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個盛大的節日裡,親朋好友相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大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人們過年則一定要吃五辛盤。
何謂五辛盤?這是一個起源于晉代的古老習俗。據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進屠蘇酒、膠牙饧。下五辛盤。”原注引晉周處《風土記》:“元日制五辛盤。”原注:“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是也。”因“辛”與“新”諧音,在新年食用,有嘗新之意,十分應景。此外,吃五辛還是一種健康的飲食方式,随着春天的來臨,陰消陽長,人們食用辛味食物,有助于養陽、調動機體正氣,同時預防季節性疫病。
此後,吃五辛的習俗一直流傳。明代大醫藥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說:“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嫰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春之意。”由此可見,五辛食材并不固定,民間則多為蔥、蒜、椒、姜、芥絲之類的尋常菜蔬,但總體來說,都還是辛味的食物。後來,吃五辛的習俗在時間上有了變化,改在立春時吃五辛,這或許與立春、天氣轉暖有關,而此時,五辛食材比春節時更容易得到。
從唐代起,不僅五辛的食材有了變化,而且其内容也更加豐富,增加了春餅,因此很多地方稱五辛盤為春盤。唐代,吃春盤的風氣甚濃,并成為了宮廷的必備之事。每逢立春之日,皇帝都要贈春盤給重臣的。詩聖杜甫的《立春》詩雲:“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描寫的正是長安、洛陽梅花開時吃春盤的場景。
鬥轉星移,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寓意着喜迎春季、祈盼豐收。至今很多地方尤其是在農村還保留着這一習俗,不過五辛盤的名稱卻逐漸地消失了。
作者:邬時民
來源: 西安晚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