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飲食與兒童生長發育?很多剛當上父母的家長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發育的比别的孩子快,比如早長牙,早會走等等,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身體的發育是水到渠成的,有時保苗助長甚至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篇文章是崔玉濤大夫針對孩子發育的看法總結,分享給妞們參考,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崔玉濤飲食與兒童生長發育?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很多剛當上父母的家長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發育的比别的孩子快,比如早長牙,早會走等等,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身體的發育是水到渠成的,有時保苗助長甚至還會對孩子造成傷害,這篇文章是崔玉濤大夫針對孩子發育的看法總結,分享給妞們參考。
認為孩子吃得多、長得胖就好
很多家長希望寶寶“超平凡”生長發育,認為自己孩子比别的寶寶吃得多、長得胖、長得快就好。有的家長認為自家6個月的孩子長得像9個月大,會因此而自豪,或者9個月的孩子要穿15個月嬰兒的衣服才合适,讓家長覺得非常榮耀。
每當面對這些家長們,我真的不忍心告訴他們,這種過快生長不是健康的标志,反而預示着今後出現肥胖的可能性極大。世界衛生組織多次強調肥胖和生長遲緩都屬于營養不良。
如果孩子生長速度過快,應考慮孩子是否存在攝入蛋白質過多、進食量過多、活動量過少等問題;如生長緩慢,則應考慮孩子是否進食量不足、吸收消化不良等。
生長速度過快或過慢都要向醫生咨詢,要根據生長發育曲線在醫生指導下調控孩子的身體發育。以生長發育曲線作為藍本,縱向、連續地了解孩子生長軌迹,才能做出合理的評估。現在有一批孩子生長過速,還有一批生長緩慢,這些兒童都需要被關注。
每個孩子有着自身的生長發育曆程,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長”的做法對孩子卻沒有益處。
認為孩子出牙越早越好
比較孩子之間生長發育的異同,是家長自覺與不自覺的日常“工作”。孩子出牙的早晚快慢更是家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實際上,每個孩子長牙的曆程并沒有可比性。出牙起始時間不同,出牙順序不同,出牙引起的反應不同,同齡嬰兒牙齒數量也不同。孩子出牙的順序也沒有固定模式,出牙的速度節奏也因人而異。
在評價孩子的出牙情況之前,家長一定要全面了解自己孩子生長發育的全部情況,首先縱向了解身長、體重、頭圍等指标的近期變化;牙齒萌出、囟門縮小情況;還有大運動發育、小運動發育、進食量和喂養行為、語言等衆多發育狀況。若孩子的其他生長指标都正常,即使出牙慢點也不必擔心。
過早幹預孩子的大動作發育
常見月嫂、保姆在家給孩子進行“早期嬰兒訓練”,比如:讓1個月的嬰兒趴着,推着雙腿往前爬;讓4個月的嬰兒雙手撐在床面上學坐;托着孩子腋下,讓1~2個月的嬰兒學走路等。
這些是檢測嬰幼兒神經發育狀況的項目,是醫生對孩子進行的一些測試,比如:滿月時,醫生雙手托住嬰兒腋下,進行踏步反射測試以了解神經發射狀況。類似這樣的測試并不是考核發育結果,更不應成為家庭訓練項目。
現在很多醫院測試項目流入家庭成為訓練項目,對嬰幼兒實際上存在有潛在的損傷。
在此強調,“坐、站、走”等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随着發育水到渠成的事。過早幫孩子“學”坐、站、走,會對脊柱、下肢造成沒必要的損傷。有些羅圈腿就是過早站立所緻。提醒家長不要被“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保姆所“忽悠”。對照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嬰幼兒大運動發育時間表,觀察孩子發育會使家長理智很多。
對于孩子的大動作發育,奉勸家長們按照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原則,在孩子有爬、站、走等意願時,給他一些助力和推力,如有必要,在專業醫生的監控下,适當幹預,已足以保證嬰幼兒健康成長。千萬不要為了家長的自尊,拔苗助長。
給孩子使用學步車
我不贊同用學步車等輔助設施幫助孩子學步,站、走、跑、跳,都是随着發育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練”出來的。 而且學步車有一較寬的帶子置于兩腿間,導緻孩子在學步車内不能真正站直,易誘發“O”型腿的形成。孩子尚未成熟到能夠行走時,強迫他行走,容易造成腿部和脊柱骨骼發育受損。
我曾接診過一位1歲正常男嬰,站立時,雙腳跟能自然着地,但行走時,采用雙腳尖方式。詢問得知,7個月開始家長給他使用學步車,從那時起孩子便一直腳尖着地行走。
經檢測,嬰兒雙腿和腳、肌張力都正常,但習慣腳尖走路會造成腳弓發育和腿部關節異常。現在隻能通過反複人工幹預使其逐漸恢複正常。7個月嬰兒能連續翻身就相當不錯了。
個别7個月嬰兒能自行扶着站立,能自行扶着挪步者應是鳳毛麟角。這時讓孩子站立過早,同時在學步車中練習走路,對嬰兒脊柱和腿、腳的發育不利。再有,學步車内置于孩子兩腿間的帶子,使其隻能叉腿走路,不能獲得正常行走姿勢。
還有位家長說自家11個月嬰兒橫着走路,想讓醫生确定孩子是否存在腦發育問題。觀察發現,當大人領着孩子右手時,孩子就右腿為主,左腿為輔橫着走路;當大人領着孩子左手時,則左腿為主,右腿為輔橫着走。
經仔細檢查發現,其實他還不能獨立站,剛可扶着站,自己推着小車可正常姿勢走路。原來孩子橫着走路,是家長強迫的結果,原因是鄰家小孩已會走路。
對體檢的目的不明确
一位同事在給一5個半月的嬰兒做體檢時,看到一份其他醫院給該嬰兒出具的IQ測試單及骨密度檢查單。第一次聽到5個月大的孩子能做IQ檢查,評語竟然是“他們既不特别優秀,也不笨,俗稱一般人……”。
我也多次被家長問及檢查時為何不給孩子檢測智商、骨密度,不給嬰兒測視力。這說明家長們普遍對“體檢”的目的不明确。他們會懷疑不做特殊測定、不抽血的健康體檢的有效性。在許多家長看來,一份全面的體檢應包括微量元素、骨密度、視力等檢查,而對于嬰兒進食和生長評估、運動發育評測等項目,則因沒有儀器設備的參與而感覺不到是在體檢。
所以再次提醒家長們,對嬰幼兒的體檢應包括飲食起居的詢問、生長評估、身體檢查、發育評價(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社交)。重點在于與家長的交流,并一同制訂下一步養育方案,而不在于給一堆化驗報告,開一些鈣、鐵、鋅、DHA等補劑。
家長要明确,化驗檢查永遠是輔助檢查,補劑永遠是補充飲食的不足,而不是主要内容。
認為枕秃是孩子缺鈣的征兆
枕秃是嬰兒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常見現象,很多嬰兒在2個月以後會出現枕秃,而且有逐漸加重的趨勢。不少家長認為這是因為“缺鈣”所緻。
實際上,枕秃與“缺鈣”幾乎無關,而與枕部與床面或枕頭間局部摩擦過多有關。家長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滿月内即出現枕秃的孩子幾乎沒有,而平躺睡覺的嬰兒從2~3個月開始幾乎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枕部頭發減少現象——枕秃,特别是第一次剃頭後枕部頭發生長會相對緩慢。
這是因為嬰兒滿月後,活動逐漸增多,但是尚不能坐、站,所以他們隻能躺在床上左右轉頭,躺在床上反複轉頭的動作增多,當然就會摩擦枕部,出現枕秃也就不足為奇了。左右轉頭的動作越多,枕部受摩擦的機會也越多,枕秃就越明顯。
一般到1歲以後,随着嬰兒逐漸強壯,到可以坐、站、走時,頭皮受摩擦的機會就會減少,頭發就會重新長出。2~3歲後枕秃消失。出生後習慣趴着睡覺的孩子則很少出現枕秃。千萬不要将枕秃與缺鈣挂鈎。
此外,家長們還習慣于把孩子出汗多、夜間易哭鬧、出牙晚、長得過快或過慢、食欲偏差、肋緣輕度外翻、活動時關節有響聲、反複出現濕疹等現象與缺鈣挂鈎。其實,不論母乳、配方粉,還是營養米粉及其他輔食,都含有鈣,隻要保證嬰幼兒每天攝入400國際單位維生素D,就無須擔心孩子缺鈣。
如果有育兒問題可加微信"xxbmm123"直接問我
↓↓↓點擊相關鍊接,閱讀更多精選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