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李世民最寵愛的兒子,他幼年即被立為太子,成年後卻崇拜突厥人,不但公然帶領宮人裝扮成突厥人的樣子、模仿突厥人的飲食起居,還為了一個十歲的絕色男寵和父親反目成仇。可即便如此,李世民也從未想過廢太子而再立。
這位讓衆兄弟妒忌不已的太子是誰?李世民為何對他的感情格外不同?
1、萬千寵愛中長大的廢太子
公元631年(貞觀五年), 向來鎮定的李世民在上朝時卻一直心不在焉,下朝後他直奔長孫皇後宮中,連聲問道:“乾兒的病怎麼樣了?他的病一日不好,我的心就像在油鍋裡煎熬一樣。”
得知李承乾的病仍然沒有起色,本不信神佛的李世民六神無主,居然開始和長孫皇後一起求神拜佛,并向佛祖許諾若李承乾病情好轉,他将祭祀祖廟、大肆修建廟宇,還将征召3000人出家。
長孫皇後問李世民:“陛下,您向來不信神佛,為何要這麼做?”
李世民回答:“隻要能有一絲希望,隻要能救回乾兒,對我來說任何辦法都值得一試,哪怕要我割血剜肉!”
說話間,李世民仿佛看到了兒子剛剛出生時掙紮啼哭的樣子。
這是李世民和長孫皇後的第一個孩子李承乾。那時李世民還是秦王,年紀很輕,李承乾的到來讓他初次體驗到了為人父親喜悅,也寄托了他對未來的希望和對生命延續的敬畏,因此在他心中地位格外不同。
據史冊記載,李承乾出生于太極宮承乾殿,因此被唐高祖李淵親自賜名為“承乾”。這名字不僅代表着出生地的尊貴,更有“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寄托了唐高祖對皇長孫的厚望。
都說投胎是個技術活兒,李承乾投胎時想必是加滿了技能點吧。
公元620年(武德三年),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恒山王,可謂真正的憑借出生即“躺赢”;
公元622年(武德三年),李承乾三歲,秦王妃親侄子、長孫熾之孫、長孫家慶被任命為李承乾侍讀;
公元624年(武德七年),李承乾5歲,徙封中山王,并在陸德明與孔穎達兩位儒學大師教導下學習儒學經典,相當于幼兒園期間既有了兩位院士老師;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
為了把李承乾打造成一個合格的接班人,李世民也像内卷時代的諸多父母一樣,化身“狼爸”,把硬件條件提供得足足的。
在學習和生活上,李世民對李承乾傾注了很多心血,不但給他找了資質家世均為上乘的伴讀,延請了頗有盛名的當代大儒,更是為了培養李承乾處理朝政的能力,從小就帶着他接觸不同的政務。
李承乾也沒有讓李世民失望,一直扮演着好兒子、好儲君的角色。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能夠遊刃有餘地替李世民處理政事了。
李世民甚至下令,隻要有斷不了的案,原告都可以到李承乾的東宮去訴訟。當李世民外出視察民情時,也都讓李承乾監國,處理朝中大小事務。
對李承乾來說,隻要安穩不動地享受着父親的寵愛,等父親壽終正寝時直接繼位就可以了。
可誰能想到,20多年後他居然在李世民對他寵愛依舊、毫無廢儲之心的情況下造反了!造反也就罷了,過程還極其潦草、荒唐,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2、遲來的叛逆真可怕公元636年長孫皇後去世,李承乾痛失生母,也失去了最無條件的溫柔包容和保護。這一年他18歲,人生由此分為截然不同的兩段。
三年後的一天,臨近長孫皇後冥誕日,李世民思念發妻傷懷不已,隻帶着貼身内侍在宮中散心,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李承乾的住處。這是他和長孫皇後的第一個孩子,也是長孫皇後去世時最挂念的孩子。
李世民心念一動,打算去找兒子喝喝小酒談談心,可剛走到門口,就聽到裡面嘈雜一片,混合着漢語和突厥語,還有喝彩聲和粗俗的戲語。守門的小太監吓得臉色發白、渾身發抖,卻在李世民的示意下一聲也不敢出。
李世民貼在門上聽了片刻,臉色一片鐵青地推開門,隻見李承乾和一衆人等都做了突厥裝扮,正在院中點了篝火還搭了帳篷,兩個穿着皮裙的宮女在篝火上烤羊肉,還有一個舉止柔媚的男童坐在李承乾的腿上,正端了一杯酒往他嘴裡喂。
李承乾并不張口接酒,而是神态放蕩地在這男童的手上舔了一口,換來一個嬌嗔的白眼後才銜住酒杯仰頭飲盡。
此時站在門口的李世民已經氣得幾乎連話都說不出來了,等院内荒唐的一切都被内侍們迅速清理幹淨後,李世民才稍微緩過神來。在他的雷霆之怒下,坐在李承乾腿上獻媚的男寵被當場處決,一衆跟着李承乾胡鬧的宮人全部打入獄中施以重刑。
本以為事情到了這裡也就結束了,畢竟李承乾寵幸一個十歲男童的事情早就傳得沸沸揚揚,可無論朝臣們如何上書指責李承乾,李世民的态度卻是始終堅定的回護兒子。
現在這男寵死了,李承乾經此一事,想必也該悔改了吧?
豈知他非但沒有悔改,反而在宮中為男寵設置了祭奠場所,并且建冢立碑,經常祭奠。男寵的死,激起了李承乾心中潛藏已久的叛逆,從此他的行徑更加荒唐。
他曾讓人鑄造了一個巨大無比的鍋,雇用逃亡的奴隸偷盜百姓的牲畜,然後親自把那些偷來的牲畜放在大鍋裡煮,跟他的手下分食。還公然宣稱:“以後我當了皇帝,一定要盡情享受所有樂趣,一旦有人規勸就立即誅殺,殺了數百人後,那些進谏的人就不敢再說話了。”
此言一出,群臣嘩然。
李承乾的巨大改變和對自己的排斥疏離,李世民是看得清清楚楚,可他怎麼也想不通,一向懂事的兒子為什麼會突然變成這樣?
其實,究其原因,李承乾之所以“變壞”的根由還在李世民身上。
作為父親,李世民是個不折不扣的“狼爸”,他認為隻要給足了兒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照料,兒子就該按照他所設想的樣子去成長,直到長成他所期待的模樣。
可他日理萬機,隻關注到了兒子的生活起居,卻沒關注到兒子的心理健康。
作為太子,李承乾享受了最好的教育,卻也背負着最大的壓力,甚至一直被壓抑着屬于孩子的天性。他不能肆意玩耍,也不能表現出畏懼、軟弱,面對朝臣的時刻挑剔,還要“虛懷若渴”,不能表現出絲毫的不滿、反抗。
試想一下,就連李世民自己面對諸如魏征、裴寂等重臣,還常常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有次差點将魏征砍頭,更何況李承乾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
以前,這些被壓抑的情緒和委屈還有母親長孫皇後來溫柔地為他纾解開,可自從母親去世後,再也無人關心過年少的李承乾是否具有一個“人”該有的情緒。
重壓之下必然爆發,李承乾的“叛逆期”來的迅猛又劇烈。
再加上從小體弱而緻的足疾随着年齡增長不斷加重,随着走路跛态越來越明顯,李承乾的内心逐漸扭曲,開始放縱自己的欲望,可也因此招來朝臣更激烈的批評。
據史料記載,公元639年,李承乾21歲時,他自己設計圖紙蓋了一座房子,輔臣們據此批評太子過于奢華;看到太子與宮中宦官一起玩遊戲,就将太子比作秦二世。
李承乾乳母曾勸太子輔臣孔穎達,讓他顧及太子的顔面,但孔穎達卻表示自己就算是死該說也要說,這看似是一個臣子的本分,裡面何嘗沒有自我标榜為“谏臣”的清高在呢?
正是這些踩着太子搏賢名的“谏臣”導緻李承乾對輔臣極其反感,最終他們越是勸谏,李承乾越是反其道而為之。
面對太子和重臣的重重矛盾,李世民一再明确表态“決不異儲”,他始終在找各種方法想挽回兒子,可李承乾卻做出了一個潦草又荒唐的舉動,将自己的前程徹底斷送。
3、潦草謀反鑄成大錯
父親對自己顯見的疏離、弟弟們日益出色的表現以及對自己腿疾的自卑,讓李承乾内心的安全感來越少,絕望似乎就要把他吞沒。
李承乾沒有意識到,他内心的惶恐,其實很多都是他自己對自己不滿的投射。事實上,父親還是那個愛自己的父親,弟弟的出色從沒有動搖李世民對嫡長正統的維護。
且不說經曆過玄武門之變的李世民,為防世人诟病,更加注重對正統的維護,更有史書記載在李承乾謀反事迹敗露後,李世民與李承乾有過這樣的對話:
“你腳殘廢了都未曾想廢你,你為何要如此?”
“你把魏王留在長安,不讓他去封地,你有沒有想過我這個太子的感受?”
李承乾絕望、自卑、無助心态可見一斑。正是在這些情感的推動下,李承乾将與父親作對發展到了極緻,他開始策劃政變,想像父親一樣通過非常手段坐上高位。
可是李承乾缺少兵權,這時,侯君集出現了。
因為在高昌之戰中貪墨藏私沒有得到李世民的封賞,侯君集内心一直多有怨恨,于是在李承乾邀請他共商大事時,毫不猶豫地投靠了李承乾,積極幫助李承乾謀劃政變。
不幸也萬幸的是,還沒有發動兵變,李承乾試圖謀反的事情便被李世民發現了。
李世民大怒,将李承乾關押了起來,主要參與者包括五子李祐,無一例外全被賜死。可面對主謀,李世民卻猶豫了,他在李承乾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萬萬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局。
最終,李世民力排衆議,法外留情,給了李承乾一條生路,他将李承乾貶為庶人,并流放至黔州。同時,為了避免其他兒子上位後處死李承乾,李世民選擇了最是宅心仁厚的李治為太子。
可惜的是,盡管李世民為李承乾鋪好了後路,一年後李承乾終因内心太多的郁恨病死黔州,時年26歲。李世民再次為其破例,下诏以國公禮葬之。
可以說,如果李承乾沒有謀反,李世民大概率是不會廢太子的,這一點從他在李承乾失敗後與李承乾的對話,以及對李承乾多次法外開恩的處置上可見一斑。
李世民是明君,但作為父親卻是失敗的,這也是他在晚年最為懊悔的。
從幼年的表現看,李承乾無疑是資質出衆的,可是再好的資質,在強大的壓力面前也會被壓彎、變形。就像現代社會,多少孩子在“别人家的孩子”帶來的陰影和壓力下自卑、消極甚至抑郁?而李承乾更加不幸,他必須去做那個“别人家的孩子”,沒有絲毫退路。
李承乾的堕落,究其根本在于長期的高壓管制和事無巨細的安排,使其失去了自我探索的機會,當青春期沒有完成自我同一性的整合,那麼終其一生,他都在尋找那個丢掉的自己。
隻是不知在最後的結局來臨時,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溫柔的長孫皇後沒有去世,李承乾還會走到如此絕境嗎?你覺得呢?
作者:蘇菲的理想國
編輯:鄭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