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電視劇暑期檔之争已經進入“後暑期檔”的關鍵階段,《人間至味是清歡》《春風十裡不如你》《我們的愛》《守衛者-浮出水面》等等都有着不錯的收視成績。當然,這與電視劇的主演們帶動的流量不無關系——陳喬恩、周冬雨、靳東,可以說這些演員在觀衆心中都有一定的分量,畢竟他們都有着各自的代表作。
起碼,陳喬恩曾經靠着《王子變青蛙》和《命中注定我愛你》,成為了台灣電視劇史上第一位收視率突破百分之三十的女主角,由此她還獲得了第43屆台灣電視金鐘獎喜劇節目女主角提名,成為台北影視節“偶像劇天後”;而周冬雨在《七月與安生》中的表現,也讓人驚豔。告别《山楂樹之戀》中的“青春寡淡女學生”形象,《七月與安生》中的周冬雨表現出了敢愛敢恨強烈的感染力,圈粉無數。
陳喬恩出演《命中注定我愛你》
再看靳東,《僞裝者》中的明樓,《琅琊榜》中的蔺晨,《歡樂頌》中的老譚,《外科風雲》中的莊恕還有《我的前半生》中的賀涵,這些角色都讓不少觀衆對靳東欲罷不能。但是細看最近靳東主演的《我們的愛》和《守衛者-浮出水面》,其被讨論熱度顯然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更讓人意外的是,戲外關于靳東出現的不少評價。比如金星在脫口秀中吐槽他,“穿個西裝,很漂亮很潇灑地給我一大堆心靈雞湯”;還有不少人表示靳東在“霸屏”的同時似乎角色也“越來越雷同”。
靳東
而聯想到陳喬恩、周冬雨,似乎她們一直“複制”同類型角色的行為也飽受诟病,由此我們可以探究的一個話題是:
演員一直“機械複制”同類型角色,到底會給演員帶來什麼?
“一條路開黑到底”,
他們的“戲路”真就這麼窄?
演員靠着一個角色大火,是多種因素疊加在一起造就的結果。在這之後,有人一直希望跳脫,尋找突破;也有人渴望一條路走到底,通過“機械複制”同類型的角色,讓自己能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樹。
比如“傻白甜”陣營,唐嫣、楊幂、陳喬恩似乎都在“傻白甜”的路上越走越開心?首先說唐嫣,在出演了《夏家三千金》之後,唐嫣便徜徉在瑪麗蘇的美夢裡不能自拔。之後的《愛情睡醒了》《千金女賊》《何以笙箫默》《克拉戀人》等作品,她的“演技”就是:幹巴巴的睜着無辜的大眼睛,說着天真爛漫的台詞,仿佛一臉“傻傻惹人愛”?
唐嫣
但是,久而久之也許大家最懷念的還是《仙劍奇俠傳3》中的那個“紫萱”吧。和唐嫣情如姐妹的還有楊幂,在《翻譯官》中她是被黃軒欺負的喬菲;還有《盛夏晚晴天》裡的夏晚晴,《宮鎖心玉》中的晴川,似乎這些角色的共性就是一開始被男主欺負調戲,最後又統統被男主愛上!
再看看陳喬恩,無論37歲還是27歲她似乎都在演偶像劇。曾經她是台灣偶像劇女王,但近年來她出演的電視劇卻大多在豆瓣評分的5-6分之間,也許這就是同類型角色惹的禍。雖然期間有“東方不敗”的轉型,但奈何她最終又轉向了瑪麗蘇女主。
無論是《放棄我,抓緊我》《錦繡緣華麗冒險》還是《人間至味是清歡》,“瞪眼 嘟嘴”的演技,有點弱智的台詞,對于已經37歲的陳喬恩而言真的已經沒那麼适合。
而在“小妞”陣營中,白百何、周冬雨算得上代表。在大熒幕上,《失戀33天》《分手合約》《被偷走的那五年》《滾蛋吧!腫瘤君》等白百何擔任女一号的作品,她飾演的都是“小妞”:治愈系都市女孩,說話有點呆萌,永遠無公害的樣子,甚至還譜寫出了絕症“三部曲”。
而周冬雨呢,無論是《喜歡你》中那個古靈精怪,還具備獨一無二廚藝的小廚師,還是《春風十裡不如你》中為秋水等待了七年的肖紅,笑起來露出大白牙,眼睛還要眯成一條縫似乎成為了她的标配,而“古靈精怪的小妞”似乎就是周冬雨留給觀衆的固定形象了。
周冬雨
當然男星方面的主要陣營還有“霸道總裁型”。以靳東來說,從明樓開始,他好像就一直在“機械複制”着一類形象:沉穩、具有較強男性氣場,且多是事業有成的多金才俊,動辄一通說教,滿腹人生哲理。想想老譚、莊恕、賀涵、洪少秋,是不是都是一副模樣?
當然還有張鐵林不斷複演的“皇上”,王剛不斷重複的“和珅”等,可以說這些演員在因為某一角色迅速走紅後,的确存在表演形态上日漸單一的問題,也許這同其閱曆、背景有關,當然不可避免的還和其背後的資本運作有關系。
也許“複制”并非演員的原罪,
但琢磨演技也是演員的必修課
如果要探究如此多演員熱衷于同類型角色的原因,除去演員自身挑選劇本的能力外,也許這更是一種市場使然,畢竟演員們在飾演過一個被大衆認可的角色之後,比如“陳欣怡”“明樓”等等,往往都會有大批同質化角色找上門,因為此前收獲的成功降低了再次出演時的風險,于是“複制”也就産生了。
而從華語影視發展的曆史來看,有人認為中國内地的明星生态,某種程度上是在複制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
周潤發
“自二戰以降,香港電影演員的明星化譜系,其實是由相當粗放的‘粵劇—上海電影班底—粵語市民草根—訓練班演員’的脈絡發展組成的,及至上世紀80年代,以周潤發、許冠傑、梅豔芳等為代表的一批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明星,呈現的娛樂邏輯是最直截了當的角色形象自我複制。周潤發黃金時期塑造最多的角色無外乎插科打诨、玩世不恭的公子哥以及情義兼顧的悲情英雄,前者以《八星報喜》為代表,後者以《英雄本色》為基準。以此為典型,構成了香港電影工業造星機制的重要環節。”
因此,本就晚于香港發展的内地影視業,至今還在某種程度上重複着這樣的機制。而這也決定了演員一旦因為某一角色走紅成為“明星”,就會有更多量身定制的“角色”接踵而來,以更好的滿足觀衆的期待。因此,“類型化”由此形成,而這種“機械複制”似乎也并非演員的原罪,而是影視機制的結果,亦是“明星”在資本運作中的地位使然。
但是,這并非意味着演員就可以放棄對自身的要求,畢竟在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逃脫“角色框架”遠遠比深耕某一類型角色重要。看看林依晨,曾經她也是《惡作劇之吻》中那個傻萌的“湘琴”,但從《我可能不會愛你》開始她就開始轉型,走起了和年齡匹配的知性美,并将這種風格延續到很多的作品中,收獲好評如潮。
林依晨
再看看周迅,曾經她也和現在的周冬雨一樣總是複演着“小妞”,但是如今40歲的周迅還能演“如懿”,也許正是她自己用演技拓寬了戲路,打破了限制。
周迅《如懿傳》
因此,當每個演員因為某一角色走紅的時候,他們确實容易進入一個“角色框架”,這是演員自身、劇本、資本運作的共同結果。但是每個演員随着時間的推移,人總會變老,因此也應該适時的調整“框架”,積極轉型。這樣的轉型,需要演藝公司的決策,更需要演員自身演技的提高。
當然,這樣的轉型必然不是那般容易,這确實需要演員不斷的試錯,從而找尋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但是就目前來看,“老幹部”靳東也能有形象危機,曾經的收視女王陳喬恩也會被人诟病,這充分說明多元化時代“打破框架”的冒險遠比“機械複制”的原地踏步重要得多。
因此,緻所有在“機械複制”的“框架”中不可自拔的演員們,早日跳脫出來,嘗試新鮮角色,方是應對今天觀衆 “日新月異” 口味的最佳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