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美國發動哪些戰争?美國《外交政策》網站8月29日發表題為《為何戰争開始容易結束難》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外交政策》專欄作家、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M·沃爾特文章稱,發動戰争會釋放出難以預見或控制的強大政治和社會力量一旦釋放出戰争惡犬,誰最終被咬,就不得而知了但幾乎百分百可以确定的是,它需要的時間會比想象的長得多,付出的代價也會比想象的高得多全文摘編如下:,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近二十年美國發動哪些戰争?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8月29日發表題為《為何戰争開始容易結束難》的文章,作者是美國《外交政策》專欄作家、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M·沃爾特。文章稱,發動戰争會釋放出難以預見或控制的強大政治和社會力量。一旦釋放出戰争惡犬,誰最終被咬,就不得而知了。但幾乎百分百可以确定的是,它需要的時間會比想象的長得多,付出的代價也會比想象的高得多。全文摘編如下:
我要寫一篇專欄文章,講述一個簡單事實:“發動一場戰争要比結束它容易得多。”
由想象和錯覺推動
這種現象屢見不鮮。正如傑弗裡·布萊尼在他的經典著作《戰争起因》中所描述的,過去許多沖突是由“對即将到來戰争的想象和錯覺”推動的,尤其是認為戰争會速戰速決,代價低廉,而且會帶來決定性勝利的想法。
1914年8月,歐洲各國走上戰場,聲稱士兵們會在聖誕節前回家,他們完全不知道直到1918年聖誕節才能踏上預想中的回家路。1980年,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侯賽因也抱有同樣的幻想,認為1979年革命讓伊朗無力抵抗伊拉克的攻擊。由此引發的戰争持續了八年,這兩個國家遭受了數十萬人死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才結束戰争。
即便是極其成功的軍事行動也通常不會很快取得勝利,而是會陷入無休止的困境。1967年的“六日戰争”持續了不到一周時間,但它沒有解決以色列與其鄰國之間根本的政治問題,而隻是為代價更大的消耗戰和1973年的“十月戰争”奠定了基礎。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在軍事上幾乎完全成功,但由此對黎巴嫩南部的占領持續了18年,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導緻了真主黨的成立,并為幾場代價更高的沖突埋下了伏筆。人們将很難找到比1991年“沙漠風暴行動”更成功的軍事行動,但在伊拉克軍隊被趕出科威特後,薩達姆仍保住了權力,而美國最終在伊拉克上空的禁飛區巡邏,并在之後10年不時發動空襲。
美國2001年在阿富汗和2003年在伊拉克取得的初步成功被證明完全是泡影。這兩場打擊具有驚人複原力和影響力叛亂的戰争代價高昂,最終都未取得成功,并非像時任美國總統喬治·W·布什在入侵伊拉克後不到兩個月時在一艘航空母艦上過早宣布的那樣“功成身退”。
低估對手抵抗能力
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少有達到發動者預期且很容易結束的速戰速決的戰争呢?
首先,我們不可能提前知道對手的抵抗會有多麼強烈,而策劃襲擊的領導人可能會低估這一點。未能認識到民族主義的力量是造成這種傾向的一個原因,而認為自己國家比所有潛在敵人天生就要強大的相關傾向則促使侵略者低估對手的抵抗能力。如果意識到對手更強大、更團結、更關心結果,那麼就沒人會挑起戰争;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發動戰争的國家經常會搞錯這一點。
其次,一旦戰争爆發,人們熟悉的沉沒成本問題就總會出現。一旦對手遭受損失,他們的領導人就會希望獲得足夠的收益,以證明已經作出的犧牲是合理的。失去親人的家庭不願被告知,這些犧牲是徒勞的。軍事指揮官可能已經就戰争風險發出了警告,或者提前反對最初的決定,但他們不想為失敗承擔責任,并将竭力争取每一個取得勝利的機會。收回沉沒成本的願望也激勵雙方擴大戰争目标,因為他們試圖獲得與不斷增加的損失相稱的收益。
第三,戰争繼續是因為戰鬥本身會強化雙方對彼此的印象。無論交戰各方在一開始有多麼疑心或敵對,這種仇恨和懷疑的情緒隻會增加,因為各方都會給對方造成更多的死亡、破壞和痛苦。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而然就會産生複仇的願望,而這反過來又會激發徹底戰勝日益鄙視和憎恨的敵人的願望。
第四,随着敵人形象的強化,談判能力就會下降。外交關系可能被切斷,讓直接溝通變得更加困難,任何膽敢提出妥協的人都有可能被斥責為叛徒(或更糟)。
具有升級強烈趨勢
第五,戰争也有升級和擴大的強烈趨勢。如果一方要失敗,它可能會考慮使用更多武力,打擊新的更危險的目标,或者以其他方式加大賭注。
叙利亞内戰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開始隻是叙利亞内亂,最終卻引發了俄羅斯、土耳其、伊朗、沙特阿拉伯、美國、以色列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直接或間接軍事幹預。不幸的是,涉及國家越多,與沖突結果利益攸關的國家越多,就越難讓所有國家都同意結束沖突。
延長戰争的第六個問題是信息質量的不斷下降。盡管交戰國家應該盡可能冷靜和明确地思考和行動,但戰時條件使之更難做到。
政府有強大動力通過鼓吹好消息、掩蓋困難并不斷提醒民衆敵人的邪惡本質來維持公衆士氣。
如果交戰各方的精英和公衆都認為戰争向着對自己一方有利的方向發展,那麼結束這場戰争的壓力就不會很大。當然,他們不可能都是正确的,但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讓人們廣泛了解真實情況。
最後一個問題是:發動戰争的人在取得他們所說的勝利之前幾乎沒有結束戰争的動力,因為降低目标就是承認他們浪費了大量時間。
當然,所有戰争最終都會結束,但在代價遠遠超過收益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沒用的安慰。負責作出戰争決定的人決不能忘記,發動戰争會釋放出難以預見或控制的強大政治和社會力量。一旦釋放出戰争惡犬,誰最終被咬,就不得而知了。但幾乎百分百可以确定的是,它需要的時間會比想象的長得多,付出的代價也會比想象的高得多。
來源:參考消息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