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幼年的時候就開始了對數學的學習,家長會在不經意中教會孩子識數。孩子們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數學的學習,手指是孩子學習數學最好的教具,幾乎所有的孩子對數學的認識都是從手指開始的。這種情況不知延續了多少年,爺爺的爺爺教給爺爺的是“1就是1”,奶奶的奶奶教給奶奶的是“2就是2”,可自從電視上出現了某個搞笑的電視小品之後,人們對數學的認識有了歧義,樹上有幾隻猴子?在小品演員的口中有了若幹個答案,觀衆被小品演員逗得樂不可支。藝術就是藝術,為了制造笑料小品的編劇絞盡腦汁進行大膽創作,小品本意就是帶給人們的輕松愉快享樂。可如果有一天,人們将嚴肅的小品變成孩子們學習的數學題,你會怎麼看呢?
現在有這樣一道一年級小學生的數學題:樹上有7隻鳥,飛走了3隻,又飛來了6隻,現在樹上還剩下幾隻鳥?把小學生和他的奶奶難住了。
這樣的數學題究竟應該怎麼解答呢?數學研究的對象是數量、結構、變化、空間,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人在幼年的時候必須建立嚴謹的數學邏輯,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如同打地基一樣,沒有堅實的地基就無法建立高樓大廈,一個沒有邏輯思維的孩子在進行數學計算的時候肯定是混亂的,甚至會無從下手。
以以上的數學題為例,一棵樹上落着7隻鳥,飛走了3隻,這裡樹與鳥之間已經有了明确的邏輯關系,接着又飛來了6隻,這6隻鳥究竟與前面的那棵樹有沒有關系呢?題中沒有說明,圖例裡畫得也很含糊,鳥兒向着大樹飛過來了,還沒有落在樹上,也沒有飛走的迹象,那麼這六隻鳥兒與大樹和7隻鳥之間的邏輯關系是什麼呢?題目說得不清不楚,孩子又該怎麼進行邏輯思考呢?
如果出題者的意圖是讓孩子對這6隻鳥忽略不計,那這樣的表述實在是很沒道理,題目上明明寫的是“又飛來了6隻鳥兒”,顯而易見,“又”與原來的事物“一棵大樹和7隻鳥”之間是有遞增的邏輯關系的,怎麼能忽略不計呢?從科學的角度看,鳥兒飛來了,是不可能在大樹的上方靜止地停留的,還有一種可能是6隻鳥不肯落在樹上而是在大樹的上方進行盤旋,可這種現象已經遠遠地i超出了孩子們想象,無論從哪個角度上看這道應用題的邏輯都是混亂的,最終隻會導緻孩子的思維邏輯混亂。
綜上所述,編寫教材的人對數學題的審定應該是嚴謹的,數學教師畢竟不是小品演員,也不應該用腦筋急轉彎的方式折磨孩子,千萬不要為了嘩衆取寵,誤人子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