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開發示意圖?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全長2700公裡,縱貫我國富饒的華北平原與江南水鄉,是我國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我國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特别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促進作用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三線工程之一2014年,大運河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我國東部平原上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古運河開發示意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大運河由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浙東大運河三部分組成。全長2700公裡,縱貫我國富饒的華北平原與江南水鄉,是我國古代南北交通大動脈,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對我國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特别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促進作用。2002年,大運河被納入了“南水北調”三線工程之一。2014年,大運河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我國東部平原上創造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大運河初為春秋吳國為攻打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并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涿郡,元朝翻修時棄洛陽而取直至北京。隋唐時期,我國内河航運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發展時期。大業元年(605),隋炀帝楊廣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這時主要是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黃河南岸的通濟渠工程,是在洛陽附近引黃河的水,行向東南,進入汴水(今已湮塞),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通濟渠又叫禦河,是黃河、汴水和淮河三條河流水路溝通的開始。隋朝的都城是長安,當時的主要漕運路線是:沿江南運河到京口(今鎮江)渡長江,再順山陽渎北上,進而轉入通濟渠,逆黃河、渭河向上,最後抵達長安。黃河以北開鑿的永濟渠,是利用沁水、淇水、衛河等河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蘆溝(永定河),直達涿郡(今北京)的運河。大業六年(610),南北大運河開鑿完工,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強了京都和河北、江南地區的水上運輸。當年,航行在運河裡的船隊,南來北往舳舻千裡,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不過,隋朝是一個短促的朝代,開河不久就滅亡了。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避免繞道洛陽縮短航程,元朝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
大運河的主要功能,集航運、灌溉、防洪工程于一體,在農業文明中打入商業文明的楔子。運河的貫通,帶動了運河沿線都城與城市商業的繁榮。漢唐定都長安,在關中開鑿了連接長安與黃河的漕渠。隋炀帝定都洛陽,在營建洛陽的同時就着手修建大運河,形成以洛陽為中心的水運網,南通今杭州,北達今北京,西經黃河可達長安。此後,大運河就成為曆代王朝南北交通的命脈。明清時期,運河也是催生資本主義萌芽的直接因素。因河興商,因河興業,沿河的鹽業、皮革業、煙草業、絲綢業、醬菜業等品類繁多的行業蓬勃興起,吸引更多從業者離開土地,從事商品生産,參與物資交流。由此密切了國内市場的聯系,更把經濟交流推向國際。淮安、揚州、鎮江、無錫、蘇州、杭州、開封、滄州、臨清、濟甯、天津、北京等城市因水而興,因水而衰,因運河斷流或水源不足而廢。
一、揚州
揚州古稱廣陵、江都、維揚等,是大運河上的核心城市,位于江蘇省中部。春秋時期,今揚州市區西北部一帶稱邗。公元前486年,吳滅邗,築邗城,開邗溝,連接長江、淮河。越滅吳,地屬越;楚滅越,地歸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舊址上建城,名廣陵。漢代,今揚州稱廣陵、江都,長期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開鹽河(通揚運河前身),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隋統一後,改吳州為揚州,始有揚州之名。隋炀帝時,大運河的開鑿連接黃河、淮河、長江,揚州成為水運樞紐,不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對促進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揚州空前繁榮的基礎。
到了唐代,南北大運河的航運開始興盛。揚州的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相當發達,出現了大量的工場和手工作坊,并逐漸在距運河較近的揚州城南——沙洲之地形成了工商業聚居區。揚州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揚一益二”之稱(益州即今成都)。揚州是南北糧、草、鹽、錢、鐵的運輸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道采訪使和淮南節度使治所,領淮南、江北諸州。在以長安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中,揚州始終起着樞紐和骨幹作用。作為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揚州專設司舶使,經管對外貿易和友好往來。唐代揚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頻繁。僑居揚州的大食人數以千計。波斯、大食、婆羅門、昆侖、新羅、日本、高麗等國多有商人僑居揚州。
兩宋時期,開封和杭州分别成為北宋與南宋首都,由于政治及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加上運河交通便利,使二者很快地成為龐大的商業城市,而揚州作為南北交通的樞紐地位稍有下降,商業發展緩慢。元代,大運河揚州段經過整治,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複了曾一度中斷的漕運,揚州又迅速繁華起來。明時,随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孕育了資本主義生産關系的萌芽。揚州的商業主要是兩淮鹽業的專賣和南北貨物貿易。鹽稅收入幾乎與糧賦相等。商業擴大到舊城以外。手工業作坊生産的漆器、玉器、銅器、竹木器具和刺繡品、化妝品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揚州出現空前的繁華,城市人口超過50萬,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當時的揚州,居交通要沖,富鹽漁之利,鹽稅與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關系極大。各地商人紛紛在揚州建起會館,各有營業範圍和地方特色。同時興起的還有會票——信用彙兌。
19世紀中葉以後,由于運河山東段淤塞,漕糧改經海上運輸,淮鹽改由鐵路轉運,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揚州的經濟地位逐漸衰落。
二、杭州
杭州山水相依,湖水合璧,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導,京杭大運河和錢塘江穿城而過。隋朝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大業六年(610),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餘千米,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
由于運河的溝通,唐代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年間(627—649)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年間(713—741)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并列,成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北宋時,杭州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
到了南宋,杭州進入鼎盛時期。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産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産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元代因遭戰亂,杭州城内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複較快。到至正年間(1341—1370),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再度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
三、洛陽
洛陽古稱雒陽、神都,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位于河南省西部的伊洛盆地,南臨伊阙,北倚邙山,東西分據虎牢、函谷兩關,自古便有“八關都邑,八面環山,五水繞洛城”的說法。
公元604年,隋炀帝即位,改洛陽為東京,在漢魏舊城西18裡重築新城,并将全國數萬家富商大賈遷到洛陽。隋炀帝在營建東京的同時,又從洛陽的西苑引澗水和洛水到黃河。不久,又修成縱貫南北、與黃河相交的大運河和永濟渠。這樣,從洛陽乘船,南可到達餘杭(今浙江杭州),北可到達涿郡(今北京市西南),洛陽成為全國水陸交通的中心,經濟文化更加繁榮。洛陽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商業盛極一時。船車賈販,遍布四方;奇貨異寶,滿積京城;糧食、牛馬交易最為興盛。隋代,城内有居民區120坊和豐都、大同、通遠等三個“市”。三市占地廣闊,商業繁榮,最大的豐都市方圓8裡,據說市内有120個行業、3000餘家店鋪,周圍還有400餘家商店。
唐中葉安史之亂,使洛陽遭到嚴重破壞,保存下來的建築物不到十分之一,開始趨于衰落。五代時雖有後梁、後唐、後晉(約不到兩年)建都于此,仍衰蔽未振。北宋時,洛陽一度有所恢複,成為北宋學術文化中心。但北宋滅亡以後,洛陽便一天天衰落下去。
四、開封
開封是水陸都會,素有“北方水城”之美譽,境内河流衆多,金水河、五丈河(廣濟渠)、蔡河、汴河(宋代對大運河的稱呼)等四條河流穿城而過,分别通往江南、山東和河南中部,航運十分便捷,各方物資源源不斷集中到開封城裡。特别是汴河更加顯得重要,《宋史·河渠志》載汴河“橫亘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财賦,并山澤之百貨,悉由此路而進”。由此可知,北宋時期不僅江南,而且遠至南海的物資都由此水路運到開封,所覆蓋的範圍已占宋代領土的一半左右。由于位居華北,是南來北往的陸路中心,陸上交通也很方便。
北宋開封人口衆多,約百萬以上。商業極其繁榮,有兩萬多戶人家以經商為業,僅在政府登記的店肆就達6400多戶,資産10萬以上者比比皆是,最多可達百萬。此外,還有許多集中的貿易市場。飲食服務行業尤為發達,各種各樣的酒樓、飲食店、茶坊鱗次栉比。開封的手工業也極其繁榮,門類衆多,軍器、瓷器、織錦、印刷、釀酒和刺繡一向聞名,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工人人數也為以前曆代首都所不及,僅官營手工業作坊的工匠就達8萬人以上。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的重要交通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是繁華開封的寫照。從畫面上可以看到,開封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橹,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
開封在唐末稱汴州,是五代梁、晉、漢、周的都城。北宋統一,仍建都于此。也稱為汴京或者東京(另有西京洛陽,北京大名,南京商丘),這裡離江南魚米之鄉比較近,大運河的作用就更為明顯了。北宋定都汴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汴京有一條汴河溝通南北。汴河是開封賴以建都的生命線,也是東南物資漕運東京的大動脈,不僅對京城有重要作用,而且還保證了北方邊疆軍事上的需要。不僅江淮、荊湖、兩浙、福建,遠至四川、兩廣的漕運物資,也都在真州(今江蘇儀征)、揚州(今江蘇揚州)、楚州(今江蘇淮安)、泗州(今江蘇盱眙北)改裝綱船,經汴河運送京師。汴河裡長年漕運的綱船達6000艘,每綱每年往返運輸4次。由于汴河沿線往來舟船、客商絡繹不絕,臨河自然形成為數衆多的交易場所,稱為“河市”,最繁華的河市應屬東京河段。北宋時,統治階級每年通過大運河由江南運到開封的糧食,一般都在五六百萬石左右,多時還曾達到800萬石,超過了唐朝的漕運量。
五、濟甯
濟甯在曆史上是“東魯之大郡,水路之要沖”,在中國運河發展史上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山東運河在整個大運河中是關鍵部位,而濟甯運河又是山東運河的關鍵,所以濟甯被譽為運河之都。
濟甯在古代有四大水系,濟水是四大水系之一。濟水在古代是一條很大的河流,發源于河南的濟源,山東的濟南、濟甯、濟陽皆因為濟水而名。當時濟水下遊不斷被淹,原來的濟州是在巨野一帶,因為當時濟甯這片地方地勢比較高,可以免除濟水的威脅,所以就取名為濟甯。
文獻記載,東晉時期,濟甯就開挖了一個汶河連接洸河的運河,叫汶洸運道,那時就開始通航。到隋朝,又開挖了府河,就是現在濟甯城的府河。唐朝在濟甯建了大閘口,直到元代挖大運河。大運河開挖以後,元明清三代都把治河的最高機構設在濟甯,這充分說明濟甯在運河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後來濟甯稱為運河之都。當時由運河的繁忙而使濟甯大興,濟甯因為水而繁榮興旺。
運河的暢通使得濟甯每年都有數千艘大船經運河由南向北以達京師,擔負着南糧北調的任務,濟甯成為“南控江淮,北接京畿”、“處漕渠之中,襟帶四方”的重鎮。當時運河兩岸貨物堆積如山,南船北馬、人煙擁簇,酒樓歌館、笙歌喧嚷,有詩這樣形容:“運河流水千古流,流到濟甯古渡頭,畫裡帆船江南來,船到碼頭貨到州。”商業的繁榮加上運河從繁華的鬧市區穿城而過,河中帆船繁忙,岸上車水馬龍,頗有江南風光。
六、天津
天津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薊運河等在城中蜿蜒而過,素有“河海要沖”之稱。
漢末,河北是袁紹勢力範圍,曹操欲取河北,而糧草多屯淮河,為将這些糧食運至河北,必須打通由淮河至黃河,乃至整個河北的南北水道。建安時期,曹操開通白溝,把漳水、呼沱、泒水等連接入海,開挖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溝通南北水道,把整個河北水系相互溝通,曹操從淮河漕運糧草成功,擊敗袁紹等。曹操對河北諸水的溝通,為天津後來的誕生乃至成為水運樞紐奠定了基礎。
天津始于隋朝修建京杭運河後,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在這裡,一條運河通向北京叫北運河,一條運河通向南方叫南運河,另一條河通向渤海就是海河。這樣,江南的漕米便可由江南河、邗溝北行,再由通濟渠至坊頭,又由坊頭入永濟渠北上,經今天津達于琢郡。正是由于位置的重要,使天津成為我國古代北方漕運的樞紐。
唐朝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天津軍糧城地處平虜渠南端和海河近旁,是唐代停泊海上與内河漕船和儲存軍糧的重地。唐代雖有軍糧城出現,不過是臨時屯集軍糧,并未形成穩定的聚落和城市。杜甫的《後出塞》詩寫道:“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越羅與楚練,照耀輿台軀。”當時的漁陽郡就在今日天津城北及東北部一帶。
唐代中期以後,我國經濟中心轉移到長江流域,為維持北方社會發展,要求漕運經常化,經由天津的水運活動便成為常态。金人遷都北京,在今河東大直沽一帶設立“直沽寨”,以拱衛京師。當時,運往中都的漕糧大部分來自山東、河北兩路。各地漕糧先入禦河(今南運河),然後經直沽寨入潞水,達通州再入閘河進入中都——北京。直沽寨成為聯絡河北、山東沿河諸州和通往中都的樞紐。
元朝定都北京後,随着大運河的疏通,直沽成為京畿門戶和水路交通樞紐,天津城的海津鎮成為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伴随着漕運的興盛,商品流通,明清天津城逐漸發展起來,一度出現“市集諸番舶,百貨倍往,商賈輻辏,百貨骈阗”的繁華場面。《畿輔通志》載天津“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江淮賦稅由此達,燕趙漁鹽由此給,當河海之要沖,為畿輔之門戶”。
天津的形成始于隋唐大運河的開通,随着漕運的發展,天津逐漸成為南北水運的樞紐,在民間素有“大運河載來的城市”一說。京杭大運河把長江、淮河、黃河和今天的海河串聯了起來,天津就像這一條項鍊上懸挂的一顆璀璨明珠。
【作者:賈兵強,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河南大運河史研究”(項目編号:2022XWH143)的研究成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