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點茶,先須熁盞。
盞冷則茶沉,茶少則雲腳散,湯多則粥面聚。
以一匕投盞内,先注湯少許調習,旋添人,環回擊拂,湯上盞可七分則止。着盞無水痕為妙。
——朱權 ·《茶譜》
《知否》一劇,讓許多年輕人了解了宋代建盞,劇中,和建盞總是“形影不離”的點茶技藝,也讓人印象深刻,今天麥盞君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什麼是宋代點茶。
以茶為飲,在我國開始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漢。到唐代,飲茶最終成為一種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少普遍飲用的社會風尚。入宋以來,鬥茶興起,并發展成為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熱衷的風雅趣事。而不同的飲茶方式,都有其相應的茶器。
周世義 鴻運
建盞,作為最适合點茶的器皿, 在宋代的貴族社會中風靡一時。在茶文化興盛的今天,宋代的點茶之法讓衆多的茶迷好奇不已,然而點茶術與建盞在宋代之後就幾乎絕迹了,近年來才得以慢慢恢複。接下來,麥盞君就帶領大家從古人留下的繪畫和文字中尋覓點茶的蹤影。
這兩年,宋文華傳播得很快。一講到宋朝,原先在人們心中“積貧積弱”的印象就大為改觀,取而代之的是“富庶、自由、高審美”。
而說到建盞,人們都知道與宋代鬥茶風氣的興盛有關,鬥茶與點茶法又關系甚密。現在,很多人想學宋代的點茶法,品嘗“卡布奇諾”型的茶。
要了解點茶之法,還得跟宋徽宗學習。不僅自己會點茶,而且玩得精緻,将所得妙處都寫進了他的茶著作《大觀茶論》中。
古人的作品都是很精煉的,所以不要以為《大觀茶論》是幾十萬字的學術論文,其實它是二十篇,更準确地說是二十段。其中,《點》篇把點茶之法講的十分透徹。
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朝皇帝所樂之事,自然也讓士大夫們樂此不彼。宋徽宗很支持大臣們玩茶,認為這是“盛世之情尚也”,所以我們從詩文裡面看到蘇東坡、陸遊、楊萬裡等社會名流都對點茶贊賞有加。
點茶法是将茶末放到盞中并直接用沸水沖點,而沒有投到沸水鍋中。此外,為了使茶沫更加豐富,點茶法中還特别用銀調羹或者竹茶憲來篩茶。所以,一般認為點茶法的精髓在于注水和篩打。
宋人點茶用茶瓶燒水,茶瓶也稱為茶壺或執壺。宋代點茶用到的茶瓶跟古裝電視劇裡面看到的酒瓶有點類似。《大觀茶論》的《瓶》篇講的就是點茶用的茶瓶。宋徽宗說:“瓶宜金銀。”意思是,茶瓶最好是金的銀的,茶瓶最關鍵的是瓶嘴的部分,正所謂:“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進而不散;嘴之未欲園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簡單來說就是,瓶嘴要做得出水流暢有力,收的時候要利落幹脆。
七彩銀毫
茶瓶注水環節在點茶之法中是非常重要的,《大觀茶論》裡把注水的程序分為七次,即“七湯”,每一道湯的水量、力度和點注的位置都有不同,對茶的“發立”起沫都有影響。這就好比在制作咖啡的過程中,不同的研磨方式、不同的壓力下,咖啡豆會呈現出不同的風味。
宋徽宗說:“點茶不一。”點茶的方法不一樣,出來的效果也不同。點茶的基本流程:把茶團稍微搗碎,放入建盞中,加點水,調成膠狀,再沿着盞畔環注水,這時候可以攪動茶膏并開始用茶憲拂擊,接下來再進行注湯拂擊。每一次篩茶的方式和要達到的效果都不一樣,最後達到的狀态是:“乳霧洶湧,溢盞而起”。
在鬥茶中,觀茶沫是重要環節,茶沫的色澤、豐富程度、保持的時間長短是評定茶葉好壞的一個标準。很多人認為,茶沫是為了觀賞,為了競技娛樂,覺得宋代人太會來事兒了,折騰了半天就是為了看看那些泡沫。其實不然,茶沫才是點茶的精華,宋徽宗就飲用了《桐君錄》裡的話:“茗有饽,飲之宜人。”這說明從養生的角度來看,把茶湯篩出沫兒來飲用更健康。
回藍兔毫
宋徽宗說:“宜勻其清浮合者飲之”,說明宋人喝茶的時候并不是直接在篩茶的盞中飲用,而是分到小盞裡再喝的。茶湯經過這樣一段精細的制作,口感一定相當不錯。
“點茶”“鬥茶”之樂,更在于飲,就好比漂亮的菜色,如果不能吃就意義不大。中國飲食講究色香味俱全,現代人還多加了一個“養”字,而點茶之法做出來的茶飲,一定是在茶的氣味、口感和養生上做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宋人對于點茶之法和茶沫形态以及建盞釉色的推崇是相通的,都是追尋一種自然質樸而又樸樹迷離的美感。不管是蘇東坡的“雪沫乳花浮午盞”,抑或蔡襄的“雪凍作成花,閑雲未垂縷”,還是陸遊的“晴窗細乳戲分茶”,我們發現對茶沫的比喻都離不了雲、花、乳、雪等現象。由此可見,再有才華的詩人也是言有盡,而未能道盡點茶的無窮之意。
陸子旺 七彩曜變
中國茶文化發展曆程中,唯有宋代點茶文化堪稱精絕,上升到無所不臻的至高境界。喝茶習茶,總是繞不開宋代茶文化這座高峰。隻是,面對《茶錄》、《大觀茶論》、《述煮茶小品》等一堆堆詞句生澀的古文茶書,總是有些雲裡霧裡?
别急,麥盞君整理了幾個小問題,讓您五分鐘了解宋代點茶文化,再讀《大觀茶論》就不至于那麼不知所雲了。
蒸青團餅茶
是如何制作而成的?
蒸青團餅茶的制作為采茶——揀茶——蒸茶——研茶——造茶——焙茶六個基本工序。
采茶:以早為貴,要求極緻。比如在時令上要求采茶時要“陰不至于凍、晴不至于暄”的初春“薄寒氣候”。
揀茶:即茶葉的分揀,以細嫩為上品,最高等級的茶葉原料稱“鬥品、亞鬥”。
蒸茶:茶芽洗滌幹淨後,薄攤在甑内,待鍋内水沸騰以後,放在上面蒸。
研茶:即将茶葉研磨成粉末狀或者糊狀。茶末越細,品質越高。貢茶第一綱龍圖勝雪與白茶的研茶工藝都是“十六水”(類似水磨面粉一樣,加水研磨次數越多,粉末越細)。
造茶:即用銅竹銀等材料的棬模制造茶餅。宋代貢茶棬模大多刻有龍鳳圖案。如今普洱茶壓制成餅頗有宋人遺風,隻不過當時壓的是茶末茶粉。
焙茶:制成的餅茶,開始用較大的火烘焙,再以沸湯熏蒸,如此反複,視團餅茶厚薄而定。
宋代點茶
的基本步驟是怎樣的?
分為“碾茶——羅茶——候湯——熁(xié)盞——點茶 ”五個基本步驟。
碾茶——用紙裹住茶餅槌碎,然後将敲碎的茶塊放入碾槽中快速有力地将其碾成粉末。
羅茶——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羅中細篩,确保點茶時使用的茶末細,多篩幾次,越細越好,這樣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候湯——即煮點茶用水,由于宋代水是悶在湯瓶中煮的,看不到,所以很難掌握火候。
熁盞——調膏點茶之前,先用開水沖滌茶盞,類似于今天的“溫杯”。在宋時,人們認為“熁盞令熱”,可以使點茶時茶末上浮,“發立耐久”,有助于點茶的效果好。
點茶——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先講“一錢匕”左右的茶放入茶碗中,注入少量開水,将其調成均勻的茶膏,然後一邊注入開水―邊用茶匙擊拂(類似于日常生活中沖藕粉)。
分茶與鬥茶
是指什麼?
分茶
分茶并不是字面意義上的“分湯入盞”,而是指在注湯過程中用茶匙(徽宗後用茶筅為主)擊拂撥弄,使激發在茶湯表面的茶沫幻化成各種文字的,以及山水、草木、花鳥、蟲魚等圖案。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川細乳戲分茶”描寫的便是士大夫推崇的雅緻閑情的分茶活動。
鬥茶
——也稱“茗戰”,核心用點茶之法來競賽茶葉品質的高下,其基本方法是通過“鬥色鬥浮”來品鑒。這與我們如今需要以口感品鑒為主的評定方法是不同的。
色,即茶湯的色澤。宋人品茶尚白,湯色“以純白為上,青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浮,即看茶湯表面的湯饽停留在茶盞壁上時間,耐久者為勝,也就是詩人們所說的“烹新鬥硬要咬盞”。
宋人品茶
有什麼獨特的評判标準?
宋品茶尚白,這在總體上對不發酵茶崇尚綠色的中國茶藝史中是獨一無二的。
從茶湯色澤來看“以純白為上,青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茶色尚白,茶碗除了盛貯茶湯的主要功能外,還有對比、映襯茶湯的審美功能。
因此建盞尚黑,這種獨特的審美趣味,在中國陶瓷史中也是獨一無二的。
編輯:麥盞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