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過:
“中國從隋朝開科取士,直到清朝最後一屆科舉考試,曆經1000多年時間,僅産生了10萬餘名進士,平均1年隻錄取100人左右。”
由此可見,範進考中舉人後的癫狂之舉并非誇張描寫,在古代,考中舉人或進士足以被看作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年僅26歲便進士及第。
欣喜激動的他為友人寫下一首分享喜悅的詩作,句句狂傲無比,但卻讓人無話可說,這首詩是怎樣的呢?
01 詩作鑒賞杜牧考中進士以後,下一步就要趕赴長安參加關試。
在唐朝的科舉制度裡,及第的進士還需要前往吏部參加關試,隻有兩項考試全部通過才能做官。
在準備前往長安時,杜牧寫下了《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将春色入關來。”
“東都放榜未花開”,東都指的自然就是當時的洛陽。
放榜未花開,交代當時的時節,唐朝進士考試是在正月,放榜時間是二月,所以洛陽還沒到開花的季節。
“三十三人走馬回”是在說此次被錄取成為進士的人一共有三十三個,杜牧恰好是其中之一。
走馬回,是唐朝科舉的慣例,考中得人要在街上騎馬遊行彰顯榮耀。
唐朝另一位詩人孟郊在考中進士時,也曾寫下描述自己心情的一手詩作,其中的“春風得意馬蹄疾”,與本詩中的“走馬回”有異曲同工之妙。
縱觀本詩的前兩句,便會發現杜牧其實是将整體基調向下抑制的,尤其是未花開三字,更是将情緒壓抑到了極緻。
當年孟郊曾“一日看盡長安花”,為何到了杜牧這裡就是未花開呢?
杜牧提到的花,毫無疑問是唐朝的國花牡丹,二月份牡丹尚未開花固然不假,但更重要的是為後兩句調動情緒造勢。
這是古代詩歌的常用手法,即欲揚先抑。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将春色入關來。”
秦地少年指的自然就是本文題目所述的長安故人,也就是杜牧多年來的老朋友。
多釀酒,是讓自己的好友多多準備酒,以慶祝自己如今取得的成就。
最後一句“已将春色入關來”,是本詩的精華所在。首先,我們先來看“春色”以及“關”的雙重含義。在這裡,春色既可以被看作是春季即将到來,也可以被看作順利度過關試。
二月放榜,緊接着便要前往洛陽參加關試,等到關試結果出來以後,按時節來算正好到了春天,用春色即将到來是完全合理的。
那麼,春色為何又可以被看作是順利度過關試呢?
這是因為,除了杜牧以外,另一位唐代詩人韓儀,也曾做過一首關于科舉的詩,其中“好留春色與明年”一句,同樣用春色二字表達了相同的含義。
關既可以被看作是關試,同時也指代地名潼關。從洛陽前往長安參加關試,途中需要經過潼關。因此,這最後一句詩翻譯過來,就是說自己即将前往長安通過關試,囑咐朋友多準備酒,到時可以一同慶祝。
要知道,杜牧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并沒有參加關試,隻是即将前往長安而已。但即便如此,他卻仍然在詩中寫下“已将春色入關來”,這足以證明杜牧擁有強烈的自信,關試對他而言就是走個過場而已。
後來的事實證明,杜牧的詩句雖然狂傲,但他确實有這麼自信的實力。
02 制策登科唐朝年間,科舉制度被分為兩種,分别為常科和制舉。
常科,也就是一年一度的科舉考試,考試項目分别為明經、進士等科目,杜牧考中的正是常科進士。
制舉,是專門用于選拔特殊人才的非常規考試。
制舉地舉辦時間并不是固定的,一般為幾年乃至十幾年一次。不同于地方舉辦的考試,制舉的考試場所通常在國都,由皇帝親自诏試于殿廷。
上文提到,杜牧考中進士以後便一路趕往長安參加關試。
巧合的是,剛一趕到長安,杜牧便趕上了幾年一次的制舉,能夠在同一年接連參加常科以及制舉,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
杜牧成功把握住了這一機會,本就考中了進士的他,又成功地在制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考中了朝廷設置的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
後人在記載此事時,用的詞語是“名振京邑”四個字,足以證明杜牧在當年參加考試時引起了多麼大的轟動。
令人可惜的是,才華橫溢的杜牧終究是出生在了一個錯誤的年代。
即便杜牧有着足夠的才略,但卻終究無法為朝廷之所用。他這一生,做過的官職雖說不算小,但還是未能在官場上留下足以令他名垂千古的政績。
據記載,預感到自己大限将至的杜牧,将自己生前寫過的文章全部搜集在一起,除了極個别文章以外,其餘詩作全部被他盡數焚燒。
可杜牧在生前早就已經名滿天下,即便他自己對大部分作品都不滿意,但最終還是有數百首作品流傳後世,并成為如今的文學經典。
結語年少時的杜牧才華橫溢,曾被看作是長安城璀璨閃耀的一顆新星,但受限于當時黑暗的體制,杜牧這一生最終未能留下亮眼的政績。
即便如此,光是憑借那些在他看來并不入流的詩歌作品,就足以讓杜牧被後世所銘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