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江山圖》簡析王林平
一直有個想法,也可以說是明年的編排計劃,準備創編一台北宋畫家王希夢的《千裡江山圖》服裝表演。
一定是劇目形式的,有故事性的内涵。
因此,這兩年一直在查閱各種資料,研究王希夢的《千裡江山圖》。
王希夢是宋徽宗的學生,究其一生生命僅僅停留在31歲,在短暫的生命曆程中,他是怎樣的完成了這幅舉世大作《千裡江山圖》的創作,是我研究的動力,當然也是好奇,更是敬佩!
《千裡江山圖》卷不是某一地的寫生圖,它囊括了畫家王希孟足迹所到地域的景緻,這就給我們仔細研究他生命短短三十多年中所見過的“世面”提供了契機。
如果按地域劃分《千裡江山圖》,最南端的景緻是閩東南沿海的仙遊福建九鯉湖的雙瀑和四疊瀑,以及該縣菜溪岩相類似的三層佛塔,近景水際邊繪有礁石,遠景還出現了海市蜃樓的景象。再向西北則是到廬山、鄱陽湖一帶,取景廬山外廓和鄱陽湖濕地及湖船、民居等。在蘇州松江一帶,取景小橋流水和諸多蘇式建築群落。在開封,将各類漕船、客船收入畫中。
需要注意的是,畫中幾個地域性景物的細節,距離開封越近的景物越清晰準确,距離開封越遠的景物則時間越早,固然形象記憶會出現模糊。如畫中運河的漕船和客船表現的最為精确,其次是蘇州的長橋,再其次就是類似廬山和鄱陽湖的景緻,最次的是福建東南沿海的景觀,在造型上甚至出現了一些概念化的趨向。這是不是與畫家王希孟在不同年齡段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形象記憶有關?
從北宋閩東南到開封的“之”字形交通路線幾乎可以把這些景點連接起來:從閩東南沿海向西北到達廬山、鄱陽湖,在九江順長江到達今江蘇鎮江,沿大運河往南折返到蘇州一帶,而後沿運河泛舟北上至皖北入隋唐大運河再接汴河到宋都開封,王希孟有可能就讀過亦或滞留過途中的某個書院。
王希孟三十多歲的一生所見所曆,依照以上大概的分析應該大緻如此。這裡僅僅是根據《千裡江山圖》卷裡畫家所熟悉的景物和事物進行比較排比後所作的一些推理分析和判斷,當然也許是我們後人的一廂情願。思維方式相隔了近千年,物景的變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在這些的判斷中如果還想進一步的深入推理,還可以根據王希夢曾經掌握的一些古詩詞來進行的推斷。
關于《千裡江山圖》卷的詩意,這就要提到宋徽宗對欲考入翰林書畫院的應試者有命題作畫的習慣,他喜用唐詩命題,尤其是愛出隐逸之句考學生的畫意。王希孟也不例外。其所作《千裡江山圖》卷之命題恐怕也是來源于宋徽宗的“隐逸詩句”。
像《千裡江山圖》卷這樣的超長巨幅手卷,所描繪的幾乎是整個廬山大境,還包括長江口和部分鄱陽湖,查遍北宋以前吟詠廬山的詩詞,與《千裡江山圖》卷畫意最接近的是唐代孟浩然的五言山水詩《彭蠡湖中望廬山》(鄱陽湖古稱“彭蠡湖”)。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挂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與“黯黮容霁色,峥嵘當曙空。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等描述廬山一帶景緻的詞句。王希孟深谙此詩意境,讀透至通,他并不是單純地圖解詩中的詞句,在畫中的“太虛”裡激昂出“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的峥嵘氣度,同時也鋪寫了一片在“天風“下“渺漫平湖”的鄱陽大澤。高山平湖在造型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顯露出畫家立足于湖畔仰觀名山大川的角度,十分切合詩意。該詩是從晚間的月暈寫到曙空再到香爐初上日的延續過程。畫家幾乎不繪宮殿建築,有的是隐逸者的岩栖和崖居之趣,這才是最絕頂聰明的構思。畫家在懸崖之間畫了隐士的岩栖之地,在巉岩頂上畫了文人雅士們的崖居生活。
可以說,無論是宏觀感受廬山之大體大勢,還是微觀描繪詩中的細節,《千裡江山圖》卷均捕捉到了孟浩然詩的本質内涵和外在的形象要素。
《千裡江山圖》所描繪更多的還是孟詩的意境。像廬山雄秀的詩界,逸者放達的隐境。稍嫌遺憾的是,也許是王希孟尚年少,其藝術語言還不夠豐富,線條尚欠勾勒之功,界畫功底不足,行筆細弱乏力。更由于畫家生活經驗積累有限,出現如滿載貨物的船舶吃水很淺,風帆和舟船的運動方向似乎缺乏一緻,人物活動缺乏組織和聯系,沒有中心碼頭等等常識性錯誤。然而,瑕不掩瑜,這畢竟是一個年輕人的初作,在他之後,古代山水畫壇幾乎沒有一幅青綠山水畫的氣勢和境界達到如此不凡的氣度和高度,他已經将生活中的現實與理想中的虛幻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了。
我一直非常的崇拜王希夢,是因為他盡管青春年少,但是他的觀察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卻是老成的透徹的,格局之大心中之闊,是我們今人所不能企及的。這個年紀以短暫的畢生精力給我們後人留下了如此壯觀氣勢磅礴的畫作,講述着千年前祖國山河的美好,沒有時間的差異,如果拿着此圖沿着王希夢的所繪一路看過去,會是怎樣的景象?
也是我想創編這台節目的動力。
朋友們早晨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