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1:18:04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久在異鄉漂泊之人,在遇見同鄉來客時,最為迫切的就是打聽故鄉的事情。而在這些故鄉事中,最讓人牽挂的無非就是留在故鄉的親戚們。中國唐代學者孔穎達曾有注解,親指族内,戚言族外。親戚一詞,涵蓋了中國人的所有血親倫理關系。

而對于親戚的範疇,中國古時也有規定,出了“五服”自然就不屬于親戚了,那麼“五服”又是什麼呢?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五服文化逐漸消失的背後)1

“五服”起源

“五服”這一詞開始是作為政區制度提出的,在《尚書·禹貢》中被首次提出。它将古代王城周邊區域的外圍,以五百裡為一區域進行劃分,由近及遠,共分為五個區域,分别是侯、甸、綏、要、荒五種。因此,這時的“五服”作為一種計量單位也無不可。

而随着時間推移,“五服”一詞,在意指空間遠近的基礎之上又延伸出了另外三種意思,都是代表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遠近親疏。

第一種是代表人與人之間的等級,是指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五種吉服;第二種是代表家中輩分,是指由自身向上推至父親、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共五代人;第三種是代表了親疏之差的五種喪服,從重到輕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五服文化逐漸消失的背後)2

一般後世所說的出“五服”,就是指第三種。在重視宗族關系的中國古代,同宗之内,在喪禮期間,隻要看各人所着的喪服,就能看出關系的親疏遠近。

若是着了重服“斬衰”,則代表了關系最為親近。反之,若是着的隻是輕服“缌麻”則代表了關系疏遠。而同宗又不着喪服的人,也就是出了“五服”之人。這就代表他們隻是同姓,并無親屬關系。

而儒家思想自古重視孝道,以孝為仁之根本。“五服”從廣義上來說既包含了君臣有義,又體現了血親至上的儒家思想。因此,“五服”文化正好與封建王朝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不謀而合。

“五服”将喪服的等級和禮儀作出了具體的規定,以用來表達對長者的哀思,正是将核心思想“孝”與“禮”相結合,從形式上表達了在有血緣關系的長者生前生後都要盡孝的道理。因此,在喪禮期間着“五服”的習俗就這樣一直流傳下來,這五種衣服也慢慢演變成了一種親疏關系的象征。

一直到了清朝,人們在讨論家中親戚關系遠近時,總是會問一句是否出了“五服”。若是親屬關系出了五代,則不再為其服喪,就稱為出五服。那麼,這“五服”具體都是什麼樣子的呢?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五服文化逐漸消失的背後)3

何謂“五服”

古時喪服的上衣被稱為“衰”。這“五服”之中最重的喪服就叫做“斬衰”,是指用粗的生麻所制且并不縫邊。其中“斬”字就有不縫邊之意,用以代表喪期不着配飾,以表達哀痛之情。

在古時,隻有臣為君、子為父母、妻為夫、兒媳為公婆、承重孫為祖父母才會服“斬衰”,一般都是要服三年。服“斬衰”之人,就是亡者最親近的人。

“齊衰”是用粗麻布所制,因為縫邊整齊所以被稱為“齊衰”。在古時隻有隔輩的直屬親疏才會服“齊衰”。比如孫子、孫女為祖父母、重孫子、孫女為曾祖父、曾祖父,玄孫、玄孫女為高祖父、高祖母,一般服孝期有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接下來的“大功”“小功”和“缌麻”等三服都是用熟麻制成。顔色質地逐漸鮮亮,質地越發輕薄起來,相對所代表的關系也一層比一層疏遠,大多都為外親。喪期分别為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五服文化逐漸消失的背後)4

“五服”的作用

“五服”在中國宗族關系中影響頗深,這在子嗣之上也有體現。

近年來,許多電視劇小說中都提到了嫡庶之分。實際上,對于中國古代的大家族來說,因為一妻多妾,子嗣衆多,幾代之後,難免嫡庶會有混淆。而為了區分這一點,古人在編寫家譜時,也會特意寫明嫡庶。這嫡庶之别,也體現在“五服”之上。

《紅樓夢》中趙姨娘死時,身為庶子的賈環為親生母親守孝,是要着“斬衰”三年的,而身為嫡子的賈寶玉隻需為庶母服“齊衰”一年。但在賈母、元春死時,賈環作為庶子卻要同嫡子賈寶玉一樣,分别服“齊衰”一年,“大功”九月。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五服文化逐漸消失的背後)5

因此在古時,兩家議親之前,總要先翻看家譜,看看有無宗族關系,以免是近親結婚。若是家譜之上,雙方都是出“五服”,才可安心籌辦婚事。

呂雉就因逼迫漢惠帝娶了自己親外甥女張嫣而被人所不齒,這一段婚姻也成為了中國古代皇室的一則醜聞。“五服”内的婚姻,在古代是不被人們所認可的。

但同樣是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埃及,在他們的婚姻文化中,沒有“五服”之說,常常會以近親結婚來維護貴族權益,以确保血統的純正,對于古埃及人而言,不管是兄妹父女都能通婚。而中國古代則一直都有同姓不婚的習慣,“五服”之内不得通婚。

這一點也受到了現代科學的肯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家族遺傳疾病,人口質量得到了提升,讓中華民族得以健康繁衍。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五服文化逐漸消失的背後)6

逐漸消失“五服”文化背後,我們丢失了什麼?

而到了如今,喪禮制度逐漸精簡,因此由喪禮而生的“五服”文化也在慢慢消失。

要論其原因,首先是一妻多妾制的取消。如今都是一夫一妻制,家中孩子數量也遠不及以前,由儒家所推崇的宗族制改為一個個獨立的小家庭。女子地位提高,隻有妻沒有妾,也就再無嫡庶尊卑之分,因此,與宗族制度一應相關的族譜,“五服”等也顯得多餘起來。

其次,“五服”的守孝制度異常繁瑣,從所着衣物,再到守孝時間都有着嚴格規定。在漫長的“五服”文化中,發展到了最後規定越來越多:守孝期間禁止理發、守孝三天要滴水不進,不能洗澡,讀書人更是在這段期間連科舉考試也不能參加。

五服指的是哪三服(五服文化逐漸消失的背後)7

如此這麼多規定放到今天,也不再适合當下的快節奏生活。如今雖無“五服”,卻并不影響人們對于亡者的哀思之情。随着社會的發展,“五服”文化在人們的生活中也變得不再重要。

再者,“五服”雖詳細規定了具體的服喪制度,以表對亡者的哀思,但也正是這些規定将血親分為三六九等。人們習慣了五服之内是親,五服之外為疏,因為過于推崇血親情理,也會讓人們過度重視小家私欲,而忽略大義,這,就是我們丢失的部分。

“五服”文化雖然在慢慢消失,但終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人用“五服”來悼念亡者的情誼也是無可厚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