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父母都不是聖人,總會有各種不完美。
總會有犯各種小錯誤,多多少少大大小小,有時苛責,有時情緒好,有時觀念古闆,有時讀書太少不懂教育。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前幾天,高亞麟做客《我家那閨女》,說了一句很紮心的話: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初聞不知其意,細思深感悲涼。
父母在,不管你是30歲還是60歲,都覺得死亡太過遙遠。
但父母一旦離去,你一下子就明白了生命的短暫,一下子成了沒有父母兜底的孤兒。
正如老舍先生所言: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
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裡,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起點,卻無法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
這是何等的寂寥和悲傷。
我想,每一個在深夜手術室門口等待過的人,每一個在手術風險告知單上簽過字的人,每一個參加過親朋好友追悼會的人,都能深刻體會這一點。
“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但媽媽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我想,應該就像斷了線的風筝,偏離了方向的航船,沒有了根的枯樹吧。
總感覺生命的鐘擺,在心裡揮啊揮,蕩啊蕩,下一秒便是人生的盡頭。
如同費玉清宣布退出娛樂圈時,在信中寫的:
“當父母去世後,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沒有了他們的關注和分享,絢麗的舞台讓我感到更加孤獨。”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此生隻剩歸途。
父母在的時候,不管你是健康還是病弱,也不管你年紀有多大,總覺得還有人幫你頂着一片天,但父母不在了,一切都隻能自己撐着了。
這是親身經曆過的人,才能深切領悟的痛。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你有沒有想過,你還能陪伴在父母身邊多久呢?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種算法:
假如一年中,隻有過年七天的時間可以回家陪伴父母,一天在一起的時間頂多算上11小時。
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他們可以活到80歲,那麼我們實際上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隻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這種算法并不是完全準确的,但是我們陪伴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卻是一個不争的事實。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告誡我們:“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不遠遊,并不是不讓我們出去外面的世界翺翔,也沒阻止我們多出去看看,而是說出門在外,一定要讓父母知道你去了哪裡,什麼時候會回來。
小時候,我們很渴求父母的陪伴,但長大後,我們怎麼就會忘了父母其實也需要我們的陪伴。
曾經有個老人到手機維修店,師傅檢查了半天,跟老人說手機沒壞。
老人一聽到這話,瞬間就哭了:“手機沒壞,我的孩子怎麼不給我打電話啊?”
老人接不到電話,當下反應是手機壞了,也不願相信是子女淡忘了自己。
想想,很是心酸。
反觀下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那個時常“不歸家”的孩子呢?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總以為再晚點,再晚點,父母還是會站在原地等我們,但時光從來都不會慢下腳步等待。
就像畢淑敏說的:
“每個孩子都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有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我們的父母就像一棵生長了幾十年的老槐樹,在光陰的摧殘下,從枝繁葉茂走向老樹秃枝,一場大風,随時都能将它刮倒在地。
李小龍年輕的時候,隻身奔赴美國學習武術,他在美國遭受了很多種族歧視,甚至沒有人願意給他工作,後來等他終于成為享譽全球巨星之時,他的父親卻因病去世了。
李小龍回到香港之後,很是自責,一遍遍在紙上寫下“子欲養而親不待”;
無獨有偶,季羨林年輕的時候,也時常漂泊在外。
後來有一次,得知母親病危,他日夜兼程趕回家,卻隻看到母親留下的兩句話:
“早知道你出去了就不再回來,我真後悔當年讓你出去。”
“這幾年我日夜想着你,這種痛苦,是你無法想象的。”
季羨林聽後,趴在棺材上悲痛欲絕。直到很多年後,這依然是他心頭的一根刺,是他生命裡最沉重的悲哀。
“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時不我待,這大概是一輩子都無法釋懷的悲傷,更是一輩子都無法彌補的遺憾吧!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不知珍惜;可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
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
時不我待,隻争朝夕。
如果注定父母隻能陪我們走一段路,那為何不給他們多一些耐心和陪伴呢?
善待父母,這不僅是一個人最大的教養,更是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人生功課。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論調:父母皆是禍害。
帖子裡,一個個咬牙切齒地訴說着父母的種種不是,恨之入骨地給父母扣上“禍害”的頭銜。
他們埋怨父母的不争氣,幫不上自己的鴻鹄之志;
他們數落父母的種種缺點,自私、冷漠、蠻橫、甚至是不負責任……
是,必須承認,這個世界上确實有很多“失職”的父母,但大部分的父母,不可否認,都是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甚至是生命。
我們的父母都不是聖人,總會有各種不完美,總會犯各種錯誤,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有時苛責,有時情緒不好,有時觀念古闆,有時讀書太少不懂教育。
但隻要不是十惡不赦,隻要他們曾無私地在我們身上傾注了足夠的愛,盡心盡力地養育我們長大,這些錯誤,都可以被原諒。
生養之恩,總大過一耳光的仇。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都應該原諒父母的小錯誤,原諒他們的不完美。
而一個真正孝順的人,也應該做到下面的“五不責”:
不埋怨父母的無能
總抱怨父母無能的人,本質上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因為自己的無能,便隻能責怪父母的無能,這是将自己的失敗歸咎于父母的懦弱行為。
人,總是不完美的,父母生你養你,已經是經曆“九九八十一難”了,如今你能健康地成長,已經是一種莫大的恩賜。
所以不要去抱怨“你應該是怎麼樣的父母”,而要告訴他們“我接受你給我的一切,感恩你們”。
不嫌棄父母的啰嗦
“多穿點,外面冷”
“多吃點,别餓着”
“下班了沒有,我給你煲了粥送過去”
“别總吃外面的快餐,不健康”
“别刷手機了,早點睡覺吧”
“都跟你說了,你怎麼不聽啊”
……
從早到晚,父母的這些唠唠叨叨,你是不是都聽到耳朵都生了繭呢?
你總嫌棄父母太過唠叨,但你有沒有想過:
在這個世界上,還願意唠叨你的人,一定是最關心最愛你的人。
當有一天,父母變得唠叨了,你一定要多些耐心。
因為他們變得越來越老,也越來越小,他們隻是希望你多花些時間陪伴他們,聽他們講述生活中的瑣碎而已。
不抱怨父母的抱怨
年紀大了,我想你一定聽到過很多來自父母的抱怨,像是:
“年紀大了,趕緊找個人嫁了吧!”
“趁爸爸媽媽還年輕,趕緊生個大胖娃,爸爸媽媽還可以幫你帶帶”
……
催婚、催生,來自父母諸如此類的抱怨,總是在無形中給我們巨大的壓力,于是我們逃避、我們埋怨,甚至因此跟父母大動幹戈。
但就像我們開頭說的,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
父母催着你結婚生子,無非是因為他們比你更清晰地看到你的未來,他們害怕自己離開之後,隻剩下你一個人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所以,别去抱怨父母的抱怨,多跟父母溝通才是解難的良方。
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你過得不好,父母比誰都心疼。
不抱怨父母的遲緩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讓人很是心痛。
兒子在城市買了一套房,便把自己的媽媽接了過去。
媽媽住過去之後,非但沒有享福,反而成了“保姆”,攬了全部家務活。
最可恨的是,兒子跟媳婦不但不感激,還怪罪媽媽的動作太慢,每天下班回來沒能吃得上飯。
人性最可怕的惡,便是不懂感恩。
人不孝其親,不如草與木。
不抱怨父母生病
生老病死,注定是人無法躲避的自然規律。
當有一天,父母病了,試問下自己能做到多少呢?真的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嗎?
當然不是。
大連有一位孝子,名叫王希海,他用了26年的時間無微不至照顧植物人父親,為了父親一生不娶。
鎮江句容鄉村有一位女教師王有珍,在臨近退休之際,不幸遭遇車禍,高位截肢,王家三姐弟接力照顧母親22年。
連鄰居都常常贊歎:這麼多年了,王家始終窗明幾淨,歡聲笑語,沒有一點癱瘓病人家裡常有的怪異和陰郁。
這些生活中真實的例子,無不告訴我們:久病床前是有孝子的。
回想一下小時候,我們哪一次生病、哪一次受傷流血,父母不是擔驚受怕,整夜不能寐?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
願你銘記,隻要父母在世一天,子女都有義務和責任好好照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