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28 12:54:46

大家好,今天我們聊聊道家思想家莊子一個看似比較偏激,但也非常有名的觀點: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01

這個觀點是在《莊子·胠箧》中提出的,這一篇是《莊子》一書的第十篇,“胠箧”這兩字個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拼音是qū qiè,就是撬開箱子,打開箱子,也就是“盜竊”的意思。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1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很多人認為,這句話并非是莊子本人的意思,看似非常消極,也跟之前莊子在很多地方推崇“聖人”的說法并不相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聖人如果不死,盜賊就不會消失。咋一看起來很偏激,認為是莊子是在反對“聖人”,但實際上,這正是莊子以及道家思想偉大的地方,為什麼莊子呢?讓我們慢慢聊。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聖人之道,為而不争”;莊子在《莊子》中也說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可以說,在道家思想中“無為”是道家思想中“聖人”的典型特點。不管是莊子,還是老子都非常推崇這種“無為而無所不為”,那這和這一篇《莊子·胠箧》所提出的“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有關系呢?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2

02

我們來看另外一句話就明白了,莊子在《莊子·胠箧》這一篇中,還說了另外一句話: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

這句話很難理解,非常繞,但正是這句話,才是理解“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關鍵,這句話的大緻意思是說:天下人都知道要追逐他所不知道的,卻不知道要探索他所已經知道的;都知道要責怪他所認為不好的,卻不知道要責怪他所認為好的。

在結合前面“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句話,其實莊子在這裡要告訴我們三個道理:

第一個道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而且這兩面是相對相生,必可分離的。有“聖人”就有“大盜”,這正是事物的正反兩面,就像硬币的正反兩面一樣。莊子提醒我們追求“聖人”的同時,也要不忘“盜賊”。我們認為“盜賊”是不好的,會去責怪;我們認為“聖人”是好的,所以不會去責怪。但為什麼我們沒有反過來思考呢?這正是道家思想偉大的地方,善于反思和反省,随時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3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意思是,天下人都知道了“美”,所以也就有了“惡”,天下人都知道的“善”,所以才有了“不善”,善惡美醜都是相對相生的,不僅如此,“有無”、“難易”、“長短”、“高下”等等都是相對出現的。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和大盜其實也是相對相生的,事物的正反兩面。

莊子說,為了防備那些撬箱子、掏袋子、開櫃子的盜賊,一定要綁好繩索,關緊鎖鈕,我們認為這樣做很聰明。但是盜賊來了之後,背着櫃子、舉起箱子、挑起袋子就跑,唯恐繩索和鎖鈕不牢靠。你以為的聰明的做法,在這個時候看來,其實很愚蠢的做法,其實方便甚至助漲了盜賊的行為。莊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聰明和愚笨其實也是事物的兩面,就像你以為自己是聰明的聖人,反而愚蠢地為盜賊做了嫁衣裳一樣。

03

第二個道理:物極必反,随時關注事物的運動變化,意識到一個極端之後,就是另外一個極端,過分追求“聖人”,就無法避免“大盜”。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4

關于物極必反的思想,在道家思想中可謂比比皆是,在老子《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是說: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終緻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終緻聽覺不靈,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終緻味覺喪失,食不知味;過分縱情于騎馬打獵,追逐鳥獸,終緻心神不甯,放蕩不安;過分追求金銀珍寶,終緻行傷德壞,身敗名裂。所以聖人的生活,隻求飽腹,不求享受,甯取質樸甯靜,而不取奢侈浮華。主張摒棄一切外物的引誘,以确保固有天真純正的本性。

懂得事物的“物極必反”的道理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精髓,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意思是說,事物都是在好壞兩級來回往返運動變化。一方面,體現了世間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另外一方面,也體現了世間萬物都會相互轉化的。

04

第三個道理:“聖人”和“大盜”都是來自人性的兩面,都受人性欲望的驅使。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5

這其實是我讀莊子這篇《胠箧》感受到的一個更為深刻的道理,莊子在這一篇内容中說: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 陸氏、骊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戲氏、神農氏 ,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 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頸舉踵,曰“某所有賢者”,赢糧而趣之,則内棄其 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裡之外。則是上 好知之過也!”

說的是,在上古的至德的時代,也就是在伏羲氏、神農氏那個年代,百姓以結繩記事,飲食香甜,服飾美好,習俗歡樂,安居樂業,鄰國彼此相安無事,雞鳴狗叫的聲音也相互能聽到,而百姓活到老死卻不相往來。在那個時代,才有真正的太平。但聖人出現後,百姓就會伸長脖子踮起腳尖說“某地有個賢人”,于是擔起糧食前往投奔,甚至為了追随聖人而遺棄雙親,也不管國家大事,這些都是喜歡追随聖賢的欲望,所導緻的錯事。

在上古的自由平等的社會,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沒有等級差别,人們沒有多餘的欲望,國家也沒有更多的企圖,這是莊子所推崇的美好社會。一旦人與人之間有了差别,欲望就會讓我無止境、不理性地去追求它,導緻國家的戰争和人民的痛苦。

05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6

叔本華

在西方哲學家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本書中,對人的欲望和人的幸福也進行了精彩的論述。他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本能,但我們絕大部分人生都是不快樂和不幸福的,甚至是在痛苦中度過。而人類一切的痛苦都來自于所要求、所期望的東西和實際得到的東西之間不成比例。也就是,我們的欲望和現實的不匹配,是痛苦的根源。而增加快樂和幸福隻有兩個方法:一個減少欲望,一個是增加獲得。

而在道家思想中,其實也表達了類似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7

老子認為,不标榜賢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惜難得的财貨,使人民不起盜心;不顯現名利的可貪,能使人民的心思不被惑亂。因此,聖人為政,淨化人民的心思,就沒有什麼自作聰明的主張;滿足人民的安飽,就不會有更大的貪求;減損人民的心智,便沒有剛愎自用的行為;增強人民的體魄,就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哪裡還會與人相争呢?

若使人民常保有這樣無知無欲的天真狀态,沒有僞詐的心智,沒有争盜的欲望,縱然有詭計多端的陰謀家,也不敢妄施伎倆。在這樣的情況下,以“無為”的态度來治世,哪裡還有治理不好的國家?

06

其實不管是老子還是莊子,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人對于人性的理解都非常深刻,也都非常清晰地意識到,人的欲望是瓶子的魔鬼,一旦放出來之後,就帶來了永無止境的追求,要懂得控制本能的欲望,才能獲得幸福快樂的人生,才能帶來國家的長治久安,這是一個簡單而樸實的道理。

莊子說過的三大定律(道家思想家莊子說)8

欲望既可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驅動力,也是人性的“魔鬼”,它可能讓我們成為“聖人”,也可能讓我們成為“大盜”。所以,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也就是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其不好的一面;追求自己不知道的同時,也要時刻審視自己的已知。“聖人”和“大盜”其實正是人性不可分割的正反兩面,這是一種思辨思維,也是一種對人性的反思。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