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很早就知道,認知是分三層次,每一層次之間有明顯的分界,這個觀念是用阜字來表達的。
阜,甲骨文寫成一豎,豎上有層級,像階梯或像階梯那樣有起伏的山,《說文》雲:阜,山無石者,是一座土山,象可拾級而上。《釋名》曰:“土山曰阜。阜,厚也,言髙厚也。”《廣雅》曰:“無石曰阜。”
阜用在字的左半邊作為漢字部首變為阝,俗稱左耳旁,用阜作意符的字多與土山,丘陵,建築,登降,高下有關,如:陸,陵,陟,陛,除,階等。
阜有豐盛,肥大,多,長,等意,也用來表示面積很大的、又高又平的土地,又特指物質的财富的豐盛,《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阜人民,以蕃鳥獸”,這裡阜是繁衍生息的意思,《墨子·尚賢下》:“而天下和,庶民阜,是以近者安之,遠者歸之。”,這裡的阜是富庶而安甯之意。
從甲骨文的造字規則來講,一豎代表神,一橫代表氣,三角代表精,阜表示精氣神累積至一定程度後的躍遷,神級的提升,阜字有三級,三在中國文化中表示多數,因此阜是精氣神累積固化後的躍遷提升過程。
這與辯證唯物主義關于實踐與認識的運動不謀而合,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運動,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又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以至無窮的辯證發展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内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
一個正确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物質到精神,從精神到物質,也就是從實踐到知識,從知識到實踐這樣的反複,才能完成,這樣認識循環的都相對地進了一個更高的層次,這是認識辯證運動發展的基本過程,也是認識的一般規律。
從某種意義上講,神即規律,氣是能動性,實踐活動,而精是對規律的把握,因此,阜可以認為是表示認識的一般規律,認知躍遷的過程,随着認知的提升,物質随之而豐盛,心地而得安甯。所以《韻會》講:佛寺曰香界,亦曰香阜。
佛家的觀點,神識是分上中下三層的,上層無色界,中層色界,下層欲界,每一層又分幾個小層次,上界無色界4天,中界色界18天,下界欲界6天,合共28天,道家在佛家三界28天上,又加四梵天5層,三清天2層,大羅天1層,合共36重天,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其實凡讀富(fu)的,都與認知其關,另一種層次的劃分,是從精氣神形質心彗來劃分的。
質的層面是腹,所謂心寬體胖,大腹便便,就是身體安康的表現。
形的層次就是複,重點指的是形态維持修複能力。
氣的層面就是富了,能力強,經驗老道,表現在物質财富上,就是錢财多。
心的層面是負,反映在心量上,就是心包,心識的強大在包容,百川歸海,有容乃大。
智彗的層面,是婦,婦是一種天人感應的能力,與自然合一的能力,商代婦最多,是大巫師,大祭師的意思,後世把婦看成商帝的老婆,鬧出許多笑話,最大的笑話就是婦好了。
神的層面就是父,大道本尊,天父。
精的層面,就是阜了,是以上各層次的綜合體,也代表認知的潛力與提高的過程。
#學文習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