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糖紙衆測」。
多年前在我還是小學的時候,家裡沒有電腦,有時會跑到我爸辦公室去蹭電腦玩,但是當我問我爸電腦怎麼用時,我爸也是一臉無辜。
多年後的今天,我爸依然不會用電腦,但是手機,他卻玩的很溜。
蘋果每每推出革命性的産品,呈現在大家面前的不是一個如終結者一般複雜且令人生畏的形象,而是類似瓦力和伊娃的親切,從圖形界面到指尖觸碰,每一次都将技術宅才懂的東西轉化為一種更為直覺化、有生命觸感的體驗,這就是為什麼老爸學不會用電腦卻學會用手機的原因,當我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聯系到這次AirPods 3的體驗,我也很好奇蘋果是否能再次達到我心目中的那個标準?
• 本次有一些實驗性的評測圖片風格。
• 本文以個人體驗為主,非嚴格意義上的測評,本人非攝影師,更非設計師,諸多不足,多多包涵。
開箱
外包裝純白,耳機本體在留白的視覺中心,産品名稱則放到了次視覺的位置,在包裝側面,整體還是非常簡潔有力。
其他具體産品信息則放在了包裝的最後方。包裝背面提供了上下兩條紙質拉條,可以輕松撕開。
首先除了耳機本體、充電盒(在一起)和數據線之外,就是常規的紙質說明文件,為了響應環保,包裝内的支撐結構也使用紙質材料。
整個包裝質感非常好,充電盒上面的薄膜同時兼具了拉手的作用,方便快速從包裝中取出。
外觀充電盒整體外觀比較精緻,充電盒37.91 克,耳機單耳4.28 克,充電盒尺寸54.4x46.4x21.38mm,份量适中,身形略寬,圓潤的輪廓和隐秘的線條,構成了一種塑料材質中比較純粹且高級的視覺觀感。
從頂部看,沒有任何塗裝元素,直接以材質本身作為主視覺。充電盒表面甚至沒有蘋果LOGO。
純白與周遭的一切都百搭,能很好的融入環境。
充電盒的背面,開蓋轉軸模組的區域為深色金屬合頁,下方則印有同樣灰度的的“Design by Apple California”“Assembled in China”字樣,意思是“蘋果加州設計,中國組裝”,字體應該是排他性使用,這裡就不放出了。背面中心有一枚很淺的配對按鍵。
正面中心為一枚綠色指示燈。正面開蓋處設計有凹槽,便于開啟。
對于這種能忽略其存在有助于減少視覺損耗的、低存在感的充電倉,上面的視覺元素當然是越少越好。
如同水滴一樣的一體感,更容易植入用戶的習慣性意識,同時充電盒的輪廓本身就保持了一種純粹的美感。
充電盒與耳機是一個整體,設計語言一緻。
底部的位置是Type-C充電口。
收納方式為縱向排布,此舉可能是為了最大限度利用内部空間,這其中也包括電池的空間。盒蓋采用磁吸式固定。耳機放入槽位,也是磁吸式固定。
耳機本體是半入耳設計,外觀也與上一代有了些許改變,耳機柄更短,重心更靠近耳朵,佩戴更加舒适,聲學網罩的排布不再是前一代的橫平豎直,有了一個斜角,整個形體類似一個橢圓體,小巧而靈動,讓人聯想到皮克斯電影裡《瓦力》中的伊娃。外觀整體的流體設計更加極緻,入耳部分像水滴,一體感強。
耳機柄底部前後各有圓角條狀抛光面區域,是充電的金屬觸點,後部的這個抛光區域中間有一個孔,應該是麥克風,表面有聲學網罩覆蓋,可降低風噪。
由于取消了光線傳感器,内側僅有一個圓形調音孔,保證音腔内部空氣流通,提升低音效果。耳機柄上标注了LR左右方向。
頂部橢圓區域則為洩壓孔,平衡耳機内氣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耳機機身沒有實體按鍵,說實在的,一直比較讨厭在戴着的時候去按壓耳機,所以凡是沒有實體按鍵的真無線耳機設計都深得我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觸摸式按鍵的方案還可以有效提升産品的防水等級,即便有這些開孔,耳機支持 (IPX4) 抗汗抗水級别。與許多耳機不同,AirPods第三代的按鍵是縱向的,這就需要兩隻手指捏住耳機柄,這個方案可以有效減少誤觸。
總體來說,充電盒的外觀比上一代更接近AirPods Pro的設計語言,風格上更為現代,視覺上更具有穩定感,做工還是保持了前代的水準;而耳機本體則更符合人體工學,更貼合耳廓,比較巧的是,這個更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恰恰也有更高的美感,各種功能性開孔恰恰成為了耳機的點綴元素,這就是喬納森艾維所說的“設計體現的不僅僅是産品的外觀,它與産品是一個整體。”
藍牙連接使用耳機的基本功能無需安裝App,配對智能設備相當簡單,第一次使用時,将AirPods放在所需配對的iPhone或iPad附近,當你開箱後直接翻開充電盒的蓋子(後續的話,需要AirPods 耳機放置于充電盒中并且有電),手機裡就會播放那個産品渲染動畫,從手機的藍牙設備中找到耳機點一下即配對成功(此時提示燈會從閃爍轉為常亮)。
AirPods 第三代依然采用了H1芯片,支持藍牙5.0,有着更穩定的藍牙連接。
實際體驗中,連接穩定性當然是非常好的,沒有斷聯過,和手機相隔兩個房間還能打電話,基本沒有後顧之憂。
我還特意測試了一下遊戲時的延遲,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一般情況下,隻要是蘋果自家設備,即便是對延遲要求較高的手遊玩家都是可以滿足的。
生活體驗AirPods 第3代具備前代甚至AirPods Pro都不具備的一項獨占新傳感器——皮膚識别傳感器。這個傳感器具備什麼高深的技術這裡你無需知道,顧名思義,你隻需要知道這個傳感器能感知是否是與皮膚接觸,這樣如果是放在口袋或者其他非皮膚的地方,會自動暫停播放,這也使得之前的雙光學傳感器在這一代上被縮減成一個,同時識别準确度更高了。
像真無線耳機本體這麼小的東西很容易弄丢,蘋果也盡可能地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目前蘋果給出的最佳方案就是在“查找”app裡有了更明确的遠近範圍,先确定大緻方位,然後在使用播放聲音确定更準确的位置,并且在超出範圍之前,會有專門的分離感應提醒。
佩戴感受上,半入耳雖然更不容易産生悶熱的感覺,但是要是長時間佩戴依然會出現疲勞和出汗的感覺,我給我媽戴了九分鐘她就不想再戴了。雖然耳機柄更短使得佩戴相對更穩固,但是半入耳相比AirPods Pro的入耳式又降低了穩定性,所以很難說AirPods相比AirPods Pro是更穩還是更容易松脫,但是相比上一代AirPods佩戴應該更穩一些。戴緊後一般的慢跑還是不會脫落的,用戶可以放心,但是像在坐車或者飛機或者床上倚靠着,頭部不斷翻動也可能使得耳機不經意松脫,特别是考慮到耳機本身壓迫感不強,很容易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丢失耳機。
聲音之前AirPods Pro上才有的“定制的高振幅驅動單元"和“定制的高動态範圍放大器”這次AirPods 第3代也用上了,對于低音和高音的表現都有更多優化。
同時還有AirPods Pro才有的“自适應均衡”,顧名思義,百度一下大緻的原理就是通過内置的麥克風計算不同耳道形狀,以及不同佩戴方式的聲洩漏,來動态調整EQ。使得不同人的耳道和不同佩戴方式在耳膜處收到的頻響曲線都是一緻的。如果你看不懂也不要緊,你隻需知道它會根據每個人的耳朵特質,給你專門調試音質,這賦予了聲音生命般的彈性。
我去年最喜歡聽的一首歌《Closer(80s Remix)》,這首歌曲由于是根據Halsey的歌曲二次創作,Apple Music裡目前未收錄,網易雲音樂可以收聽。聽了這麼多年的流行樂,逐漸喜歡聽一些80年代的懷舊風格,迪斯科舞廳既視感和磁帶底噪以及電子樂的鼓點,很有韻味,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播放音源的緣故,聆聽時感覺鼓點下沉不太有力道。
《馬戲之王》和《愛樂之城》的金牌制作團隊今年又貢獻了一張不錯的電影原聲帶,就是這首來自經典音樂劇改編的電影《緻埃文漢森》裡的《Only Us》,這是電影中埃文漢森被心愛的女孩表白時候唱的曲目,聲線非常地細膩溫柔,旋律婉轉動聽,這也是這張專輯裡我最喜歡的一首,也許因為自己也有相似的故事,同時樂曲本身就非常好聽,我真的很想用“音頻共享”功能分享給喜歡的女孩,隻是這個功能目前還用不上。Apple Music收錄了這張專輯并且支持杜比全景聲,使用空間音頻仿佛置身于舞台劇現場,Ben Platt在悲傷、緊張、焦慮、崩潰,内疚時候表現出的各種細膩語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還原,用AirPods聽舞台劇原生帶真的非常适合。
那麼什麼是空間音頻呢?相信你也有過如此感受:同樣的一首歌曲,在音樂廳現場聽和在耳機中聽感受是不同的:耳機中聽來平淡,現場卻充滿感染力,除了聲音的振幅,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四面八方傳來聲音的多維度,如今這種不同方位的聲音在耳機中也得以模拟,這樣就可以“無中生有”創造一個獨享的音樂廳或劇場,而這就是:空間音頻。
空間音頻作為主打功能之一,想必蘋果在上面傾注了非常多的研發實力和打磨,并且寄予厚望。那麼是否做到了我文章開頭所說的一種更為直覺化的體驗呢?
首先從原理上來看:我們之所以聽到聲音的方位,是因為生命進化出的辨别聲音細微差異的能力,我們有兩隻耳朵,而兩隻耳朵聽到的聲音不一樣,産生了兩種差:一個叫做時間差,另一個叫做聲級差。這種差通過不對稱的耳廓進一步區分,就可以辨别左右前後和上下的三維關系,從而定位聲音。
過去的耳機,隻能做到雙聲道立體聲,隻有左右方向的差異,這種感受是反直覺的。而以空間音頻為代表的計算音頻技術,通過更豐富的傳感器以實現讓我們的雙耳還原聽聲辨位的能力,如果耳機中有陀螺儀,可以感受到我們頭部的晃動,計算音頻技術就可以判斷出我們雙耳和屏幕的相對位置,然後在我們的兩耳中播放出不同時間差、聲級差的聲音,甚至模拟出耳廓反射的效果。這種計算是一種模拟,會和手機屏幕的位置匹配起來,讓我們誤以為,聲音永遠是從屏幕的方向傳過來的。
理論上的設想,和創造出量産的消費品不一個級别的難度,而産品的實際體驗往往說明了一個公司的執行力,前面提到的時間差和聲級差是一個非常微小的概念,需要機器精準還原,還要考慮陀螺儀存在的誤差以及信号延遲等因素。但當我第一次打開空間音頻的開關,我的疑慮打消了,那種感受是無法言喻的,隻有體驗過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這樣一項功能,通過聆聽愛範兒、方浩然和池志成專為空間音頻制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國粹《口技:三聲萬物》能非常直觀的體驗到空間音頻的魅力,蟲鳴鳥叫,蛙聲犬吠,我仿佛感受到晨光穿透薄霧的寒、傍晚炊煙微醺的味道、萬籁俱靜時草叢裡的動靜變得清晰,他們不是遠觀博物館櫥窗中平面的畫卷,而是通過一道聲音的門扉,進入一個全新而陌生的空間,捕捉着真實世界的神韻。
而這一切,都收藏在一副小小的耳機中。
觀影體驗同樣出色,AirPods随着頭部的移動,聲音始終指向顯示終端,而在播放支持杜比視界的視頻,視聽體驗更加震撼,觀看B站的杜比視界演示片,随着屏幕上顯示的聲音穹頂上的發生源的不斷移動,閉眼都能感到聲音的移動軌迹,這不得不說是很神奇的體驗。然後還專門體驗了一下維倫紐瓦的《沙丘》中“離開卡拉丹”片段,效果比之前用移動設備看要更加立體。目前微博和bilibili、騰訊視頻等第三方App均已支持以 5.1 聲道、7.1 聲道和杜比全景聲錄制的視頻内容。
雖然對其技術有所了解、對蘋果的産品有所預期,但是在實際體驗後還是驚訝于如何将這麼神奇的體驗放置在如此小巧的設備中,如果讓二十年前的人戴上這副耳機,他一定會驚呼這是魔法。可以預見,以更強的芯片為基礎、AI算法作為紐帶、更敏感的傳感器作為人的第二器官,是真無線耳機乃至智能穿戴的未來。
體驗中的一點小細節:
AirPods 第3代的耳機電池容量官方沒有給出,官方給了更為直接的使用數據:單次充電聆聽時間最長可達 6 小時 (啟用空間音頻時最長可達 5 小時),單次充電通話時間最長可達 4 小時,配合充電盒聆聽時間最長可達 30 小時,通話時間最長可達 20 小時,以上這些數據均優于AirPods 第1/2代和AirPods Pro。耳機本體在充電盒中充電 5 分鐘即可提供大約 1 小時的聆聽時間或大約 1 小時的通話時間。
我的實際體驗中,白天下來大約剩餘20%。
這款充電盒還支持各種QI認證的無線充電器來充電,并且支持Magsafe以及快充,我平時吃灰的無線充有福了,給手機充電嫌慢,但是用在真無線耳機就剛剛好。
缺憾
(iPhone拍攝,iPad後期)
在蘋果公司面前提“缺憾”是一件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特别是遇到AirPods這種取得成功的産品,我仔細體驗了很久,可能目前我覺得AirPods最大的問題不是以這款産品為前提去考慮,而是下一代還能做些什麼?我想可能的幾個方向有:更精準更好用的防丢,更舒适的佩戴,更好的音質,加入降噪,當然還有一個全新的傳感器帶來更多音質的維度……總之,蘋果需要展開更多想象、更多試錯。
總結去年讀了《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原理》這本書的開頭,“規則說:‘你必須按這種方式做。’原理說:'這種方式有效……而且經過了時間的驗證。'兩者有着本質的區别”,許多産品更多的是在複制成功的經典産品的模式,而對一款經典産品所遵循的原理知之甚少。急于求成,缺少經驗的設計師往往遵從規則;離經叛道、非科班出身的設計師破除規則,而藝術家則精通形式。
革命性的産品并不是真正地叛逆、憤世嫉俗,它反對的僅僅是公式,但遵循永恒、普遍的形式,一旦掌握了這種形式,一個人乃至公司就有源源不斷的創造力。
而AirPods幾乎完美遵循了一種蘋果特有的形式,從非常貼合使用習慣的操控交互方式、到空間音頻,自适應均衡,這些直覺化的技術構思并且貫徹執行,最終引領了AirPods被普遍接受。
我相信,僅僅掌握技術的公司并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那些把材料雕琢成鮮活的個體、賦予其生命的柔軟與生動、并與你産生情感羁絆的公司,恐怕能更深入我們的生活和心靈。
全文使用總共兩千塊的相機 鏡頭拍攝,所有圖片使用iPad後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