺望與抉擇)4

如今,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和半導體材料乃至芯片産業,才是如今TCL身上最重要的标簽。

為了确立了TCL的“科技”核心戰略,2020年1月13日,TCL集團發布公告稱,将公司的名稱從“TCL集團”更改為“TCL科技”。

直到今天,和李東生為同窗的昔日彩電大佬黃宏生、陳偉榮都已退居二線,而他還堅守在制造業的前線,堅守着他的實業報國夢。

為進一步加強生态布局,9月9日,TCL宣布未來5年将投入超過200億人民币,圍繞智能終端、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三大核心産業賽道,在半導體功率器件、半導體芯片設計、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前沿領域加大投資。

一生一事

從改革開放初期初試合資企業,到把握時機進行國企改制,再到“走向全球”,建立起在制造端的話語權,李東生帶領下的TCL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制造企業變革的縮影。在中國當代企業發展史的坐标系中,都有其顯著位置。

1997年,李東生曾被推薦為惠州市副市長候選人,但他拒絕了。他說“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TCL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TCL的發展之路并非一番風順,面臨的挑戰并不比任何一家企業少,但每每都能成功涉險過關,從諸多的競争對手中脫穎而出。

李東生總結其背後的核心動力為“變革創新,超越自我”、“放眼世界,征戰全球”和“戰略牽引,堅韌不拔”。

過去40年,TCL的發展依次經曆了搶占先機、敢想敢闖的十年;建立現代企業體系,實施多元戰略的十年;大膽開展國際化經營,從中國走向世界的十年;開辟第二發展曲線,企業轉型升級的十年。

展望下一個十年,李東生稱:第一個目标是全球領先,在半導體顯示、半導體光伏、智能終端這三個産業領域裡面做到全球領先;另外,争取培育出2個五百強企業,即TCL科技和TCL實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