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十歲了,偶爾上網玩下遊戲,不時還纏住問我小時候喜歡玩什麼樣的遊戲,讓我想起童年玩過的一些有趣的小遊戲,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散發着鄉土味的老虎棋。
老虎棋在桂東南被稱為“大蟲棋”(因老虎被當地人稱為“大蟲”),是一種類似于圍棋的小遊戲。老虎棋起源于何時何代,已無從考證,清末的《燕京雜錄》中略有記載:“京師孩童多以博虎棋為樂,一虎對群羊,或羊被虎所食,或虎為所圍,不亦樂乎。”這裡所說的羊,在我們這兒其實是人棋子。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下的男孩幾乎人人會玩老虎棋,這種遊戲由兩個人對弈,它的棋盤、棋子可就地取材,玩法簡單易學,但也有一定的難度,可謂“一分鐘就可學會,一年研究不盡”,所以很吸引農家兒童。在物質匮乏、娛樂方式稀少的年代,這種不用購買棋盤棋子的小遊戲可謂風行一時,在放牛時光、課餘飯後,隻要能偷得片刻閑暇,兩個小孩或三五個小孩便圍在一起玩老虎棋,有時還賭個輸赢,輸者奉上一瓶汽水或者一個花生餅等食物,勝者洋洋自得,負者惱得撓頭抓腮,跌足長歎,喜樂嗔怒溢于言表,别有一番鄉野情趣。
老虎棋的棋盤很簡單,鄉下小孩們幾乎人人會畫棋盤,在樹下路旁,地坪曬場,台階走廊,找到一小塊平整幹爽的地面,随手取來一根樹枝或一塊石子,在地上一陣輕劃淡刮,棋盤頃刻畫成( 如圖1所示),方法是:用石子在平整的土地上先畫一個田字格,再将田字格的4個正方形畫成米字格,接着,從田字格兩端各延長出來一個畫有對角線的小正方形當“虎穴”,棋盤就畫好了。
以上圖示均由那片林繪制
老虎棋對弈的雙方分别是老虎和人,棋子可信手拈來,隻要互相能區分即可,老虎一方的棋子隻有1個,通常用一小段粗樹枝或一塊較大的石子代替;人一方的棋子有16個,通常用16小段細樹枝、16塊較小的石子或16個荔枝核等果核代替。
棋盤開局時,如圖1所示,老虎棋子位于棋盤中心,圖中用一隻大黑圈代替老虎;人棋子分為四組,每組四人,分别位于圖中A、B、C、D四個交點,圖中用十六個小黑圈代替人棋子。對弈開始,老虎棋子先走,“老虎”和“人”均隻可沿直線或斜線移動一步(不能走折線),人棋子不可吃老虎棋子,隻能圍堵老虎棋子,而老虎棋子可以吃人棋子,方法是跳吃,老虎棋子像跳棋那樣,從直線或斜線跳過近前的人棋子(後面必須無人棋子),就可以吃掉近前的一個人棋子,每次隻能跳吃一個(如圖2所示,老虎從中心點沿斜線跳吃了B點的一個人棋子),被吃掉的人棋子從棋盤上取走;如果近前的人棋子甲後面還有人棋子,則老虎棋子不能跳吃人棋子甲,這叫“堵老虎腳”,類似于象棋遊戲中馬棋子被“堵馬腳”後不能跳馬一樣,運用好“堵老虎腳”是人方戰勝虎方的關鍵,虎方要千方百計避開被“堵腳”,而人方要精心設套子“堵老虎腳”,老虎隻要四面被堵住不能跳、不能移動就算輸棋(如圖3所示)。老虎雖有“虎穴”作為回旋餘地,但隻要出招得當,步步為營,細心圍剿,“人”方也可獲勝,當然如果人棋子被吃掉四個以上,“人”一方就會因子力不夠,難以成功圍堵老虎而容易失敗。
那片林 攝影
常言道:“人多力量大”,因而老虎棋常給人以棋子多的人方容易獲勝的錯覺,實際上,在雙方水平相當的情況下,雙方的勝率各有五成。孩提時代,年紀稍大的孩子為哄我們陪他玩老虎棋,都主動做“老虎”,讓我們做“人”,我們費盡九牛二虎之力,還是不能阻攔“老虎”吃“人”,被連吃幾個人棋子後,由于“人”方子力減少,“老虎”愈發兇猛,不一會我們便敗下陣來,像鬥敗的公雞一樣心情沮喪,輸紅了眼,我們反過來要做“老虎”,結果更慘,大男孩很擅長“堵老虎腳”,沒多久“老虎”便被人家困得不能動彈,坐以待斃,很快我們一敗塗地。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勝心,隻好哄一些比自己棋藝差的小孩下棋出氣,痛殺一番,享受到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後樂得手舞足蹈,吃飯也感到分外香甜。
光陰似箭,事物變遷,現在在鄉下很少看到小孩們玩“老虎棋”了,代之的是賽車電玩、塑料拼圖、電腦遊戲等透着濃濃現代氣息的遊戲,但在記憶的深處,仍深深留戀這種曾給我們帶來無窮樂趣的小遊戲!
(那片林原創圖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