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卑的一面,可能是對自己的長相不自信,可能是對自己的身材不自信,或是在某個喜歡的人面前不自信。
實際上自卑心理非常普遍,并非隻有少部分人才會自卑,即使是那些成功人士,或是那些站在金字塔頂端的社會頂層人士,都可能會有不為人知的自卑的一面。
我們作為人類,既然是一種生物,那就必定會有缺陷,而不存在完美無瑕的人。
有的人把自卑挂在臉上,遇到困難情不自禁地就顯示出懦弱,這類人屬于高自我防衛的人。
他們傾向于維護自己既有的形象和尊嚴,較難接受新信息或者易于對新信息進行曲解,他們的安全感較強,敏感于被攻擊,思維方式上傾向于保守,态度改變也較為困難。
生活中大家應該有這樣一種經驗,即當某一句話無意間戳中了他人的内心,說話者可能會受到言語侵犯,這是因為他們傷害到了他人的自尊,或是激起了對方不好的回憶,因而引發了自我防衛機制。
實際上這種自我防衛就是自卑的表現。
一個人越是在某一方面容不得别人的侵犯,就說明他在這方面越是自卑,越是不滿意自己的狀況。
因此在人際關系中人們必須要遵循保護他人自我價值的原則。
那麼自卑的人應該如何改變自己呢?
前文已經提到過,其實自卑普遍存在,很多人都認為隻有自己才會自卑,别人都是強大的,或者認為他們對自己都是很滿意的。
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知覺偏差,每個人都有自卑的一面。
如果人們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就能勇敢地邁出第一步,不再把自己當成唯一的特例。每個人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自卑,比如身高、體重、外貌、經濟狀況等等。
因此對人們來說,首要任務就是明确自己的狀态,探究在哪些方面對自己感到不滿意。之所以說這是首要的,是因為很多人其實并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自卑,為什麼面對他人的時候沒有底氣。
如果有必要,人們可以列出一張清單,把對自己所有不滿意的地方一一羅列出來,隻有對自己建立清晰的認識,在改變自己的過程中才能有目标,不會偏離方向。
其次,自卑感的形成和維持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如果一個人的身邊隻有吃喝玩樂的朋友,沒有能夠在學習和事業上共同進步的朋友,那麼随着時間的推移,他就會感到自己越來越脫離社會,與别人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
因為他們整日的享樂其實是在麻痹自己,逐漸消磨着他們改變自己的動力。
所以,自卑的人們應該有意識地遠離這種環境,人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但卻可以選擇朋友圈子。
遠離落後的朋友圈,靠近上進、積極的朋友圈,就能夠在被期望、要求和獎懲的環境中被引導,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隻要自己優秀了有能力了,底氣就出來了,自卑感自然就會減少。
在現代社會,特别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團隊合作、和睦相處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相對地,那些孤僻、内向、不合群的人會受到他人的排斥。
内向者從來沒有少過,有些人看起來就很内向,有些人迫于外界的壓力,裝出很合群的樣子,實際上是一種權宜從衆,活得很累。
内向者被人貼上标簽,尤其是孩子,他們被認為不合群,可能會被冷漠相待。
那麼内向者要如何改變自己呢?
實際上有些人之所以内向,并不是因為經曆所緻,而是先天氣質使得他們更傾向于将心理活動指向内部,體驗内心的情感。
他們也想與别人和睦相處,但總是無法做到,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建議人們不必強求自己,因為氣質是很難改變的。
如果不喜歡與人相處,就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某一個感興趣的領域中去,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曆史上很多偉大人物也不合群,他們專注于自己的領域,最終取得成就。
所以人們不必強迫自己合群,隻要能夠維持正常的人際關系,不至于和他人總是鬧僵,那麼也算是做得很好了。
但社交恐懼症患者有所不同,這類人面臨的是心理障礙,如果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生活,那麼及時就醫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果你自卑、内向、社交恐懼,常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大家的問題,但相信能有所啟發。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